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社会史的理论渊源和学术视域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检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学术社会史理论上契合唯物史观,注重研究学术的复杂社会性。学术社会史发展了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者有关学术社会环境、著述语境的论述。学术社会史与社会文化史同中有异,虽皆立足于跨学科研究,借重社会史视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学术思想及... 学术社会史理论上契合唯物史观,注重研究学术的复杂社会性。学术社会史发展了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者有关学术社会环境、著述语境的论述。学术社会史与社会文化史同中有异,虽皆立足于跨学科研究,借重社会史视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学术思想及其语境,多维度揭示学术的社会蕴含。与此同时,学术社会史兼重官方和民间文献,大幅拓展了学术史材料;既借鉴海外相关理论和方法,又植根于中国学术土壤,发扬传统史学的优长。学术社会史的理论自觉有益于构建中国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会 史学传统 学术视域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学术社会化:特征、困境与纾解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之远 王鹏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9,共10页
学术社会化是个体在融入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教育、规训与学术实践活动,逐步习得并内化特定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行为规范与价值观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学术社会化呈现以下特征:人工智能推动数据驱动... 学术社会化是个体在融入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教育、规训与学术实践活动,逐步习得并内化特定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行为规范与价值观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学术社会化呈现以下特征:人工智能推动数据驱动的知识生产和跨学科协作,重塑了高校教师学术行为的基本模式;学术互动转向全球化、数字化的网络空间,拓展学者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渠道;学术职业身份的建构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学术场域,而是通过去中心化的智慧平台和虚拟社群实现符号再生产。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教师学术社会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面临着技术依赖与技术迭代、数据隐私与数据透明、算法偏见与算法公平、学术互动与学术孤岛四重困境,使高校教师不得不思考技术带来的脱嵌难题、学术伦理的祛魅风险、知识生产的隐性区隔、学术社群中的自我抽离等议题。在学术社会化面临的复杂生态中,高校教师不仅要主动面对学术社会化过程中的诸多变革,还要在重塑学术身份的同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学术社会化困境的纾解之道包括重构学术资源获取机制,培育学科交融的知识生态;重塑科研成果评估体系,助推多维贡献的创新生态;重组算法透明框架,打造算法向善的技术生态;重建学术职业身份认同,优化人机共生的学术生态,以生态构建和要素整合为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会 人工智能 知识生产 学术职业 高校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未来高校教师准备: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过程探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小满 樊小冬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4,共8页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博士生培养问题日益凸显,新入职的博士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教师的角色,出现人际交往困难、角色转变冲突、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新入职的博士在博士培养阶段,存在着社会化不充分的问题。本文...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博士生培养问题日益凸显,新入职的博士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教师的角色,出现人际交往困难、角色转变冲突、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新入职的博士在博士培养阶段,存在着社会化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以博士生学术社会化为研究主题,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过程及社会化过程中困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社会 学术社会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特征、挑战及其支持策略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47,共10页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博士研究生 学术社会 支持策略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容维度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瑞朋 钟秉林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52,共10页
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接受学术训练、实现学术成长的过程。加强对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研究,对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N大学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进行质性... 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接受学术训练、实现学术成长的过程。加强对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研究,对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N大学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包括知识社会化、能力社会化、情感社会化和职业认同社会化4个维度,其中知识社会化影响能力社会化和职业认同社会化,情感社会化影响知识社会化和职业认同社会化。教育学博士生的学术社会化受到个体、人际关系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际关系因素涉及导师、其他教师和同辈群体;学术环境因素包括学术发表环境、求职环境和学科文化。个体因素是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因,人际关系因素和学术环境因素是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外因,博士生在内外因综合作用下实现个体学术的成长与发展。对于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而言,导师应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加强对博士生的全面指导,既要加强对博士生的学业指导,又要注重对博士生的能力培养、心理指导与职业指导;博士生消极情感体验的疏解,需要个人意志品质与团体交流互助相结合;学术界应给予博士生更大的发表空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发表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博士生 学术社会 建构扎根理论 学术成长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前后中国关于“学术自由”、“学术社会”的思想与制度 被引量:2
6
