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南南捧河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1
作者 李建伟 原日强 +5 位作者 周幸 徐梦蔚 周训康 何程程 杜凡 石明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为填补云南西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南捧河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保护区内设置30个调查样方(30 m×30 m),从物种组成、聚类分析、区系次生度、Jaccard相似性指数等方面来探讨群落特... 为填补云南西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南捧河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保护区内设置30个调查样方(30 m×30 m),从物种组成、聚类分析、区系次生度、Jaccard相似性指数等方面来探讨群落特征。结果显示:(1)30个样方共记录维管植物678种,隶属于128科372属;(2)根据聚类结果,结合群落外貌和区系组成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3)华南石栎(Lithocarpus fenestratus(Roxb.)Rehder)+截头石栎(L.truncatus Rehd.)群落的受干扰程度较大,区系次生度最高;(4)4种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极不相似和中等不相似。整体而言,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南捧河保护区内分布广泛,是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物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整体生态系统发展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捧河自然保护区 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区系次生度 相似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00
2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2 位作者 李帅锋 张志钧 李忠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81-6590,共10页
通过测定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演替15a,演替30a及原始林)群落中植物叶片与土壤中C、N、P含量,探索了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物种丰富度及多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及植物中全N、全... 通过测定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演替15a,演替30a及原始林)群落中植物叶片与土壤中C、N、P含量,探索了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物种丰富度及多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及植物中全N、全P含量及土壤中C含量均为演替30a群落中最低,而植物中C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演替阶段共有种中,40%的物种N含量原始林中最高,40%的物种P含量演替15a群落中最高,而80%的物种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中C:N比在不同演替阶段间无显著变化,而N:P及C:P比则随演替呈减小趋势。植物中C:N及C:P比均为演替30a群落最高,而N:P比则随演替呈增加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共有种的C:N比中,40%的物种原始林中最低,40%的物种无差异,而C:P与N:P比中则均有60%物种无显著性差异,但70%物种在演替15a群落中N:P小于14,演替30a群落中50%物种N:P在14—16,原始林中则有80%物种N:P大于16。群落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均与C:N、N:P、C:P无显著的相关性,但植物中的N、P与土壤的N、P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说明土壤中N、P供应量影响植物体中的N、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阶段 相关性分析 化学计量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 被引量:45
3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2 位作者 温达志 张德强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根分别占总量的 5 3.0 9%、2 5 .36%、2 .64%和 1 8.31 % ;( 2 )数量上小径级个体占有绝对优势 ,1 hm2 样地内 DBH<2 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 95 % ,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而 C贮量的径级分布则大致呈“M”形 ;( 3)根据树木高度分为 4个层次 ,即 层 ( h≥ 2 0 m) , 层 ( 1 0 <h≤2 0 m) , 层 ( 5 <h≤ 1 0 m)和 层 ( h<5 m) ,各亚层之间 C贮量与该层次的高度呈正相关 ,占总 C贮量的比例依次为 5 3.97%、31 .37%、1 1 .2 6%和 3.40 %。在垂直方向上 ,干、枝、根 C贮量变化与总 C贮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叶的 C贮量则以 层最大 ;( 4 )优势种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 C贮量贡献排序为 :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 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白颜树 Gironniera subaequalis>臀形果 Pygeum topengii>橄榄 Canarium album>窄叶半枫荷 Pterosper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M贮量 垂直分布 径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变异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3 位作者 李帅锋 郎学东 黄小波 张志钧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分析其NSC各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植物器官间NSC存在显著差异,叶片中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最高,树干中浓度最低,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叶片中浓度最低。不同物种之间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物种可溶性糖类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叶片中,而淀粉高值主要出现在根中。所有NSC组分在不同植物器官中变异均较高,蔗糖变动范围为45.99%~60.40%,果糖为60.96%~86.26%,葡萄糖为56.41%~97.40%,淀粉为40.40%~55.01%;绝大多数物种NSC的变异系数大于50%,甚至超过100%。变异来源分析显示,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主要受物种影响,而淀粉浓度则主要受植物器官影响,但物种、植物器官及其交互作用对NSC不同组分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物种NSC及其组分浓度不同,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浓度最高,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物种是影响可溶性糖浓度的主导因素,而器官则主要影响淀粉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糖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死木生物量及其特征 被引量:23
