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与《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述评
1
作者 荣方超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8年第6期138-139,共2页
自宋代书院制度正式建立以来,在书院的讲学之中,就有重视经学、史学和文学的传统。而兴复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朱熹,在收徒讲学之时,更特别注重文学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清代书院 文学素质 学术变迁 述评 东南 白鹿洞书院 书院制度 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乘起信论》证伪与支那内学院的学术志趣变迁
2
作者 季芳桐 王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163-168,共6页
近代佛教复兴代表人物杨仁山先生创立金陵刻经处,一方面刻印经书,一方面培养人才,其学术志趣是兼顾各宗而归于净土。由于人生转折的契机在于阅读《大乘起信论》,故极其推崇此部著作。而接班人欧阳竟无则偏好有宗,并不惜余力地证明《大... 近代佛教复兴代表人物杨仁山先生创立金陵刻经处,一方面刻印经书,一方面培养人才,其学术志趣是兼顾各宗而归于净土。由于人生转折的契机在于阅读《大乘起信论》,故极其推崇此部著作。而接班人欧阳竟无则偏好有宗,并不惜余力地证明《大乘起信论》是伪作,引发了教界、学界的争鸣,也改变了内学院办学的志趣。其中原委大致与当时中日学界的讨论形势以及个人名利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证伪 学术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的拓展与夯实——全国博士后“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陶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5-148,共4页
关键词 全国博士后“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学术研讨会 学科价值 科学精神 人文关怀 “理性兴趣” 文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学者的鲁迅与民初学术场域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6,共3页
文化史上总有一些人物.可以催生层出不穷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研究者都能从他们那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在关于他们的研究中一旦出现新因素.可能就是学术变迁的一个风向标。之所以如此,通常是因为这... 文化史上总有一些人物.可以催生层出不穷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研究者都能从他们那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在关于他们的研究中一旦出现新因素.可能就是学术变迁的一个风向标。之所以如此,通常是因为这种人物的经历代表着一个重要时代文化经验的典型性和丰富性,比如鲁迅之于现代中国。其典型性在于,他的个人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体验是得风气之先的那一代人的集体经验,其丰富性在于.研究者能从他的个人经验中反观文学、教育、学术、政治、人际交往、地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等几乎所有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我们这里的关注点是民国初年的学术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场域 鲁迅 民初 学者 文化经验 学术背景 文化立场 学术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古代学术研究的锁钥——读张天杰《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5
作者 王胜军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F0002-F0002,85,共2页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学术传承、积累、研究、传播的基地。自南宋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之后,书院便在儒学变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门探讨书院与学术关系的论著有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刘玉才的《清代...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学术传承、积累、研究、传播的基地。自南宋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之后,书院便在儒学变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门探讨书院与学术关系的论著有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刘玉才的《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肖永明的《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书院 古代社会 湖湘学派 学术转型 学术研究 社会文化史 明清 学术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宏观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其泰 安静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60,共7页
梁启超于1902年撰著的著名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具有以下三项学术特色和价值:一、破天荒第一次将西方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学术思想界,将数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胚胎时代、全盛时代、儒学统一时代……等七个时期,宏观地... 梁启超于1902年撰著的著名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具有以下三项学术特色和价值:一、破天荒第一次将西方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学术思想界,将数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胚胎时代、全盛时代、儒学统一时代……等七个时期,宏观地论述不同时期的内涵、特征和推演变化之因果关系。二、视野开阔,有全新的视角,如,着意探讨学术思想演进与政治条件、社会风尚的关系;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评析不同学派、不同文化系统的优劣利弊;注重地理条件对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三、强调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性,预言20世纪将是中西“两文明结婚”之时代,提出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思想、创造更加灿烂的中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论大势》成为梁启超本人此后撰成一系列学术史专著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士人文化之学术渊源
