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晋龙 眭玉霞 +3 位作者 罗敏 陈志忠 李艳辉 王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hemangiopericytoma,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特征,并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hemangiopericytoma,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58岁,平均45.38岁。肿瘤大小从2.9 cm×3.1 cm×2.3 cm到7.8 cm×7.4 cm×5.5 cm不等。镜下根据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将SFT/HPC分为3级:1级2例,2级3例,3级3例。低倍镜下肿瘤可见细胞丰富区和疏松区交替分布的经典图像,1级细胞密度相对较低,有丰富的胶原纤维;2级具有更多的细胞,较少的胶原,可见HPC图像;3级细胞密度高,可见坏死,核分裂象≥5/10HFP。免疫表型:vimentin、CD34、CD99和BCL-2(+),并且所有肿瘤细胞核强阳性表达STAT6蛋白。有随访资料的6例中2例术后复发。结论中枢神经系统SFT/HPC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特征性病理形态表现。结合发生部位、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中枢神经系统SFT/HPC具有不同于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外肿瘤的分级标准。根据分级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任颖 李艳 +3 位作者 阚云珍 韩康 张梦阳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2-63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6例颅内恶性SFT/HPC,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 目的探讨颅内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6例颅内恶性SFT/HPC,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31~71岁,平均51岁。镜下肿瘤细胞丰富稍具异性,核分裂象≥5/10 HPF,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呈条索状、席纹状或无结构状,部分呈经典的SFT样结构,部分呈HPC样结构。免疫表型:93.75%弥漫表达STAT6;CD34阳性率为87.5%,仅6例为弥漫膜阳性。15例随访1~64个月,7例复发。结论恶性SFT/HPC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STAT6是恶性SFT/HPC的一种比较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切除范围及长期的随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 免疫组织化学 STAT6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血管外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徐东波 孙保存 +3 位作者 惠京 赵秀兰 刘岩雪 林建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44-64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和血管外皮瘤(HPC)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探讨二者之间的本质和相互联系。方法:对12例SFT和6例H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检测。结果:光镜下SFT具有大量疏... 目的:通过观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和血管外皮瘤(HPC)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探讨二者之间的本质和相互联系。方法:对12例SFT和6例H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检测。结果:光镜下SFT具有大量疏密相间的梭形细胞、灶性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并见较多胶原沉积及血管壁的透明变性。HPC肿瘤细胞单一,可见大量不规则分枝血管,呈鹿角状。12例SFT中,CD34和Bcl-2呈弥漫性强阳性(均为100%),CD99阳性率为75.00%。6例HPC中,CD99和Bcl-2为66.67%,CD34仅为16.77%。结论:两种肿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家族,在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上有所重叠,但仍具有各自的病理形态特点,因此可分别视为独立的肿瘤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外皮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皮瘤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被引量:8
4
作者 林建韶 张建民 惠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血管外皮 孤立纤维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司雨 王振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3-766,共4页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多见于皮下软组织及肌肉中,中枢神经系统内少见,约占神经肿瘤的1%[1]。脊髓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更少见,相关临床和影像学研究欠缺。1997年1月~2017年6月我们共收治8例脊髓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多见于皮下软组织及肌肉中,中枢神经系统内少见,约占神经肿瘤的1%[1]。脊髓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更少见,相关临床和影像学研究欠缺。1997年1月~2017年6月我们共收治8例脊髓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临床资料8例患者资料见表1。男5例,女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 治疗方案 脊髓 影像学特点 临床资料 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最小ADC值对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 被引量:20
6