5
作者 魏平 温达志 +2 位作者 黄忠良 张倩媚 孔国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05-510,共6页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综合标准木树干解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死木的生物量及其特征;并根据死木特征和样地资料分析了该群落的种群动态。据1hm2面积样地每木调查,2a内死木的总株数为...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综合标准木树干解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死木的生物量及其特征;并根据死木特征和样地资料分析了该群落的种群动态。据1hm2面积样地每木调查,2a内死木的总株数为171株。这些死木隶属于32种,占样地每木调查植物种数(85种)的37.6%,死木中以乔木和乔木幼树占绝大多数,灌木只有8种。这些死木多位于乔木第3亚层和灌木、幼树层。死木的生物量年平均为2.193t/hm2a,其中,干为1.362(62.08%),枝为0.242(11.04%),叶为0.109(4.97%),根为0.481(21.93%)。胸径(DBH)≤10cm的死木株数约占样地死株总数的90%,但其生物量只占有10%;胸径>10cm的死木株数和生物量则相反,分别约占死木总数的10%和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死木 生物量 种群动态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个体死亡动态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池 黄忠良 +3 位作者 史军辉 李林 魏识广 李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57-2462,共6页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在对1hm2永久样地DBH≥1cm的植物进行4次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个体死亡的动态及其成因,并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径级植物死亡率的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到2004...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在对1hm2永久样地DBH≥1cm的植物进行4次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个体死亡的动态及其成因,并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径级植物死亡率的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到2004年,12a内该样地DBH≥1cm的植物共死亡2411株,为该样地现有活立木的69·34%。共有92种木本植物发生了个体死亡,占样地108种木本植物的85·19%,其中乔木70种,灌木22种;年平均死亡株数呈直线上升;死亡涉及木本植物种数也呈上升趋势;样地内种群数量最多的云南银柴(Aporosayunnanensis)和柏拉木(Blastuscochinchinensis)死亡株数也最多(分别为445株和440株),分别占所有死亡株数的18·46%、18·25%;优势树种黄果厚壳桂由于受虫害的影响,种群死亡率达90·83%;小径级树木死亡较多,其中DBH≤5cm死亡株数占样地死亡总株数的79·22%。自疏作用、灾害性天气、虫害和人为干扰直接影响到样地内植物个体的死亡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个体死亡 种群动态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9
7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3 位作者 彭少麟 方运霆 李德军 林琼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3-753,共11页
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 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对植食性动物的可能影响,为揭示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生理生态影响及其机理,以及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试验21个月后,3个树种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而言,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对氮处理的响应相似,氮处理样地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中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两者在高氮处理下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黄果厚壳桂随着氮处理强度的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说,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在氮处理下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增加尤为明显。找出了对氮沉降响应敏感的指示剂。游离氨基酸丝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特别是精氨酸,可以用来作为光叶山黄皮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黄果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丝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个别游离氨基酸的积累情况可被用来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游离氨基酸 蛋白质 γ-氨基丁酸 季风常绿阔叶林 指示剂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任海 彭少麟 +1 位作者 张祝平 张文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叶面和指数为17,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均一的,但在垂直方向上则是非均匀的,整个群落对光能的截获率力96.3%,其中最上...