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和环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基本上都能够模拟出降水由东亚东南部海洋至东亚西北部中国内陆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降水的部分主要模态;(2)大部分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中国东部陆地降水的季节进退。但同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这包括:(1)多数模式普遍存在模拟降水量偏少、降水变幅偏小的缺陷;(2)雨带的季节推进过程与观测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海洋上的季节进退过程模拟较差,有的模式甚至不能模拟出东亚季风区东部海洋上大致的季节进程。因此,模式对东亚季风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多模式集合的夏季环流场以偏弱为主,不利于降水的形成,这在中国东部大陆部分比较明显。另外,空气湿度模拟值偏低、从而造成水汽输送偏弱也是导致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模拟偏小的原因之一。展开更多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展开更多
文摘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和环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基本上都能够模拟出降水由东亚东南部海洋至东亚西北部中国内陆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降水的部分主要模态;(2)大部分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中国东部陆地降水的季节进退。但同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这包括:(1)多数模式普遍存在模拟降水量偏少、降水变幅偏小的缺陷;(2)雨带的季节推进过程与观测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海洋上的季节进退过程模拟较差,有的模式甚至不能模拟出东亚季风区东部海洋上大致的季节进程。因此,模式对东亚季风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多模式集合的夏季环流场以偏弱为主,不利于降水的形成,这在中国东部大陆部分比较明显。另外,空气湿度模拟值偏低、从而造成水汽输送偏弱也是导致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模拟偏小的原因之一。
文摘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