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查格勒布鲁剖面CGS3a层段主元素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35000~25000 a B.P.季风环境变化
1
作者 郭亿华 李保生 +3 位作者 牛东风 杨艺 温小浩 司月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6-934,共9页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 O2、Al2O3、TOFE(Fe2O3+Fe 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 O2呈现的...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 O2、Al2O3、TOFE(Fe2O3+Fe 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 O2呈现的峰和Al2O3、TOFE、(TOFE+Al2O3)/Si O2和CIA呈现的谷是类似于现代干冷的冬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而嗣后的湖相Si O2呈现的谷和Al2O3、TOFE、(TOFE+Al2O3)/Si O2和CIA的呈现的峰是类似于现代暖湿的夏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即35 000~25 000 a B.P.该沙漠经历了5次冬季风和6次夏季风交替的气候波动,这些气候事件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O(Dansgaard/Oeschger)事件相对应,Heinrich事件也在其中有很好体现。CGS3a层段所记录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气候突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查格勒布鲁剖面 CGS3a层段 主元素 季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被引量:13
2
作者 温小浩 李保生 +4 位作者 李森 欧先交 姚春霞 罗开利 曾兰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0-718,共9页
额济纳绿洲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区,该地额济纳剖面(41°46.36'N,101°09.26'E)的地层含1层现代流动沙丘、8层古流动沙丘、18层古半固定沙丘、14层古固定沙丘、2层沙质弱成土和2层沙黄土-亚沙土。根据对该剖面11个14C年代... 额济纳绿洲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区,该地额济纳剖面(41°46.36'N,101°09.26'E)的地层含1层现代流动沙丘、8层古流动沙丘、18层古半固定沙丘、14层古固定沙丘、2层沙质弱成土和2层沙黄土-亚沙土。根据对该剖面11个14C年代样品测试和263个粒度样品的分析结果,本文确定了这套以沙丘沙沉积为主的沉积序列主要是2.5 ka BP以来气候一风沙地貌过程的产物,并详细讨论了自那时以来不同沉积类型的粒度及其Mz、σ和SC/D等分布规律和成因问题。这一研究结果表明:①额济纳剖面古流动沙丘沙、古半固定沙丘沙和古固定沙丘沙无论在粒度组成还是在Mz、σ分布上,都分别与现代流动沙丘沙、半固定沙丘沙和固定沙丘沙颇为相似,这为该剖面沙丘类型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对这三类沙丘沙而言,沙黄土-亚沙土和沙质弱成土的沙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而粉沙和粘土含量明显增高,显示出沙丘嗣后的较强的成土作用和一定的土壤化过程。②该剖面古流动沙丘沙或古半固定沙丘沙与上覆的古固定沙丘或沙黄土-亚沙土或者是沙质弱成土可以构成11.5个沉积旋回,其每一个旋回又表现为颗粒由粗变细,Mz(Φ)、SC/D由小到大和σ显示的由分选好到变差的粒度旋回变化,代表了一个“沙漠化”时期被嗣后的“绿洲化”时期替代的正逆交替变化过程。③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经历了11.5个旋回的“沙漠化”与“绿洲化”的生态环境变迁,在时间上具有若干百年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其驱动因子主要与自那时以来东亚冬夏季风交替演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粒度特征 沉积过程 季风环境变化 流动沙丘 半固定沙丘 成土作用 沉积旋回 BP 生态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