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叶面和指数为17,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均一的,但在垂直方向上则是非均匀的,整个群落对光能的截获率力96.3%,其中最上层乔木截获了总入射光强的78.28%,下野乔木及灌草层只截获17.83%,但冠层辐射仍遵循消光定律。2.群落的叶倾角影呐冠层辐射,该群落冠层上部的叶倾角在45°-70°处具有最大分布频率,而中下层则在5°-35°有最大分布频率。高的叶面积指数与时的直立性相关。3.该群落上层乔木枝下高较高,且中上部枝条与树干夹角较小,枝的着叶数较多且枝的着叶长度较长;而下层乔木和灌木枝下高较低,大部分枝条与树干夹角较大,且叶多着生于枝端。这种冠层格局由冠层辐射引起。4.该群落植物叶和枝条的取向在各方向上机会均等。5.群落的叶片从上到下变大,这种格局对森林的能量分配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6.该季风常绿阔叶林以林冠为活动面,林冠上层呈多孔体,中下层郁团,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而反射率较低,年均仅3.15%。7.植物个体结构与群体结构不同,当一个有良好结构的个体处于密度较大的群体中,将会因适应坏境而改变个体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林冠结构 冠层辐射 森林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各层次优势种热值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旷远文 温达志 +2 位作者 周国逸 刘世忠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2,共7页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 ,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 0 0 2年用PARR 12 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 2 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 )热值 .结果表明 ,...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 ,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 0 0 2年用PARR 12 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 2 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 )热值 .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在 15 92~ 19 6 6kJ g间 ,乔木 1层干重热值以厚壳桂最高 ,乌榄最低 ;乔木 2层华润楠最高 ,云南银柴最低 ;层间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和杖枝省藤分别为 19 73和 18 19kJ g ;灌木层干重热值最高仍为厚壳桂 ,最低为云南银柴 ;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 15 92~ 17 5 2kJ g之间 .各层优势种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 :层间藤本 >乔木 1层 >乔木 2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植物器官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 ,乔木 1层中锥栗、荷木树皮及厚壳桂、乌榄树叶最高 ,乔木 2层中云南银柴根最高 ,层间植物叶 >干 >根 ,草本植物是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同种植物 (厚壳桂或云南银柴 )在不同层次中的去灰分热值没有明显差别 ,器官生长的年龄 (或直径 )对去灰分热值有影响 ,随年龄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 鼎湖山 干重热值 不同层次 优势植物 2002年 厚壳桂 南亚热带 科学依据 基础资料 生态效率 藤本植物 植物器官 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 草本植物 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 灰分 云南 特征和 热值仪 层间 植物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酸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菊秀 周国逸 +1 位作者 褚国伟 张倩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3-767,共5页
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发现 :( 1 )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整个剖面 ( 0~ 60cm)pH值都较低 ,小于 4 5。 ( 2 )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剖面层次 ( 0~ 2 0cm、2 0~ 40cm、40~ 60cm)的降低而下降。养分除水解性N外 ,有效P、速效K... 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发现 :( 1 )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整个剖面 ( 0~ 60cm)pH值都较低 ,小于 4 5。 ( 2 )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剖面层次 ( 0~ 2 0cm、2 0~ 40cm、40~ 60cm)的降低而下降。养分除水解性N外 ,有效P、速效K以及交换性Ca、Mg含量都很少。 ( 3 ) 0~ 2 0cm土壤养分比其它层的土壤养分更容易受到土壤酸度的影响。 40~ 60cm土壤养分除了交换性Ca外 ,其它养分的含量与土壤酸度无显著关系。就不同月份来说 ,1月份和 4月份土壤养分比 7月份和 1 0月份土壤养分容易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不同养分比较 ,交换性Ca和Mg以及有效P含量比其它养分更容易受到土壤酸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酸度 土壤养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张德强 余清发 +1 位作者 孔国辉 张佑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6-100,共5页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物总量相当,分别为8.74和8.84(7~11)thm-2,系统养分循环速率参数为0.99,循环强度强烈...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物总量相当,分别为8.74和8.84(7~11)thm-2,系统养分循环速率参数为0.99,循环强度强烈,说明枯枝落叶分解快,养分周转快;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的含量分布格局为:N、Ca、Mg、Mn元素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已分解层(Y层),P、K、Fe则是Y层>F层>L层;3)元素贮量(kghm-2),N102.08,P4.33,K48.94,Ca17.38,Mg10.43,Fe54.87,Mn1.80,在各亚层中的分布有L层>F层>Y层(N、P、Ca、Mg、Mn),Y层>F层>L层(K、Fe);4)有机物质含量和贮量均为L层>F层>Y层;5)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释放过程,这一过程和营养元素及有机物质在各亚层的分布格局对林木生长极为有利。体现了作为顶极群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身在养分循环和利用效率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季风常绿阔叶林 林下凋落物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梁国华 吴建平 +5 位作者 熊鑫 吴小映 褚国伟 周国逸 曾任森 张德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3,共9页
