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 I.划分日期的确定 被引量:88
1
作者 郑彬 梁建茵 +2 位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谷德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7-1216,共10页
前汛期暴雨常常引发华南地区的洪涝,但是前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却相当低。降水的预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降水性质的理解,而华南前汛期降水通常被认为只是锋面性质的降水。事实上,南海夏季风在6月(甚至5月)就可以影响到华南地区并... 前汛期暴雨常常引发华南地区的洪涝,但是前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却相当低。降水的预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降水性质的理解,而华南前汛期降水通常被认为只是锋面性质的降水。事实上,南海夏季风在6月(甚至5月)就可以影响到华南地区并产生季风对流降水。因此,华南前汛期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降水,即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如何区分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区分它们,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资料和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气候平均(1971-2000年)状态下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期间大气性质和特征的差异,得到华南前汛期夏季风降水开始的基本判据:100hPa纬向风由西风转为东风并维持5天以上。利用该判据得出气候平均条件下的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于5月24日,并得到1951-2004年逐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得到的划分日期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它将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期间大气特点的显著差别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前汛期 锋面降水 季风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II.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2
作者 郑彬 谷德军 +2 位作者 李春晖 林爱兰 梁建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并探讨锋面降水与季风降水的可能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全区旱涝型、西南涝(旱)东北旱(涝)型、东南涝(旱)西北旱(涝)型。各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对应着不同的低层环流形势。统计结果显示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分布形式与季风降水的分布形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前汛期 锋面降水 季风降水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被引量:65
3
作者 赵平 陈军明 +3 位作者 肖栋 南素兰 邹燕 周波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9,共14页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5.5a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大气环流 季风降水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降水模拟的检验 被引量:65
4
作者 张莉 丁一汇 孙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 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和环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基本上都能够模拟出降水由东亚东南部海洋至东亚西北部中国内陆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降水的部分主要模态;(2)大部分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中国东部陆地降水的季节进退。但同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这包括:(1)多数模式普遍存在模拟降水量偏少、降水变幅偏小的缺陷;(2)雨带的季节推进过程与观测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海洋上的季节进退过程模拟较差,有的模式甚至不能模拟出东亚季风区东部海洋上大致的季节进程。因此,模式对东亚季风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多模式集合的夏季环流场以偏弱为主,不利于降水的形成,这在中国东部大陆部分比较明显。另外,空气湿度模拟值偏低、从而造成水汽输送偏弱也是导致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模拟偏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季风降水 模拟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锋面和季风降水环流特征及加热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艳霞 蒙伟光 +2 位作者 徐道生 戴光丰 张诚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选取华南2017年5月15日两段不同系统影响的典型个例降水,基于ERA Interim分析资料和地面、雷达等观测资料,从两类降水的大尺度环境及中尺度特征方面探讨了两类降水系统的差异,并利用模式潜热廓线订正方案对两类降水个例的潜热进行反演... 选取华南2017年5月15日两段不同系统影响的典型个例降水,基于ERA Interim分析资料和地面、雷达等观测资料,从两类降水的大尺度环境及中尺度特征方面探讨了两类降水系统的差异,并利用模式潜热廓线订正方案对两类降水个例的潜热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季风降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边界层内强辐合、高温高湿,中高层(600~150 hPa)较强辐散,而锋面降水受低层锋面系统影响,对流层低层强辐合,800~300 hPa较强辐散,水汽输送深厚,斜压性结构明显,且垂直运动剧烈。除两者的辐合辐散中心、正涡度的中心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垂直运动大值中心所在的层次明显不同外,其强度也差别较明显,就垂直运动而言,锋面降水的最大值达-1.2 hPa/s,远远大于季风降水(-0.2 Pa/s)。