作者 竹元规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5,共12页
实现学术自由,建立学术社会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追求的理想之一。通过对与此理想有关的蔡元培、顾颉刚、傅斯年的"思想"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的教育、学术方面的"制度",继而对1933-1934年发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实现学术自由,建立学术社会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追求的理想之一。通过对与此理想有关的蔡元培、顾颉刚、傅斯年的"思想"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的教育、学术方面的"制度",继而对1933-1934年发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案,以及同一时期发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改革风波中某些"行为"进行讨论,可见"思想"、"制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之所在。同一时代的学人有时具有方向不同的"思想",并且学人的"思想"与实际"行为"也往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其所在的处境、所在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之不同,其"行为"也是会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自由 学术社会 蔡元培 胡适派 蒋梦麟 马裕藻 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社会化的困境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小满 樊小冬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学术社会化是通过学术文化的内化和学术知识的学习,取得学术生活资格,并形成稳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研究从学术社会化视角出发,探究“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非升即走”制度下青年教师学术社会化过程呈现... 学术社会化是通过学术文化的内化和学术知识的学习,取得学术生活资格,并形成稳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研究从学术社会化视角出发,探究“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非升即走”制度下青年教师学术社会化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一是适应阶段的身份角色与工作重心的转变;二是预聘期到长聘制阶段,出现唯学校科研考核任务研究的困境;三是获得长聘后道路迷茫。在“非升即走”制度下,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教学能力及个人社会生活发展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分类设岗、考核任务多元化、考核方式积分化、考核时间弹性化、提供转岗机会与离职帮扶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升即走”制度 青年教师 学术社会 预聘制 长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博士生线上学术互动的张力及消解——基于学术社会化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牛晓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8-54,共7页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顺利进入学术职业的重要过程,疫情期间主要依托线上开展学术互动。访谈了15名疫情背景下培养的教育学博士生,并对数据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在线上课程学习、导学互动和学术共同体交流等学术互动实践中,博士生分别面...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顺利进入学术职业的重要过程,疫情期间主要依托线上开展学术互动。访谈了15名疫情背景下培养的教育学博士生,并对数据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在线上课程学习、导学互动和学术共同体交流等学术互动实践中,博士生分别面临走马观花与真诚交流的社会化互动形式,获得社会化是自己的事与超越时空界限的社会化互动体验,选择自我修炼与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化应对方式,进而面临“逆反学术社会化”与“学术社会化”的张力拉扯。通过开展注重交流的网络学术活动、关注博士生网络学术社交体验、搭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线上学术互动的环境营造、认知建立和支持服务,进而消解张力,实现博士生学术互动的混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社会 教育数字化 研究生教育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职业社会化的二次飞跃:博士后阶段的惯习重塑与角色突破
9
作者 王馨然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2,共12页
博士后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重要来源,推动博士后的学术职业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较少关注博士后过渡至学术职业的社会化过程,博士后的学术职业社会化仍是一个亟待揭示的黑箱问题。通过对40名“双一流”建设... 博士后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重要来源,推动博士后的学术职业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较少关注博士后过渡至学术职业的社会化过程,博士后的学术职业社会化仍是一个亟待揭示的黑箱问题。通过对40名“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博士后的深度访谈,探究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具体过程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获得期望的学术职业是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原始动因。(2)培养独立性是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行动逻辑。博士后通过独立进行知识生产和主动推进共同体融入实现从“依附性科研”到“独立性科研”的惯习重塑,通过自我调适职业身份实现独立学术身份的角色突破。(3)确证独立科研能力是博士后实现学术职业过渡的关键。其中,持续的自我驱动是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内生动力,组织制度和合作导师构建的自主发展空间是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重要支持。这反映出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形成学术职业所需的独立能力,体现了博士后为实现独立而在学术科研、人际互动、身份塑造等多方面的自我突破。基于此,博士后应注重“自主”而非“规训”,以自我驱动强化独立性养成:扩展教师职责的参与维度,加强学术职业的职前准备;激发学术自主性,提升独立研究能力;构建学术身份认同,突破角色转变壁垒。高校应注重“激励”而非“筛选”,以制度支持赋能博士后的学术职业发展:增强职前培养的价值取向,淡化临时使用的功利色彩;构建自主创新的支持体系,提升博士后制度的激励性而非筛选性;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优化就业分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博士后 学术职业社会 独立能力 学术职业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导生互动:体验图景、关系类型及其实践转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海生 李立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7,共14页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8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哪些导生互动经历更有助于教育学博士生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角色认同。研究表明,在互动频次上,导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宽容度特征,师生间既有基...