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影响因素Meta分析
1
作者 杨跃发 王春霞 +1 位作者 梁飞 蓝明菊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6-1249,共14页
【目的】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相关土壤季节性冻融期的数据,根据排除和纳入标准,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将得分≥6分且... 【目的】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相关土壤季节性冻融期的数据,根据排除和纳入标准,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将得分≥6分且高质量的文献纳入研究,运用RevMan5.4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4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SCI文章7篇,CSCD文章27篇。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的影响显著性最大;土壤pH值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显著性最大,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影响显著性最小。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有机氮对土壤细菌影响的优势程度最大,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真菌影响的优势程度最大。【结论】季节性冻融期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起到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季节性冻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灌水对土壤温度与冻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军锋 郑秀清 +3 位作者 臧红飞 刘萍 任霞 孙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9,共6页
通过季节性冻融期裸地、地膜覆膜地和秸秆覆盖地的田间系列灌水试验,研究了冻融期不同阶段灌水对土壤温度及冻融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不论何种地表条件,入冬后冻结期较早的灌水地块耕作层土壤温度在整个冻融期处于较低值。消融期,灌水... 通过季节性冻融期裸地、地膜覆膜地和秸秆覆盖地的田间系列灌水试验,研究了冻融期不同阶段灌水对土壤温度及冻融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不论何种地表条件,入冬后冻结期较早的灌水地块耕作层土壤温度在整个冻融期处于较低值。消融期,灌水对裸地和地膜覆盖地耕作层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灌水加速了地表冻层的融化;秸秆覆盖地灌水后土壤温度较低且变幅较小,秸秆覆盖不利于土壤的消融解冻。5 cm土壤累积负温快速增加阶段灌水对于降低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影响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土壤温度 季节性冻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付强 李铁男 +1 位作者 李天霄 崔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146,共6页
以北方高寒区典型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冬季大田试验(试验周期 2013-11-01—2014-04-30),设置自然无覆盖、覆盖秸秆厚度 5、10、15cm4 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 20、40、60、100、140、180cm深度土壤液态含水率以及气象... 以北方高寒区典型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冬季大田试验(试验周期 2013-11-01—2014-04-30),设置自然无覆盖、覆盖秸秆厚度 5、10、15cm4 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 20、40、60、100、140、180cm深度土壤液态含水率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0-60cm 土层内液态含水率增加或减小的时间拐点发生延迟,随着秸秆覆盖厚度的增加其延迟效果越明显,但土壤冻结期的延迟效果比冻土融化期明显;秸秆覆盖阻碍了冻土融化初期融雪水入渗,使自然无覆盖处理液态含水率在20、40、60cm 土壤深度出现短暂的峰值,而在冻土融化末期秸秆覆盖抑制了土壤水蒸发,使各秸秆覆盖处理液态含水率在 20、40、60cm 土壤深度又高于自然无覆盖。秸秆覆盖可有效平抑冻融期 0-60cm 土层土壤液态含水率的变化幅度,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平抑效果具有减弱趋势;积雪融水和秸秆覆盖的双重作用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墒情,但其增墒能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对 0-60cm 土层的平均增墒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15、10、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高寒区 季节性冻融期 水分特征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不同潜水位埋深下土壤蒸发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军锋 郑秀清 +2 位作者 张永波 秦作栋 孙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不同潜水位埋深和土壤质地对土壤蒸发的影响,通过连续2个冻融期的蒸渗计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的监测,利用水热耦合运移模型模拟研究了4种不同潜水位埋深(0.5、1.0、1.5、2.0 m)下砂壤土和壤砂土的土壤蒸发规律...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不同潜水位埋深和土壤质地对土壤蒸发的影响,通过连续2个冻融期的蒸渗计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的监测,利用水热耦合运移模型模拟研究了4种不同潜水位埋深(0.5、1.0、1.5、2.0 m)下砂壤土和壤砂土的土壤蒸发规律。结果表明:不稳定冻结阶段和消融解冻阶段地表土壤均出现昼融夜冻的特征,土壤液态水分较多,砂壤土和壤砂土蒸发量分别占整个冻融期的91.7%和81.8%以上。