两者的中尺度特征和加热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季风降水中尺度雨团沿海岸线自西向东移动发展,潜热加热中心为单峰值,位于5~6 km;锋面降水中尺度雨团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雨带上不断向东南方向合并发展,潜热加热中心有两个,分别位于1~2 km和6~7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降水 季风降水 环境特征 加热结构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的异常与前冬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谷德军 梁建茵 +2 位作者 郑彬 林爱兰 李春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利用195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ERSST海温资料,研究了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小波分析表明,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以准2~3年变化为主,年... 利用195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ERSST海温资料,研究了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小波分析表明,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以准2~3年变化为主,年代际变化周期约16年。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偏早年在大气环流上的前兆信号表现为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东亚大槽较深,阿留申低压偏强,冷空气活动偏强。冬季,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为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迟早有物理意义的、稳定正相关前兆信号。合成分析表明,冬季鄂霍次克海附近SST正异常时,5月100hPa青藏高压偏东偏北偏弱,异常偏西风控制华南;850hPa环流在华南表现为东北风,华南受冷空气影响为主,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偏晚。相反时,若冬季鄂霍次克海附近SST负异常,5月100hPa青藏高压偏西偏南偏强,异常偏东风控制华南;850hPa环流在华南表现为偏南风,华南受热带系统影响为主,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偏早。并提出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影响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异常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降水 年代际变化 前兆信号 青藏高压 冷空气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季风降水对应的环流指数 被引量:8
7
作者 姚才 钱维宏 +1 位作者 林振敏 刘合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和格点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季风降水与周边大气环流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反映6月华南降水强度的季风指数,这一季风指数利用菲律宾及其以东与华南850 hPa涡度差定义。华南季风指数具有很好的区域代表性,华南季...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和格点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季风降水与周边大气环流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反映6月华南降水强度的季风指数,这一季风指数利用菲律宾及其以东与华南850 hPa涡度差定义。华南季风指数具有很好的区域代表性,华南季风指数与亚洲格点日降水量的主要正相关区集中在华南。华南季风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华南降水的年际变化和极端年份,季风指数强(弱)的年份也是华南降水偏多(少)的年份,极端的华南季风指数年份对应极端的华南降水年份。华南季风指数高与低年份对应的华南降水量差值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在年代际尺度上,季风指数强(弱)的年代与华南降水偏多(少)的年代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华南季风指数包含了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以及中高纬度西风槽等各影响系统的信息,可在业务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季风降水 季风指数 夏季 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热带东风急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亚非季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桦 丁一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6-936,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热带东风急流(TEJ)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亚非降水分布的关系。用150~100 hPa纬向风代表TEJ,并定义了一个指数(TEJI)来度量急流的变率。分析发现,TEJ主要覆盖了热带地区从日界线向西延伸到非洲西海岸的大片地区,...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热带东风急流(TEJ)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亚非降水分布的关系。用150~100 hPa纬向风代表TEJ,并定义了一个指数(TEJI)来度量急流的变率。分析发现,TEJ主要覆盖了热带地区从日界线向西延伸到非洲西海岸的大片地区,其核心位于150~100 hPa印度半岛南部10°N^15°N,中心风速超过30 m/s。急流中线大致位于70°E,以东是急流的入口区,以西是出口区。在入口区急流轴线有两个分支,南支位于0°~10°N,呈西北-东南走向,北支位于10°N^20°N,呈西南-东北走向。TEJ存在40~60天和20~30天的季节内振荡周期,以及2~4年和7~10年的周期变化。出现暖事件时TEJ减弱,出现冷事件时TEJ加强。TEJ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8年是其气候突变点,突变前为强TEJ时期,突变后TEJ显著减弱。亚洲和中非的主要降水带、对流区、高层辐散及大尺度上升运动都出现在东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及出口区的左侧,但出口区西非的情况略显复杂。在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存在两个近于相反的垂直环流,它们与降水分布密切有关。在急流的入口区,强TEJ年其垂直环流更强,其右侧的降水也更大;但在急流的出口区,强、弱TEJ年的垂直环流没有明显差异,其左侧的降水也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风急流 季风降水 垂直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140~124 kaBP百年尺度东亚季风降水的石笋记录 被引量:4
9
作者 姜修洋 汪永进 +1 位作者 孔兴功 夏志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4,共6页