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8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哪些导生互动经历更有助于教育学博士生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角色认同。研究表明,在互动频次上,导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宽容度特征,师生间既有基于一定载体而进行的比较固定的集体化的互动与交流,又有基于个体需求而进行的非固定的比较频繁的个体化、即时性的互动与反馈。在互动内容上,导生互动内容丰富、多元,彼此之间呈现相互交织的特征,师生间既有学术思想上的交流,又有日常生活上的关怀,还有求职就业上的帮助。在互动方式上,导师和博士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个体资源和惯习支持下的集体式与个体化相结合的生活化学术互动模式,即导师会借由一定的活动载体与博士生进行集体式或个体化的学术互动。根据互动频次的多寡、互动内容指涉的事务属性以及互动方式呈现的特征,可以建构一个二维四象限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亲密型(强学术互动–强生活互动)、引领型(强学术互动–弱生活互动)、散养型(弱学术互动–弱生活互动)和生活型(弱学术互动–强生活互动)。在中国语境下,当下教育学领域的导生关系依然带有鲜明的传统师徒制特征,导师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养成承担着首要责任人的角色和使命,导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不同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中,制度性因素(培养制度规约)和个体性因素(导生匹配程度)是良好导生互动关系形成的关键要素。实践中,理想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需要根据导师和博士生双方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和治学态度来确定。为此,在导生互动实践中,导师应主动为博士生提供各种结构化或个体化的互动机会;博士生需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与导师进行有效的、实质性的学术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学术锻炼机会和自主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规训 学术社会 导生关系类型 互动模式 重要他人 博士就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为学: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洁 杨程越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7,73,共10页
探讨博士生“何以为学”方能明确“何以为教”,了解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将有利于助推更多博士生实现从“学生”向“学者”身份的转换。本研究基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 探讨博士生“何以为学”方能明确“何以为教”,了解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将有利于助推更多博士生实现从“学生”向“学者”身份的转换。本研究基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1414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来自导师、朋辈与学校的三维度支持对博士生的学术职业社会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创新能力与职业规划意识在三维度支持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是促进博士生“以学术为志”的重要路径。为更好帮助博士生实现学术职业社会化,应以深化导师评价体系改革为牵引,推动导师注重对博士生多层面支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意识;以优化学校支持服务体系为依托,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与职业规划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学术职业社会 三维度支持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美国博士生教育为学术职业发展准备的社会化活动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丽君 吴庆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70,共5页
分析了美国博士生教育中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介绍了美国大学和校外机构为提高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水平而开展的活动,并讨论了对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 博士生教育 学术职业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影响因素——个体、学科文化与制度三维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雪梅 王占军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0-104,共5页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即博士生学习、内化学术职业这一领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规范,并胜任该领域的相应角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吸收学术部落文化的动态过程。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对博士生教育存在认知偏...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即博士生学习、内化学术职业这一领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规范,并胜任该领域的相应角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吸收学术部落文化的动态过程。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对博士生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学术职业准备不足、学术职业能力单调、缺乏明确的职业指导与反馈、学术共同体感低以及院校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安排帮助博士生社会化等。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目标难以达成受到学生个体、学科差异与学科文化、院校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多重影响。需要注重学科差异并形成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多维合力解决社会化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博士生 学术职业社会 学术职业 影响因素 博士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术和社会需求双轮驱动引导省域高校“双一流”建设——以福建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龚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7,共6页
"双一流"传统建设范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区域均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特殊的制约性。新形势下,面临"双一流"建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省域高校应走一条符合基本省情的"双一流"建设道路... "双一流"传统建设范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区域均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特殊的制约性。新形势下,面临"双一流"建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省域高校应走一条符合基本省情的"双一流"建设道路。以福建为例,福建高校必须寻求学术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的结合点和新增长点,以学术和社会需求双轮驱动引导"双一流"建设,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发出"福建声音",塑造"福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会需求逻辑 双轮驱动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学术与社会之间:清代经史关系的嬗变与转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记录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6-160,共5页