稳定冻结阶段的土壤蒸发量随着潜水位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但小于0.31 mm。潜水位埋深为0.5 m时冻融期土壤蒸发量最大,砂壤土和壤砂土分别为47.28 mm和25.60 mm,随着潜水位埋深的增加,冻融期土壤蒸发量呈指数型减少,土壤颗粒直径相对较大的壤砂土土壤蒸发量随潜水位埋深的增加而衰减的幅度较为明显。该研究可为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地下水资源量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土壤蒸发 地下水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苑俊廷 陈军锋 郑秀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58,共3页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裸地(LD)、覆膜地(MD)和茬覆膜地(CMD)3种处理地块。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土...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裸地(LD)、覆膜地(MD)和茬覆膜地(CMD)3种处理地块。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出现了范围不等的含水率高值区和低值区,各处理地块含水率高值区变化的层位、形成时间以及含水率达到相对稳定的深度均不同,其中CMD的聚墒区最大,含水率最高达22%;LD的聚墒区最小,含水率最高达21%,土壤剖面含水率由上到下为增大-减小-保持稳定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结果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冻融土壤储水保墒及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确定冬春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土壤剖面 土壤含水率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覆砂对太谷农田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冯慧君 赵浩然 +3 位作者 郑秀清 陈军锋 苗春燕 薛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45,共6页
研究了冻融期砂层覆盖对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野外试验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在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进行,主要监测3种地表处理剖面0~100 cm土壤含水率,各处理分别为无覆盖(LD)、0.5~1.5 mm粒径(XS)和1.5~2.0 mm粒径砂层覆盖(CS)。... 研究了冻融期砂层覆盖对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野外试验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在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进行,主要监测3种地表处理剖面0~100 cm土壤含水率,各处理分别为无覆盖(LD)、0.5~1.5 mm粒径(XS)和1.5~2.0 mm粒径砂层覆盖(CS)。结果表明:冻融期砂层覆盖及土壤水分冻融使得XS和CS处理土壤剖面出现两个水分高值区,即近地表(15.40%~21.79%)和剖面20~40 cm间(15.99%~19.94%);砂层覆盖对近地表有储水效果,储水效果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覆砂处理对地表处储水效果最佳,平均土壤含水量较LD处理高8.45%~10.94%。覆砂对剖面0~40 cm有明显的储水效果,平均土壤含水率较LD处理高1.56%~1.62%。40 cm以下3种处理土壤含水率相差较小,平均土壤含水率差值为0.09%~0.40%;砂层覆盖储水效果还与砂层粒径有关,XS处理0~5 cm储水效果优于CS处理,其土壤含水率高于CS处理0.57%~2.39%;地表砂层覆盖可以平抑地表土壤含水率变化,覆砂处理地表土壤含水率变幅较LD处理低约4.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砂层覆盖 农田土壤含水率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地表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单小琴 郑秀清 陈军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12,共6页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地表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分别设置了裸地(LD)、秸秆覆盖(JG)和地膜覆盖(DM)3种处理,运用数理统计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冻融过程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层...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地表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分别设置了裸地(LD)、秸秆覆盖(JG)和地膜覆盖(DM)3种处理,运用数理统计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冻融过程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层具有显著的增温效应;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冻融阶段有所差异:冻结阶段,秸秆覆盖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对土层具有增温作用;融化阶段,秸秆覆盖减弱了地气间的热交换,抑制了土层温度的增加。地膜和秸秆覆盖可以平抑土壤剖面地温的变幅。在整个冻融期,两种覆盖处理均对地温产生影响,0~20 cm对地温的影响较大,20~90 cm地温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温度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研究成果对于季节性冻土区地表覆盖措施的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地表覆盖 土壤温度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灌溉水量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姗姗 郑秀清 +2 位作者 刘萍 陈军锋 刘化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6,共5页