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先秦 士人文化 “六艺” 学术变迁 文化转型 史官文化 教育科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公羊学复兴的社会文化条件与演进特点
8
作者 陈其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10,共12页
春秋公羊学在传统儒学体系中独树一帜,而其历史命运腾挪跌宕,在西汉时期盛行于世,东汉以后曾消沉一千余年,到了清朝嘉道年间重新复兴,至戊戌维新时期再度风靡于世。围绕晚清公羊学复兴这一中心课题,深入地分析、总结以下各项:晚清社会... 春秋公羊学在传统儒学体系中独树一帜,而其历史命运腾挪跌宕,在西汉时期盛行于世,东汉以后曾消沉一千余年,到了清朝嘉道年间重新复兴,至戊戌维新时期再度风靡于世。围绕晚清公羊学复兴这一中心课题,深入地分析、总结以下各项:晚清社会环境何以与公羊学的学术宗旨相呼应、相激荡;公羊学复兴所经历的重振声势—改造发展—达到高潮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晚清公羊学名家有哪些理论精华;公羊学说为何能与西方政治思想相糅合,而被锻造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着力探讨以上问题,不仅能深入揭示出晚清社会进程和学术变迁的实质性内涵,而且能更好地展示出公羊学说这一传统学术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羊学 晚清社会 学术变迁 庄存与 刘逢禄 龚自珍 魏源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述略 被引量:4
9
作者 武志勇 王泽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5,共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与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路线变迁相顺应,前30年的新闻史研究,“革命史范式”占据主导地位,研究队伍人数较少,研究对象局限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后40年的新闻史研究,新闻史的学科地位确立,汲取传播学及其他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与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路线变迁相顺应,前30年的新闻史研究,“革命史范式”占据主导地位,研究队伍人数较少,研究对象局限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后40年的新闻史研究,新闻史的学科地位确立,汲取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新闻本体范式”兴起,研究范式多样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学术队伍人才济济,学术成果丰硕并走向世界。此后的新闻史研究,须更多负起“资治”“知来”之责,创新研究范式,填补研究空缺,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中国新闻史研究 新闻史学科建设 学术思想变迁 研究范式与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的发展轨迹、方向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俊杰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47,共13页
"大学"作为现代学术组织与教育社群,在近代西方成为一个普遍发展的历史现象出现,我们要探讨:欧美大学发展的轨迹如何?主要方向如何?有何问题?这些问题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有何启发?我们也要回顾:战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如何... "大学"作为现代学术组织与教育社群,在近代西方成为一个普遍发展的历史现象出现,我们要探讨:欧美大学发展的轨迹如何?主要方向如何?有何问题?这些问题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有何启发?我们也要回顾:战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如何?它主要方向如何?有何问题?19世纪社会学大师韦伯认为,清教徒革命后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精神比较容易完成资本的累积。韦伯从世界史的角度来思考近代西方"理性化"如何可能的问题。韦伯认为基督新教禁欲主义的新伦理,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精神基础。韦伯分析清教徒信仰中的与宗教改革以前名为亚伯拉罕的农夫很不一样。清教徒深知乐园已失去,唯有在现世中努力工作才能彰显上帝的荣耀。韦伯说西欧"宗教合法化"过程中的"除魅化",导致近代西方文明生活秩序与价值领域无法解决的冲突。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理性化"是一段悲剧性过程,因为它导致诸多价值理念的冲突,使个人的生命意义受到压缩。19世纪以后,研究型大学在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变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技术、经济的变迁,创造了新的生产模式,建构了新的社会关系(特别是新的雇用关系),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自然环境。其次,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加速了社会变迁,也冲击高等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响应社会变迁的需求。此外,欧洲对新政治秩序的追求,提出新的社会议题与文化议题,造成民族国家的出现,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且巨。现代大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变迁密切互动,由于"全球化"趋势所导致的高等教育的竞争,世界各国纷纷挹注特别预算,以迈向"一流大学"为目标。但是,所谓"一流大学"是一国国力历经数百年努力累积的成果,并不是一蹴可几,例如:哈佛大学创于1636年、牛津大学创于1167年,这些"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成果累积而成。海峡两岸的大学应该以更大的耐心期待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战后台湾高等教育的现象与方向有二方面:一是教育"主体性"的错置,二是"国家"力量的干扰。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消极意义的"教育自由化"着眼于促进教育的"松绑"。但积极意义的"教育自由化"则应该使人"自我解放",高等教育应从政治力与经济力的纠缠中挺立,走出自己的道路,开创学生生命的格局,这才是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自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历史 学术组织变迁 一流大学 教育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