清代经史关系的变化错综复杂,经史纠葛既受学术自身演化的影响,又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其主流表现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清初学者尊经重史,史学思想受社会变革及汉、宋兼采之学的共同影响,立足当世,批判现实,博求实证,经史之学的共同指向... 清代经史关系的变化错综复杂,经史纠葛既受学术自身演化的影响,又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其主流表现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清初学者尊经重史,史学思想受社会变革及汉、宋兼采之学的共同影响,立足当世,批判现实,博求实证,经史之学的共同指向是经世致用。乾嘉时期,汉、宋分化,汉学特起,学风转化。汉学反对空谈义理、重视名物训诂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及至晚清,社会危机催生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史学性"使变易历史观得以畅行。同时,因学术因缘与社会巨变的影响,使得经学由学术中心而边缘化并最后消亡,史学则由边缘走向学术中心,完成了经史互动的最后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经史关系 学术社会 嬗变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构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吉海涛 郭雨梅 郭晓亮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7,共4页
指出在当前期刊数字出版的大趋势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办刊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数字化发展缓慢,因此构建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势在必行。探讨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指出在当前期刊数字出版的大趋势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办刊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数字化发展缓慢,因此构建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势在必行。探讨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定位、构建思路、构成模块和盈利模式,并对其保障机制进行分析,试图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推动其数字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数字平台 分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再研究(2007-2017) 被引量:16
17
作者 臧莉娟 叶继元 唐振贵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45,共7页
基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两批次学术期刊名单,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础数据库,通过2007年和2017年两次调查的数据对比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结构、学科结构、主办机构、出版周期、文种结构、2006—2016... 基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两批次学术期刊名单,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础数据库,通过2007年和2017年两次调查的数据对比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结构、学科结构、主办机构、出版周期、文种结构、2006—2016年间创刊期刊基本情况、期刊分层情况等,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尽管有所进展,但总体上仍存在全、小、散、弱问题,期刊结构布局不合理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期刊发展体系。除继续关注核心期刊的发展外,也应注重非核心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优化期刊结构和合理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地区分布 学科结构 出版周期 期刊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学术信息的组织分布特点及获取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亚莉 胡家荣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4,共2页
社会科学学术信息是社会科学研究最主要的信息类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科学学术信息的组织和分布均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科学学术信息的获取策略。
关键词 社会科学学术信息 信息组织 信息分布 信息获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廖文婷 夏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7-190,共4页
进入新时代,加强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政治导向、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引领功能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 进入新时代,加强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政治导向、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引领功能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术期刊应该从意识形态建设、特色栏目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责任担当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开凤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2-16,共5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进一步厘清自身的功能与责任,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学术期刊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主...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进一步厘清自身的功能与责任,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学术期刊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平台,是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堡垒,是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识,也是锻造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熔炉。新时代期刊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深耕和承继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突出理论创新,构建连续不断的苟日新、日日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作出更大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