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学校公共生活拓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慧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4-36,共3页
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公共生活拓展教育,应树立人性化的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观念,重视对文化的选择,充实学校公共生活拓展的教育内容,改进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的方式方法... 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公共生活拓展教育,应树立人性化的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观念,重视对文化的选择,充实学校公共生活拓展的教育内容,改进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要基于实践评价的功能发挥,形成公共生活拓展的评价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科学观念落实在日常教育管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建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28-38,127,共11页
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成长。公共生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孕育着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公共生活。然而,立足于公共性,检视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存在着公共性的阙如和公共生活... 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成长。公共生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孕育着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公共生活。然而,立足于公共性,检视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存在着公共性的阙如和公共生活空间、平台和公共文化的缺失,这不利于公民公共性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需要自觉地建构一种公共生活。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公约的引导,需要借助于公共话语,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公共生活 学校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公民教育的公共生活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2,共5页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 私己生活 公民品质 学校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公民教育中的准公共生活:内涵、作用机理及建构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贤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3,共6页
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发生在准公共领域内的有限公民间的准公共交往,或称为准公共生活。准公共生活通过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知识结构、突破纯“知识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突破纯“灌输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理... 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发生在准公共领域内的有限公民间的准公共交往,或称为准公共生活。准公共生活通过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知识结构、突破纯“知识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突破纯“灌输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理想、突破纯“理想教育”来发挥作用。因而,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重点构建准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理念引领,以学生共同体为组织依托,以民主、平等、协商的活动方式为动力支持,建立准公共生活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公民教育 公共生活 公共 公共 学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危机与学校公民教育困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敏 杜时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131,共6页
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不仅意味着公民培养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公共使命,而且昭示着学校教育是学生公民精神养成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私利性倾向、教育不公平与自我封闭现象及学校公共生活的无序等共同冲击着学校教育的... 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不仅意味着公民培养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公共使命,而且昭示着学校教育是学生公民精神养成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私利性倾向、教育不公平与自我封闭现象及学校公共生活的无序等共同冲击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公民精神养成。从公民精神养成的角度看,需要从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鼓励家长、公众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营造学校公共生活等方面来保障学校教育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公共 公共生活 公民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 被引量:16
6
作者 冯建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 公民教育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控制”走向“治理”——基于“治理”理念的学校公共生活探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5,共6页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学校公共生活 控制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叶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2,共8页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组织 公共性匮乏 公民生活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共生活视野中的学校管理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睿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共3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亟待改善现存的科层化的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以公共生活为理念的学校管理制度。基于公共生活的学校管理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参与的广泛性、过程的协商性和价值的公共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科层制度 学校管理 学校公共生活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承载公共利益的共同体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烽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3,共3页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诉求以及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挑战,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使命,是推动深层次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出发点。首先,作为公共利益共同体的学校,要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培养时代新人...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诉求以及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挑战,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使命,是推动深层次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出发点。首先,作为公共利益共同体的学校,要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师生生活共同体的学校,要营造丰富温馨的校园公共生活;作为教学专业共同体的学校,要探索协作式融合式教育教学;作为合作育人共同体的学校,要构筑开放共建的公共关系。基于“共同体”的概念,从“共同利益”的高度重新认识学校的价值和使命,可以为建设理想中的学校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共同体 校园公共生活 教育强国建设 理想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生计教育
11
作者 田夫 《外国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2-44,共3页
一、生计教育的沿革美国的生计教育是70年代初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伦在全面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观念及新构想,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劳动世界脱节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生计发展”的正途。当时美国社会普遍抱... 一、生计教育的沿革美国的生计教育是70年代初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伦在全面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观念及新构想,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劳动世界脱节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生计发展”的正途。当时美国社会普遍抱怨普通学校课程的刻板与脱离实际,教育不能有效地引导青年人走向生活,学生工作技能差,辍学率高,成绩不合格,大多数毕业生无自行选择就业之权。美国普通学校每年约有250万学生没有掌握就业能力就走出校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联邦教育 辍学率 学校教育 走向生活 不合格 公共教育 教育模式 工作技能 教育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公共精神的意蕴、异态与涵养向度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璇坤 刘春雷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54-56,共3页
公民培育需要教师们成为背携公共精神行囊在育人之途砥砺前行的"公共人"。教师公共精神作为面向学校公共生活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公共理性阙如、公共参与弱化和公共关怀异化的异态窘况。教师公共精神需... 公民培育需要教师们成为背携公共精神行囊在育人之途砥砺前行的"公共人"。教师公共精神作为面向学校公共生活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公共理性阙如、公共参与弱化和公共关怀异化的异态窘况。教师公共精神需要以身份确认、民主、情感作为涵养向度,具体落实于转化型知识分子认可、公共参与价值体认与教育爱的孕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公共精神 学校公共生活 公民教育 公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必要性
13
作者 韩立明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4期86-88,共3页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共同遵守的简单行为准则和公共生活规则。遵守社会公德,人们才能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稳定的社会生活。 一,大学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 我们把大学生中,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主要归纳...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共同遵守的简单行为准则和公共生活规则。遵守社会公德,人们才能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稳定的社会生活。 一,大学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 我们把大学生中,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遵守学校的公共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必要性 社会交往 学校 公共生活规则 只顾自己 人学 单行 公共秩序 宿舍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 被引量:28
14
作者 桑玉成 黄芳 《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第3期15-17,共3页
根据人的社会化理论,履行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工作机构、大众媒体、政党、政府、公共生活场所等等多元的结构,真正发挥社会化作用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因此,牢固确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 根据人的社会化理论,履行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工作机构、大众媒体、政党、政府、公共生活场所等等多元的结构,真正发挥社会化作用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因此,牢固确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新理念,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员育人 环境育人 实践育人 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功能 社会团体 工作机构 大众媒体 公共生活 结构 学校 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判断力
15
作者 晏廷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61,共4页
一、培养学生的公民判断力的必要性学生作为公民,是社会的一员,有权利参与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事务中来,将来从学校毕业后有责任、有义务负担起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重任。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扩大公共福祉的能力,这是教育的... 一、培养学生的公民判断力的必要性学生作为公民,是社会的一员,有权利参与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事务中来,将来从学校毕业后有责任、有义务负担起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重任。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扩大公共福祉的能力,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学生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理性、行动能力、民主精神等方面的品质。“公民教育不仅要进行公民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空间平台,通过公共性的交往实践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参与 判断力 学生 培养 物理教学 学校教育 行动能力 公共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