作者 梁小红 周青 +3 位作者 赵志勇 柯晓艾 韩蕾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MinADC)值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 目的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MinADC)值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脑膜瘤,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10例SFT/HPC (WHOⅡ级)患者与22例脑膜瘤(WHOⅡ级)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DWI特征及病理资料,在ADC图上测量两者的MinADC值并进行比较。通过Welch检验进行两组MinADC值的比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评价Min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在10例SFT/HPC中,肿瘤实性成分在DWI上8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MinADC平均值为(1.16±0.23)×10-3 mm2/s;在22例脑膜瘤中,肿瘤实性成分在DWI上18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MinADC值平均值为(0.80±0.12)×10-3mm2/s,小于SFT/HPC,两组肿瘤实性成分Min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inADC值0.90×10-3 mm2/s为阈值诊断SFT/HPC与脑膜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32,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4.3%,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行一致性检验,SFT/HPC的重复测量的Kappa值为0.91,脑膜瘤的Kappa值为0.87。结论 MinADC值可以作为一种量化工具区分颅内SFT/HPC与脑膜瘤,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脑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时园园 张勇 +1 位作者 程敬亮 汪卫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193,共2页
患者女,54岁,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偶有头晕,无恶心、呕吐,3个月前发现记忆力下降;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睡眠正常。MRI:第三脑室可见不规则斑片状混杂等长T1等T2信号,约36.6mm×41.5mm×49.2mm,病灶内见斑片状... 患者女,54岁,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偶有头晕,无恶心、呕吐,3个月前发现记忆力下降;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睡眠正常。MRI:第三脑室可见不规则斑片状混杂等长T1等T2信号,约36.6mm×41.5mm×49.2mm,病灶内见斑片状囊性长T1长T2信号,瘤周见多发流空血管影,双侧丘脑及中脑受压移位,内见斑片状稍长T2信号(图1A、1B);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囊性区无强化(图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 第三脑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MRI语义特征预测颅内Ⅱ~Ⅲ级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后肿瘤进展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斌 李昇霖 +6 位作者 张鹏 王艺格 韩涛 林晓强 景梦园 邓靓娜 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1-658,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语义特征预测颅内Ⅱ~Ⅲ级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术后肿瘤进展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Ⅱ~Ⅲ级SFT/HPC 37例患者术前MRI资料,并连续随访是否复发、转移或死亡,将其分为肿瘤进展... 目的探讨术前MRI语义特征预测颅内Ⅱ~Ⅲ级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术后肿瘤进展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Ⅱ~Ⅲ级SFT/HPC 37例患者术前MRI资料,并连续随访是否复发、转移或死亡,将其分为肿瘤进展组(复发或转移)与无进展组,随访时间8~120个月,平均(57±31)个月。通过提取37例患者术前MRI的语义特征和测量肿瘤大小、体积、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_(max))、最小ADC值(ADC_(min))、平均ADC值(ADC_(mean))、相对ADC值(rADC)构建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37例患者中,肿瘤进展组16例(43.24%),包括11例复发不合并颅外转移,1例仅颅外转移,4例颅内复发合并颅外转移;无进展组21例(56.76%)。与术后肿瘤无进展组比较,肿瘤进展组中术前MRI表现为宽基底附着硬脑膜、瘤-脑界面模糊、颅骨侵犯语义特征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P均<0.05);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分级、宽基底附着硬脑膜、瘤-脑界面模糊、颅骨侵犯、术后无放疗为SFT/HPC术后肿瘤进展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分级(HR=11.42,95%CI 1.832~71.150,P=0.009)、颅骨侵犯(HR=5.72,95%CI 1.421~22.984,P=0.014)、术后无放疗(HR=0.05,95%CI 0.008~0.315,P=0.001)是颅内Ⅱ~Ⅲ级SFT/HPC术后肿瘤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术前MRI语义特征宽基底附着硬脑膜、颅骨侵犯、瘤-脑界面模糊为颅内Ⅱ~Ⅲ级SFT/HPC术后肿瘤进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辅助临床术前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细胞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肿瘤转移 肿瘤复发 预后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30
9
作者 周建军 周康荣 +3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纪元 丁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0-573,共4页