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进行野外模拟酸雨试验,对不同酸雨强度处理下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原位测定,探讨酸雨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在两年的测定周期内,4个酸雨水平:CK(pH值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 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进行野外模拟酸雨试验,对不同酸雨强度处理下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原位测定,探讨酸雨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在两年的测定周期内,4个酸雨水平:CK(pH值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H值4.0)、T2(pH值3.5)和T3(pH值3.0)处理下的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07±0.08)、(3.06±0.17)、(2.78±0.29)和(2.56±0.08)μmol·m^(-2)·s^(-1),其中T3处理显著低于CK和T1处理(P<0.05),说明模拟酸雨抑制了季风林土壤呼吸。这种抑制作用大体上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著,处理间的差异只在测定周期的第二年达到显著水平,且抑制作用的差异显著性只出现在湿季(P<0.05)。模拟酸雨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胁迫下土壤酸化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及凋落物CO_2释放量下降有关。表现为模拟酸雨导致土壤pH值降低,使得土壤酸化加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抑制了微生物活性;提高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抑制了凋落物分解。还与土壤呼吸结果相对应,上述指标对模拟酸雨的响应也大体上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著。另外,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随处理pH值降低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酸雨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呼吸 土壤PH值 土壤微生物活性 凋落物分解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闫俊华 周国逸 韦琴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5期397-404,共8页
阐述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 ,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 3488.8MJ·m- 2 ,由辐射强度和辐射总量计算出的反射率分别为 1 0 .5%、1 1 .4% ,年... 阐述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 ,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 3488.8MJ·m- 2 ,由辐射强度和辐射总量计算出的反射率分别为 1 0 .5%、1 1 .4% ,年平均气温为 1 9.9℃ ,此 3项都比空旷地低 ,而年平均相对湿度高于空旷地 ,其值为 87% ;季风常绿阔叶林年蒸散力为987.50 mm,湿润指数为 0 .96;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温度日变化不及空旷地显著 ;无论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还是空旷地 ,土壤温度在春、夏季节自上而下逐步降低 ,在秋、冬季节自上而下逐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季风常绿阔叶林 小气候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主要性状特征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易慧琳 郭颖涛 +7 位作者 刘玲 刘晓丹 黄柳菁 刘世忠 张倩媚 刘楠 韩瑞宏 任海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以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各群落的生活型谱、Raukiaer叶特征、群落果实类型和植物观赏特性等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这3个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叶、革质、... 以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各群落的生活型谱、Raukiaer叶特征、群落果实类型和植物观赏特性等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这3个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叶、革质、全缘、中叶比例较高;3个群落由于演替时间的不同,生活型谱有所差异,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内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而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不同叶特征植物比例也有所不同,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中具中型叶、纸质叶等中生植物特征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群落;3个群落中肉质果植物占优势,果实以被动扩散为主;3个群落中在花、果、叶和其它部位(根、茎及树型姿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植物分别有69、56、41和34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对南亚热带地带性城市森林群落建设提出适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季风常绿阔叶林 生活型 Raukiaer叶特征 果实类型 观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菌根资源及其与群落多样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克举 唐旭利 +1 位作者 张静 