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名还是未名:这是问题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戴卡琳
崔晓姣
张尧程(译)
-
机构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5,165,共14页
-
文摘
早期中国文献极为关注命名及称谓的问题:比如诸子对于“忠”这样的重要概念应如何被“谓”有各自的论述,他们透过这样的命名行为来影响其他人对此概念的理解。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翻译之中,命名性的“谓”常被“是什么”的“是”取代。以先秦诸子如何界定“忠”“孝”为例,用以强调中国重“名”思想的诠释工具通常有三:其一是孔子、儒家或中国哲学中的“正名”学说;其二是西方修辞学中的“转谓”(paradiastole);其三是分析哲学中的说服型定义(persuasive definition)。在解读诸子典籍时,虽然上述三种工具皆有削足适履的危险,但对于诠释文本却不无启发。重新检视这三种诠释工具,除了辨认出这些工具的危险性之外,亦可透过反思来发现它们的价值。
-
关键词
学术之刑
语言策略问题
正名
转谓
说服性定义
孝顺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