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育研究中的“学习”转向——对学习发生机制及教育行动实现机制的探寻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有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育”往往成为涵括并指代“学习”的一个概念。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学”也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教”的结果。这样一种“教育”对“学习”的指代与僭越导致教育内涵的错位以及对学习之真正本质的忽略。作为...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育”往往成为涵括并指代“学习”的一个概念。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学”也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教”的结果。这样一种“教育”对“学习”的指代与僭越导致教育内涵的错位以及对学习之真正本质的忽略。作为人的社会性行动,教育与学习在行动意向及具体行动过程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教育指向对他人成长的促进,学习则指向个体对人类社会意识及生存世界的积极投入与参与。教育和学习总是与特定形态的知识相关联。在不同类型的文化知识领域,学习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基于摹仿的学习、基于对话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人文理解的学习代表着几种典型的学习发生方式。教育行动的实现不外是对学习的促进,针对不同的学习发生机制,教育行动的实现机制也必定有所不同,对此的明辨可导向更为明智的教育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转向 教育意向性 学习发生机制 教育行动实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 被引量:70
2
作者 郭炯 郝建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38,共7页
人工智能正在从外置性技术辅助走向内融性技术渗透,促使学习者所使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形式发生变化,对学习条件、学习过程、知识获得、迁移与问题解决等带来影响,尤其对学习过程中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和反馈四个基本... 人工智能正在从外置性技术辅助走向内融性技术渗透,促使学习者所使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形式发生变化,对学习条件、学习过程、知识获得、迁移与问题解决等带来影响,尤其对学习过程中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和反馈四个基本环节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学习环境设计从工具性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提供的逼真、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习从知识学习走向知识应用场景的学习;人机协同智能结构的形成将分担原本全部由学习者大脑完成的认知活动,形成融合智能,改变信息加工过程;人工智能延展了效应器官与外部信息交流的可达性,支持多路径的信息输入,诱发多重学习表现,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学习者在体验、实践、交互中的过程数据,促进学习者自我认知发展,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反馈与评估。人工智能应用于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获取、技能习得上,还需要聚焦问题解决、反思、批判性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避免学习者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丧失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 学习发生机制 学习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性学习视域下的农民非正式学习发生机制--基于要素定位法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马颂歌 王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91,共10页
促进农民学习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农民学习以非正式学习为主,但学界对农民的群体性非正式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仍缺乏专门研究。拓展性学习作为一种分析群体如何共创进步性实践的学习理论,有助于揭示农民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 促进农民学习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农民学习以非正式学习为主,但学界对农民的群体性非正式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仍缺乏专门研究。拓展性学习作为一种分析群体如何共创进步性实践的学习理论,有助于揭示农民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制。基于对T庄锣鼓队非正式学习个案的田野调查,借助拓展性学习理论的“三角模型”和“环状模型”,遵循“群体+成果定位→主体定位→其他要素定位→总述学习机制”的“要素定位法”分析思路发现:农民非正式学习的过程性递进可划分为由始动主体主导的个体发动层、卷入其他主体后的群体互助层、面向学习成果拓展的系统巩固层三个层次,学习活动的持续和进阶由来自个体的内生动力、来自群体的延续动力以及来自外部的再生动力驱动。因此,为促进农民的非正式学习,应当倡导学习的多元价值以催生内生动力,通过注重基层教育自治的网格组团学习模式维持延续动力,借助外部激励发挥学习的交换价值以强化再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学习 非正式学习 拓展性学习 要素定位法 学习发生机制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