以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的农科院试验田为基地,运用灰色关联度和spss软件对2013-2014年季节性冻融期不同灌水量下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对土壤的冻融过程存在一定影响,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但在不同的冻融... 以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的农科院试验田为基地,运用灰色关联度和spss软件对2013-2014年季节性冻融期不同灌水量下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对土壤的冻融过程存在一定影响,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但在不同的冻融阶段有所差异:缓慢冻结阶段,灌水量高的地块土壤降温速度慢;快速冻结和拟稳定冻结阶段,20~50cm范围内土壤温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融化阶段中后期,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温度随时间线性增加,增温速率几乎相同。同一冻融阶段剖面地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为:土壤温度在10cm内出现极小值,当土壤深度大于30cm时,土壤温度与深度的线性相关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时间剖面地温的增减速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灌水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覆盖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单小琴 郑秀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103,共5页
为探求不同地表覆盖下非饱和冻融土壤介质中土壤水分的迁移转化规律,于2013年11月10日~2014年3月22日在山西省晋中市东阳镇进行季节性冻融期系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土壤水分的蒸发,削弱了土壤含水率的波动幅度... 为探求不同地表覆盖下非饱和冻融土壤介质中土壤水分的迁移转化规律,于2013年11月10日~2014年3月22日在山西省晋中市东阳镇进行季节性冻融期系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土壤水分的蒸发,削弱了土壤含水率的波动幅度,但不同冻融阶段不同地表覆盖地块的土壤水分有所差异。与裸地(LD)相比,冻结阶段,秸杆覆盖(JG)和地膜覆盖(DM)显著增加了地表以下0~10cm土壤墒情,且DM比JG保墒效果好;融化前期,秸秆覆盖阻碍了融雪水的直接入渗,JG对土层的蓄水保墒作用不明显;融化后期,秸秆覆盖削弱了风速对地表土壤水分的影响,抑制了表土蒸发,对土层具有保墒作用。整个冻融期,DM始终对土层具有保墒作用,且其保墒效果较JG好。地表覆盖有效地减弱了地表以下0~20cm土壤含水率的波动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覆盖措施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逐渐减弱。DM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态势与LD相似程度较高。从储水保墒角度出发,冻融期DM覆盖更具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可为北方冬春季节土地利用及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地表覆盖 土壤含水率 储水保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耕对北疆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开 王春霞 +1 位作者 蓝明菊 梁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71,共9页
为明确秋耕对季节性冻融土壤热状况的调控作用,对比分析了翻耕(FG)、免耕(MG)、垄沟(LG)、翻耕活性炭覆盖(FH)和翻耕秸秆覆盖(FJ)5种处理对土壤温度、冻融循环以及土壤温度梯度等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FG处理相比,MG、LG、FH、FJ... 为明确秋耕对季节性冻融土壤热状况的调控作用,对比分析了翻耕(FG)、免耕(MG)、垄沟(LG)、翻耕活性炭覆盖(FH)和翻耕秸秆覆盖(FJ)5种处理对土壤温度、冻融循环以及土壤温度梯度等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FG处理相比,MG、LG、FH、FJ处理均减弱了土壤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降低了整个冻融期土壤温度的升、降温幅度和不同冻融阶段土壤温度昼夜变化的变异性程度,维持土壤温度序列稳定的能力FJ>FH>LG>MG。FG处理最先冻结和融化,其余处理延缓土壤冻结和融化速度的效果为FJ>FH>LG>MG,且冻结速度和融化速度越小,冻融交替越频繁,冻融循环次数越大。各处理土壤温度梯度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性程度为FG>LG>MG>FH>FJ,与土壤贮水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性程度为FJ>FH>LG>MG>FG,MG、LG、FH、FJ处理均加强了土壤水热资源的保持,其中翻耕秸秆覆盖和翻耕活性炭覆盖促进了深层土壤热量上移,更有利于改善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的水热状况,维持北疆春播土壤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耕 季节性冻融期 热状况 北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灌条件下季节性冻融期农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跃发 王春霞 +2 位作者 梁飞 蓝明菊 孙开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9-577,共9页