韩天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9-738,共10页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生产力以及土壤条件均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菌根类型和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菌根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生产力以及土壤条件均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菌根类型和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菌根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替系列上的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对菌根化根系、菌根类型和菌根真菌孢子密度进行调查,并结合已有的群落信息和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在森林演替过程中菌根资源的变化情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各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菌根化比例接近70%,但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优势菌根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处于演替初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丛枝菌根为主,占菌根总数的78%;演替中期的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外生菌根占有绝对优势,占75%,是丛枝菌根的3倍;演替顶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比例相当。马尾松林的菌根真菌孢子密度最高,每20 g风干土壤中的孢子数量高达2 925个,是针阔叶混交林的2.5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2倍。演替系列上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菌根类型的差异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尤其是林下的灌木、草本层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马尾松林具有较丰富的草本植物和较高的草本层密度,并且该森林的土壤相对贫瘠,这些条件都有利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草本植物的根系形成丛枝菌根并产生大量孢子。针阔叶混交林中外生菌根的优势主要受该森林中外生菌根植物在群落组成上的绝对优势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因此该森林呈现了两种类型菌根优势相当的现象。该文的结果表明,随着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行,菌根资源在类型上会出现较大的分异,而这种变化受植物物种数量、群落结构的影响,与土壤养分状况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菌根组成的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类型 演替 多样性 森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山岛海岸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各层次优势种的热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美琴 叶功富 +4 位作者 游水生 陈增鸿 白永会 尤龙辉 高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2,共5页
采用XRY-1A数显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该群落不同层次共18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介于14.95-18.76 kJ·g-1之间,乔木层植物干重热值以潺稿树最高(18.76 kJ·g-1),朴最低(17.53kJ·g-... 采用XRY-1A数显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该群落不同层次共18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介于14.95-18.76 kJ·g-1之间,乔木层植物干重热值以潺稿树最高(18.76 kJ·g-1),朴最低(17.53kJ·g-1);灌木层植物以豺皮樟最高(16.42 kJ·g-1),露兜树最低(15.16 kJ·g-1);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14.29-14.78kJ·g-1之间;层间植物以帘子藤最高,雀梅藤最低.各层优势植物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表现为:乔木层>层间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器官间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乔木层和灌木层表现为叶>干或枝>根,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本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是造成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热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岛 季风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 干重热值 去灰分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帅锋 苏建荣 +3 位作者 刘万德 张志钧 刘庆云 李忠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0,共11页
藤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群落的恢复与演替。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恢复30a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度、径级分布、多样性... 藤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群落的恢复与演替。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恢复30a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度、径级分布、多样性指数及攀援方式,并探讨藤本植物与支持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81hm2的调查样地中,共发现DBH≥0.1cm的藤本植物1292株(分属34科51属64种)。原始林群落的藤本物种丰富度、密度(DBH<1cm)、胸高断面积和平均胸高断面积都显著高于恢复阶段,原始林和恢复15a群落的密度(DBH≥1cm)、平均胸径和平均长度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恢复30a。3种群落类型中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径级分布有显著差异,原始林中藤本植物物种更多,而且大径级(DBH≥10cm)的藤本植物仅出现在原始林及恢复30a的群落。单株藤本攀援的支持木在3种群落类型中均占多数,藤本植物与支持木的胸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原始林群落中DBH≥15cm的支持木更易被攀援,而恢复阶段则相反。茎缠绕藤本植物对原始林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少于恢复15a及30a群落,而卷须类藤本植物也反映出原始林正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同时根攀缘和搭靠类藤本植物物种组成和多度变化可以反映出干扰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恢复程度。森林砍伐是影响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藤本-支持木关系 攀援方式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定居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46