基于神农架山宝洞SB28石笋^230Th年龄和氧同住素数据,建立了140~124kaBP百年尺度的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北纬33°夏季日辐射能量曲线基本一致。山宝洞SB28石笋与董哥洞D4石笋δ^18O曲线呈现出整体一致的特征,证实... 基于神农架山宝洞SB28石笋^230Th年龄和氧同住素数据,建立了140~124kaBP百年尺度的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北纬33°夏季日辐射能量曲线基本一致。山宝洞SB28石笋与董哥洞D4石笋δ^18O曲线呈现出整体一致的特征,证实了亚洲季风降水同位素组成变化具有广泛的区域意义。束次间冰期129.5~124.3kaBP季风降水具有百年尺度高频振荡特征,功率谱分析周期有525、228和207a,类似于全新世大气△^14C残差百年尺度周期,表明末次间冰期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仍然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在倒数第二次冰期向末次间冰期转换时,北半球太阳辐射可能触发了全球末次间冰期全盛期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百年尺度 季风降水 神农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和季风降水变化 被引量:30
10
作者 姜江 姜大膀 林一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2-730,共9页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区域 季风降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夏季风降水周期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利华 韩延本 +1 位作者 尹志强 韩永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6,共4页
印度夏季风降水(ISMR)在南亚气候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深入认识ISMR的变化特征,主要利用Scargle周期图和小波变换研究了1871-2004年间ISMR变化的周期性。结果表明,ISMR的周期性波动非... 印度夏季风降水(ISMR)在南亚气候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深入认识ISMR的变化特征,主要利用Scargle周期图和小波变换研究了1871-2004年间ISMR变化的周期性。结果表明,ISMR的周期性波动非常复杂,相应的周期参数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文中还简单讨论了ISMR周期时变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降水 周期性 Scargle周期图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及其对印度夏季季风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明珠 丁一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6,共8页
对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与印度夏季季风降水(ISMR)和季风环流的关系,揭示出:从北印度洋到南半球中高纬度印度洋,SST最显著的变化模态是全海盆一致的变化,近50 a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1976,1986... 对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与印度夏季季风降水(ISMR)和季风环流的关系,揭示出:从北印度洋到南半球中高纬度印度洋,SST最显著的变化模态是全海盆一致的变化,近50 a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1976,1986年以及1996年间分别有一次跳跃性增温,与太平洋SS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了长期变化趋势外,南印度洋中高纬度比热带地区有更显著的模态分布.在印度洋SST升温的背景下,ISMR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两者相关较弱.印度洋SST发生跳跃后的不同阶段,许多海区SST与ISMR相关均发生变化,但在春季,热带外南印度洋具有一对相对稳定区,其分布与EOF分析的第2模态相似.根据它们的分布,文中定义了春季南半球偶极子(SIOD),在正SIOD(PSIOD)情况下印度降水偏多,而负SIOD(NSIOD)则反之.环流分析表明,PSIOD(NSIOD)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对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具有增强(减弱)作用,进而使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减弱),在印度地区低空产生异常的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从而影响印度季风环流,使得印度季风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表温度 南印度洋偶极子 印度夏季季风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季风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效应对西太平洋副高形成和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温敏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36-541,共6页
通过分析 1 998- 0 5~ 1 998- 0 8再分析资料 ,得知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准定常结构和瞬变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月平均西太平洋副高中心为上升气流 ,逐日资料则表现出下沉气流 ,下沉气流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高北侧雨带中降水潜热释放效应... 通过分析 1 998- 0 5~ 1 998- 0 8再分析资料 ,得知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准定常结构和瞬变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月平均西太平洋副高中心为上升气流 ,逐日资料则表现出下沉气流 ,下沉气流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高北侧雨带中降水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产生的。据此认为夏季中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季风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所致的上升气流在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是西太平洋副高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逐日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西伸指数与对流降水率资料进行了滞后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与外围雨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季风降水 凝结潜热 释放效应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El Ni■o事件的多样性及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帅 徐建军 潘裕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9-389,共11页