目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病理和组织学方面重叠表现多,术前误诊率高。本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 目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病理和组织学方面重叠表现多,术前误诊率高。本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和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术前经螺旋CT或MR检查,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灶中,位于颅内3例,四肢4例,腹膜后1例,腹股沟1例;肿瘤直径4.8-13.5 cm,平均6.7 cm;瘤内见蚯蚓和结节状异常信号6例,不同程度坏死9例;所有肿瘤实质成分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中,6例行动态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所有病例门脉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仿。8例孤立性纤维瘤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 cm,平均9.3 cm;密度或信号较均匀5例,不同程度坏死3例,伴点状钙化1例。CT平扫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内可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CT动脉期呈地图样或线样葡行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SE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 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可以诊断和鉴别多数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细胞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与脑膜瘤的临床和MRI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蒋春秀 朱建彬 +5 位作者 邹天宇 王显龙 于昊 任云燕 郭培 温志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8-852,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瘤(HPC)MRI影像征象,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FT/HPC患者28例(SFT/HPC组)和脑膜瘤患者68例(脑膜瘤组)的临床及MRI征象,并比较各观察指标。结果肿瘤形态、信号均匀...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瘤(HPC)MRI影像征象,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FT/HPC患者28例(SFT/HPC组)和脑膜瘤患者68例(脑膜瘤组)的临床及MRI征象,并比较各观察指标。结果肿瘤形态、信号均匀性、瘤内血管流空信号、瘤内短T2信号强化结节、瘤内囊变坏死情况、脑膜尾征、骨质改变、性别、Ki-67%水平、术中出血量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FT/HPC及脑膜瘤临床及MRI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 脑膜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中STAT6、PAX8和CD34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3 位作者 岑红兵 袁晓露 夏丹萍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STAT6、PAX8和CD34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M-HPC、22例神经鞘瘤、25例脑膜瘤以及10例肿瘤旁正常... 目的探讨STAT6、PAX8和CD34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M-HPC、22例神经鞘瘤、25例脑膜瘤以及10例肿瘤旁正常脑膜组织中STAT6(单/多克隆)、PAX8及CD34的表达。比较STAT6、PAX8和CD34在诊断M-HPC及其相似肿瘤中的价值。结果不论单/多克隆抗体,26例M-HPC中STAT6均呈弥漫核强阳性,阳性率为100%(26/26);57.7%(15/26)的SFT/脑膜HPC中PAX8呈核阳性;92.3%(24/26)的M-HPC中CD34呈膜阳性;而在其他类型肿瘤及脑膜组织中所有抗体均阴性。相比PAX8和CD34,STAT6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M-HPC是一种罕见的纤维母细胞软组织肿瘤。特别是不典型病例,其形态学谱容易与其他间充质肿瘤混淆。相比PAX8和CD34,STAT6单/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更好地阐明M-HPC的免疫表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肿瘤/脑膜血管周细胞 单克隆/多克隆抗体 STAT6 PAX8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脑膜血管周细胞瘤14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蒋依娜 王鸿雁 杨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2-674,共3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M-HPC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M-HPC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中男性7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岁(13~5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视力障碍及呕吐。镜下肿瘤组织富于细胞,由圆形、卵圆形至梭形瘤细胞构成,间质富含"鹿角状"薄壁分支血管。大部分复发病例,肿瘤细胞密度增高,异型性更显著,核分裂象>5/10 HPF。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STAT6均呈弥漫强阳性,CD34、BCL-2、CD99均呈部分阳性;EMA仅1例呈局灶阳性,CK、PR、S-100、GFAP、NSE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30%。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肿瘤富含网状纤维,并包绕单个瘤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提示M-HPC存在Rb通路失活。结论 M-HPC是少见的脑膜间叶来源肿瘤,与脑膜瘤不易鉴别,术后复发率高。细胞丰富、"鹿角状"血管、STAT6阳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网状纤维染色对M-HPC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复发可导致肿瘤分级升高,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脑膜 血管周细胞 孤立纤维肿瘤 免疫表型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4
13
作者 理东丽 许乙凯 +1 位作者 郝鹏 谭相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34-1240,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血管周细胞瘤(HP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比较不同病理分级SFT/HPC的MRI表现。结果:41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幕上31例,呈分叶或浅分叶状31...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血管周细胞瘤(HP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比较不同病理分级SFT/HPC的MRI表现。结果:41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幕上31例,呈分叶或浅分叶状31例,边界清楚34例。肿瘤信号不均,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信号10例、等信号21例、高信号10例。21例行DWI扫描,其中肿瘤呈低信号15例、高信号6例。