18
作者 黄忠良 彭少麟 易俗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除去灌木草本层能增加新的幼苗定居的机会,对灌木草本层小规模的破坏能很快得到恢复。由于凋落物对种子与地面土壤的接触具有阻隔作用,因此除去凋落物层对幼苗的定居有利,但不能增加其幼...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除去灌木草本层能增加新的幼苗定居的机会,对灌木草本层小规模的破坏能很快得到恢复。由于凋落物对种子与地面土壤的接触具有阻隔作用,因此除去凋落物层对幼苗的定居有利,但不能增加其幼苗物种丰富度。降雨量的大小对幼苗的死亡率影响极大.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影响光照强度而导致各样地幼苗定居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当样地土壤湿度增大时,其幼苗的密度随之增加,显示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种子萌发,并能提高幼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定居 季风常绿阔叶林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的死亡动态格局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林 伍婵翠 +2 位作者 莫德清 魏识广 黄忠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29-34,共6页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黄果厚壳桂,在近20年的监测过程中出现了死亡个体数量明显大于新增的现象。为此以黄果厚壳桂12 a的连续监测数据为依据,根据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划分为重度干扰和轻度干扰2个阶段,统计其死亡动态。分干...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黄果厚壳桂,在近20年的监测过程中出现了死亡个体数量明显大于新增的现象。为此以黄果厚壳桂12 a的连续监测数据为依据,根据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划分为重度干扰和轻度干扰2个阶段,统计其死亡动态。分干扰阶段,采用空间二元点格局L12方程分析,检测新增个体与死亡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死亡个体48.2%是4 cm以下小树;而轻度干扰阶段,10 cm以上的死亡个体数占到死亡总数的80.5%。1992年新增个体,与1999年死亡和2004年死亡个体之间有较大尺度的正相关性,而1999年新增个体与2004年死亡个体间,仅在取样尺度1m时表现出空间显著正相关。先亡个体与后增个体的空间关联检测,仅发现1999-2004年死亡个体与2004年新增个体之间,小尺度上(取样尺度<5 m,6~8 m)有显著正相关性。12年间死亡个体数量是新增数量的2.29倍,死亡个体主要是1992年以来的新增个体。严重的干扰加速了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进程,在以后的监测过程中,应严防重度干扰的出现,确保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正常的发展和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季风常绿阔叶林 干扰程度 死亡动态 空间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氘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德强 徐庆 +2 位作者 张蓓蓓 陈婕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的水分来源、不同强度降水在土壤剖面中的时空运移过程及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为研究降水格局变化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及区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的水分来源、不同强度降水在土壤剖面中的时空运移过程及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为研究降水格局变化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及区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氘同位素技术,比较不同降水条件下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δD与潜在水源(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δD,阐明土壤水的水分来源和降水在土壤剖面中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二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不同强度降水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结果】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水δD介于大气降水δD和浅层地下水δD之间,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雨后5天内,小雨(9.8 mm)对0~10 cm表层土壤水贡献率最高(31.2%~44.6%),对10~40 cm深处土壤水贡献率次之(24.2%~32.0%),对40~80 cm深处土壤水贡献率较小(8.3%~15.7%),对80~100 cm深层土壤水贡献率最小(接近于0);雨后5天为中雨(20.0 mm)对0~10 cm表层土壤水贡献率最大(63.3%~78.9%),对10~40 cm深处土壤水贡献率次之(46.9%~74.0%),对40~80 cm深处土壤水贡献率较小(37.9%~63.0%),对80~100 cm深处土壤水贡献率最小(35.8%~47.5%);无论湿季还是干季,大雨(降水量>30 mm)后第1天,该次降水可渗透到80 cm以下深层土壤,且对80~100 cm深层土壤水的贡献率高达94.1%。【结论】0~10 cm表层土壤水δD与降水δD变化趋势一致,林中表层土壤水δD主要受降水δD的控制;降水强度越大,降水从土壤表层向深层土壤渗透速度越快,对80~100 cm深处土壤水δD影响越明显,降水对各层次土壤水的贡献率也越大;土壤剖面中土壤水δD的时空变化特征可指示降水在土壤剖面运移过程;无论小雨还是中雨,80 cm以下深层土壤水δD变化幅度较小,表明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结构对降水在土壤剖面入渗过程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同位素 大气降水 土壤水 季风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水分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