利用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ERSST V5)、气候预报中心(CPC)的Nino3.4指数、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CMAP降水资料,将1979-2017年Nino3.4指数超过2℃的El Nino事件,定义为超强El Nino事件。根... 利用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ERSST V5)、气候预报中心(CPC)的Nino3.4指数、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CMAP降水资料,将1979-2017年Nino3.4指数超过2℃的El Nino事件,定义为超强El Nino事件。根据超强El Nino事件的定义,从近40年(1979-2017年)选取出三个超强El Nino事件(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首先运用海温距平资料,分析超强El Nino事件的多样性特征,然后根据这三个超强El Nino事件发生年与次年的夏季降水距平,讨论东亚夏季风降水对超强El Nino事件多样性的响应差异。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为超强的El Nino事件,由于其不同的分布特征,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响应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环流异常、850 hPa风场异常以及副高的变化等方面讨论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El Nino EL Nino多样性 东亚夏季风降水 降水响应差异 机制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降水的多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军丽 郭裕福 王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利用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大气模式(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全球格点大气模式GAMIL)的AMIP-II(大气模式比较计划-II)积分的集合平均结... 利用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大气模式(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全球格点大气模式GAMIL)的AMIP-II(大气模式比较计划-II)积分的集合平均结果(MMEA),研究了当前大气模式对亚洲季风降水的平均模拟能力,同时也评估了GAMIL的模拟水平。对多年平均冬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发现:MMEA和GAMIL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好于夏季。与以往的结果相比,MMEA对夏季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降水的模拟改进不明显;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从中国东海到中太平洋的带状梅雨降水,但大部分模式的模拟强度还不够。可以看出GAMIL除了冬季印度洋和夏季菲律宾模拟的降水稍弱外,与MMEA的结果很接近。降水场的误差与环流场的误差对应。此外,作者还研究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风爆发撤退过程的模拟能力。MMEA与观测在印度季风区降水的相关系数不如在东亚热带和东亚副热带季风区的好。各模式冬季的相关系数一般好于夏季,特别是东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的相关系数普遍较高,而印度季风区夏季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MMEA对标准差的模拟并不总比单个模式的好。各个模式对东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的降水距平同号率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模拟得最好。季风爆发、撤退时降水推移的模拟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降水 IPCC第四次评估 大气模式比较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季风摆动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夏季风活动和季风降水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岩瑛 张红丽 +3 位作者 张强 张爱萍 杨吉萍 张春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9-1178,共10页
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着近地层能量、水分的发展变化,而季风摆动区边界层受夏季风活动和季风降水影响很大,变化特殊,但其边界层高度的响应特征并不清楚。应用西北地区东部5站民勤、榆中、平凉、银川和延安2006-2016年5~9月逐日19时每隔10 ... 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着近地层能量、水分的发展变化,而季风摆动区边界层受夏季风活动和季风降水影响很大,变化特殊,但其边界层高度的响应特征并不清楚。应用西北地区东部5站民勤、榆中、平凉、银川和延安2006-2016年5~9月逐日19时每隔10 m高度高空加密观测资料,以及民勤2006-2016年逐日07时探空规定层和特性层资料,结合地面逐日观测资料,对比计算多种资料找到合适的边界层高度。进一步运用NCEP、EC再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风对季风摆动区的影响,得出边界层高度与夏季风、季风期降水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每隔10 m加密压温湿风探空资料,确定了9点平均位温梯度法作为边界层高度的最佳计算方法,该区边界层高度5~6月较高,7~9月逐渐降低,5~9月平均高度由非季风影响区的2600 m、季风摆动区的1800 m逐渐降低到季风影响区的1500 m以下。边界层高度与地面相对湿度、地温和风场关系密切,湿度越大、风速越大,边界层高度越低,相反,近地面地气温差越大,气温越高,吹西北风时,边界层高度越高。在不受夏季风影响时,边界层高度较高,有夏季影响风时,边界层高度较低。夏季风持续时间越长,边界层高度越低,当夏季风持续时间为0候、1~4候和≥5候时,边界层高度分别为2000 m左右、1600~1900 m和1300~1400 m。APO季风强度指数与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APO季风强度指数越大,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越低。边界层高度与季风期降水性质、强度关系较为密切,从大到小为无降水、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随着降水强度增强,边界层高度降低,边界层高度中非季风影响区较高,季风摆动区次之,季风影响区最低。降水日数越多,边界层高度越低。夏季风反过来对降低边界层高度,增多增强季风期降水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高度 季风 季风降水 季风摆动区 西北地区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响应及其机理
17