病理分级为Ⅰ级的肿瘤在T2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Ⅱ级和Ⅲ级的肿瘤在T2WI上以等、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的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其它征象: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27例;病灶与脑膜关系密切22例,其中9例可见脑膜尾征;肿瘤表面及内部有流空血管征28例;可见瘤周水肿28例,主要为轻度水肿;伴颅骨骨质破坏12例。对不同病理分级SFT/HPC的MRI征象进行比较,Ⅲ级肿瘤中边界不清的出现率明显多于Ⅰ级和Ⅱ级(P值分别为0.005和0.011);Ⅱ级、Ⅲ级肿瘤的流空血管和瘤周水肿的出现率均明显多于I级(P值均小于0.0167)。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0个月),14例患者术后复发,其中3例伴有颅外转移,2例Ⅱ级SFT/HPC术后复发进展为Ⅲ级。结论:颅内SFT/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不同病理分级间的表现也有一定差异,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周细胞 磁共振成像 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14
作者 朱燃 庞钧译 +1 位作者 杨春明 霍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8至2018年诊断为脑(脊)膜SFT/HPC的所有病例资料、大体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目的探讨脑(脊)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8至2018年诊断为脑(脊)膜SFT/HPC的所有病例资料、大体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共7例脑(脊)膜SFT/HPC,平均年龄49岁,男女比例2∶5。肿瘤平均直径4 cm。7例均行肿瘤切除术,6例位于脑膜、1例位于脊膜。镜下检查显示肿瘤由圆形、椭圆形或长梭形细胞形成,可见稀疏区及密集区数量不等的胶原带及"鹿角样"分支血管。2例为WHOⅠ级,2例为WHOⅡ级,3例为WHOⅢ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7例CD34和波形蛋白阳性(7/7,100%),4例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阳性(4/6,66.7%),7例上皮膜抗原、S-100阴性(7/7)和6例孕激素、生长抑素受体2阴性(6/6),Ki-67指数从<1%到15%。5例有随访资料,均健在,其中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SFT/HPC在脑(脊)膜少见,临床上难与脑(脊)膜瘤等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 脑(脊)膜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分级诊断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黎明 吴菲 +1 位作者 邢振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不同病理分级的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SFT/HP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病理分级肿瘤间的临床、影像、Ki-67和预后差异性。结果:WHOⅡ级14例(60.9%),...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不同病理分级的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SFT/HP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病理分级肿瘤间的临床、影像、Ki-67和预后差异性。结果:WHOⅡ级14例(60.9%),WHOⅠ级和Ⅲ级分别为3例(13.0%)和6例(26.1%)。WHOⅢ级的Ki-6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WHOⅡ级(P<0.05)。WHOⅠ级T2WI均呈低信号,WHOⅡ级和Ⅲ级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WHOⅡ级与Ⅲ级间的强化方式和溶骨性骨质破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的年龄、性别、位置、MR信号、强化程度、压迫性骨质吸收、脊膜尾征和纵/横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Ⅱ级和Ⅲ级较WHOⅠ级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P<0.05)。结论:脊柱WHOⅢ级SFT/HPC的肿瘤细胞增殖更旺盛。不同病理分级间的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WHOⅡ级和Ⅲ级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细胞 脊柱肿瘤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C直方图分析术前预测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分级的价值
16
作者 王育珠 刘显旺 +4 位作者 郭国蓉 范丑丑 史爱琪 王建林 柳江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761-765,77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术前预测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颅内SFT/HPC,其中WHOⅡ级(SFT/HPCⅡ级组)18例,WHOⅢ级(SFT/HPCⅢ级组)15...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术前预测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颅内SFT/HPC,其中WHOⅡ级(SFT/HPCⅡ级组)18例,WHOⅢ级(SFT/HPCⅢ级组)15例。基于轴位ADC图像,使用MaZda软件进行全肿瘤勾画和直方图分析,获得平均值、变异度、偏度、峰度、第1、10、50、90和99百分位数(Perc.0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等9个直方图参数。比较不同病理分级SFT/HPC各直方图参数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直方图参数的分级诊断效能。结果:SFT/HPCⅡ级组的平均值、Perc.0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均大于SFT/HPCⅢ级组,且各参数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变异度、偏度和峰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erc.01分级诊断效能最佳,以93.00作为最佳临界值,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3%和94.44%,AUC值达0.887。结论:基于ADC直方图分析能在术前有效进行颅内SFT/HPC病理分级预测,其中Perc.01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 血管外皮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 被引量:4
17