作者 王雅君 曹剑 江志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0-391,共12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模拟结果,研究了21世纪末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变化及机理。结果表明,全球稳定增温1.5℃较1985—2014年北非夏季风降水将增加0.26 mm/d,区域降水敏感度为4.8%/℃,且季风区北...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模拟结果,研究了21世纪末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变化及机理。结果表明,全球稳定增温1.5℃较1985—2014年北非夏季风降水将增加0.26 mm/d,区域降水敏感度为4.8%/℃,且季风区北部降水增幅大于南部。基于水汽收支诊断发现热力项对季风区总降水增加作用明显,动力项对降水空间变化起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当地水汽条件及相应环流场发现:在热力上,相对于1985—2014年,稳定增温1.5℃加强了北非地区表面温度及低层水汽输送,有利于当地维持更高的大气可降水量。在动力上,稳定增温1.5℃下显著的撒哈拉沙漠增温加大了海陆温度梯度,增强了对流层低层季风环流,同时非洲东风急流北移,使得季风区北部低层气流辐合加强,而高层热带东风急流减弱会导致季风区高层辐散运动减弱。总的来说,热力项增加了整个季风区降水,而动力项增强了季风区北部降水,减弱南部降水,主导了降水变化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稳定增温 增温1.5℃ 北非夏季风降水 季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杜振彩 黄荣辉 +1 位作者 黄刚 陈际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3-1008,共16页
本文利用最近12年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角度看,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随纬度变化的特征:25°N... 本文利用最近12年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角度看,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随纬度变化的特征:25°N以北的副热带季风区以层云降水方式为主,其所占比例在50%以上,而且表现为由南向北层云降水比例逐渐增加的特征;25°N以南的较低纬度地区则以积云降水为主,其比例在55%左右,而且表现为全区比较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积云和层云降水观测数比例的空间分布表明整个亚洲季风区降水云系以层云为主(层云平均占60%以上)。在季节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区特别是25°N以北的副热带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都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季节变化标准差都在10%以上):冬季以层云降水为主,所占比例在85%左右,随着夏季的到来和季风雨带的向北推进,层云降水比例逐渐减小而积云降水比例逐渐增加,并在7、8月份层云降水比例达到最低值55%左右而积云降水比例达到最高45%左右,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层云降水比例又逐渐增加而积云降水比例逐渐降低并恢复到冬季的状态;南亚季风区以及东亚季风区25°N以南的热带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季节变化特征不太显著(季节变化标准差在3%左右):一年四季都以积云降水为主,其比例在50%~65%之间变化。并且,本文从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上述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季风环流的风场垂直切变动力因子所支配,而温度、水汽、相当位温和对流有效位能等热力因子对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强度和范围及其持续时间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且这些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降水 积云降水 层云降水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P4.5情景下中国季风区及降水变化预估 被引量:18
19
作者 姜江 姜大膀 林一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1-910,共10页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共46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通过对中国区域的年、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评估,择优选取了18个气候模式用来预估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降水及其强...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共46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通过对中国区域的年、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评估,择优选取了18个气候模式用来预估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6~2004年参考时段,RCP4.5情景下多数模式和所有模式集合平均在不同时段内均模拟出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及其强度的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时段出现在2081~2099年。其中,季风区面积扩张是导致季风降水增加的主要因素。在机制上,热力与动力条件变化均有利于季风降水强度的增加以及更多的水汽进入中国东部,从而引起季风区范围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气候模式 季风 季风降水 RCP4.5情景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印度洋热力差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多尺度影响
20
作者 肖子牛 李张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和演变的根本驱动力,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是影响南亚季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次季节、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和演变的根本驱动力,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是影响南亚季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次季节、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次季节尺度上,主要聚焦在两者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爆发的影响;在年际尺度上,着重阐释了其对南亚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指示意义;在年代际尺度上,考察了热力差异和南亚季风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同时,本文对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 多时间尺度 季风降水 青藏高原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