作者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832-832,共1页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定义为一种纤维母细胞型间叶组织肿瘤,富含丰富的分支血管,包含一个组织学谱系的肿瘤,该肿瘤即为原分别命名的脑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血管周细胞瘤,并高...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定义为一种纤维母细胞型间叶组织肿瘤,富含丰富的分支血管,包含一个组织学谱系的肿瘤,该肿瘤即为原分别命名的脑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血管周细胞瘤,并高度推荐经检测胞核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表达或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基因A结合蛋白2(NAB2)-STAT6融合以明确诊断。组织学观察可见中间或混合形态,主要分为两种表型:一种为典型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表型,肿瘤细胞呈梭形,密度不均匀,被嗜伊红的丰富胶原间质分隔;另一种为典型的血管周细胞瘤表型,肿瘤细胞密度较高,无特定排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孤立 细胞 外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8
作者 周兵 张裕 +1 位作者 张剑锋 曹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9-132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7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7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颅内SFT/HPC中男5例、女2例,年龄为23~60岁,平均年龄为46.1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等神经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伴动脉期强化。5例WHOⅡ级SFT/HPC镜下见肿瘤由短梭形细胞构成,伴瘤组织间"鹿角样"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2例WHOⅢ级SFT/HPC镜下瘤细胞明显丰富且存在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7例患者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波形蛋白、CD34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不同程度表达Bcl-2(3/7)、P53(3/7)、CD99(2/5)。除1例患者转院后失访外,其余6例随访5~67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3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后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颅内SFT/HPC较为罕见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与其他颅内肿瘤相混淆,确诊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早期诊断和完全性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能减少SFT/HPC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周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桥小脑区血管外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19
作者 易元月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8-879,共2页
患者男性,74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稍缓解,伴发作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左侧肢体麻木,既往史无特殊。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双侧病理征阴... 患者男性,74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稍缓解,伴发作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左侧肢体麻木,既往史无特殊。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双侧病理征阴性。头部MRI提示右侧桥小脑臂区占位病变,MRS示病灶区NAA及Cr峰明显下降,Ch峰明显升高,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外皮 孤立纤维肿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 被引量:6
20
作者 毕玉珍 白洁 +4 位作者 白培瑞 李向荣 付圣莉 王键 任延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ngiomatous meningioma,A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中心经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病例68例、AM患者病例41例...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ngiomatous meningioma,A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中心经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病例68例、AM患者病例41例。运用3D Slicer软件对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T1WI增强轴位图像进行预处理、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及特征提取,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选择。联合T1WI、FLAIR及T1WI增强筛选多参数MRI序列的最佳特征。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76例)与测试集(33例),使用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之间AUC的差异。结果AM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SF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T1WI、FLAIR、T1WI增强以及多参数MRI序列分别筛选出22、12、12、65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多参数MRI序列模型诊断效能优于单序列模型,其中SVM模型效能最好,测试集AUC为0.99。单序列模型中,T1WI和FLAIR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T1WI增强模型。LR模型的AUC均大于0.9。结论基于MR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鉴别SFT与AM,多参数MRI序列模型的效能较好,其中SVM模型的效能最高,LR模型具有较好的效能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纤维肿瘤 血管型脑膜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