为揭示新疆石河子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冬灌定额对农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霉菌)数量的影响规律,2021—2022年通过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了45、90、135、180mm不同的冬灌定额和不灌水对照处理,对比分析了整个冻融期农田土壤细菌、霉菌数量... 为揭示新疆石河子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冬灌定额对农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霉菌)数量的影响规律,2021—2022年通过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了45、90、135、180mm不同的冬灌定额和不灌水对照处理,对比分析了整个冻融期农田土壤细菌、霉菌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冻结初期,细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和灌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霉菌数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稳定冻结期,细菌数量与土壤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灌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霉菌数量与土壤水、热、盐呈弱相关;融化期,细菌和霉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霉菌数量与土壤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整个季节性冻融期细菌相比霉菌数量较多,细菌在土壤中扮演主要角色,而充足的降雪使冬灌定额对细菌和霉菌的数量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细菌数量 霉菌数量 土壤水热盐分布 冬灌定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S-BPNN模型的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含水率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旭强 郑秀清 +2 位作者 薛静 陈军锋 陆帅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70,共5页
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含水率对干旱半干旱区春耕下种及作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土壤含水率预测对了解土壤墒情、实施春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114组冻融期气象观测资料和土壤含水率实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影响土壤含水率的9个影响因... 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含水率对干旱半干旱区春耕下种及作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土壤含水率预测对了解土壤墒情、实施春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114组冻融期气象观测资料和土壤含水率实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影响土壤含水率的9个影响因子中提取出7个主要因子,建立了基于天牛须搜索(BAS)算法的优化BP神经网络(BPNN)模型,即BAS-BPNN模型,分析了模型的土壤含水率预测结果,并与同类的BP模型、PSO-BPNN模型和GA-BPNN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BAS-BPNN模型训练集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9178,相对误差为8.65;测试集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9096,相对误差为9.08。BAS-BPNN模型比其他3种模型的决定系数高且相对误差小。与其他优化算法相比,BAS-BPNN模型寻优及收敛速度快,对冻融期土壤含水率预测精度更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预测冻融期土壤含水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土壤含水率预测 主成分分析 BAS算法 BAS-BPN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SWAP和SHAW模型土壤水热运移模拟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奇 薛静 +2 位作者 陈军锋 冯婧 杜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3,90,共10页
基于不同模型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热运移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定量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分别运用SWAP和SHAW模型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温度和蒸发量进行了模拟,并对模拟效果加以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冻... 基于不同模型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热运移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定量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分别运用SWAP和SHAW模型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温度和蒸发量进行了模拟,并对模拟效果加以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冻融期而言,利用SHAW模型模拟的土壤含水量的NRMSE基本保持在30%以内,RMSE均在0.09 cm^(3)/cm^(3)以下,利用SWAP模型模拟的土壤含水量的NRMSE基本保持在35%以内,RMSE均在0.13 cm^(3)/cm^(3)以下;利用SHAW模型模拟20 cm以下土层温度的NRMSE均保持在30%以内,RMSE均在0.94℃以下,利用SWAP模型模拟的土壤温度基本可以反映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在模拟土壤累积蒸发量方面,相比SWAP模型,SHAW模型的模拟值更接近实测值。总体而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于季节性冻融期,SHAW模型对土壤水热运移的模拟效果均较为理想,SWAP模型对土壤水分运移模拟较好,但对土壤温度模拟相对较差。对于土壤累积蒸发量的模拟效果,两个模型均不十分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SWAP模型 SHAW模型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土壤蒸发量 土壤水热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4
14
作者 陈军锋 郑秀清 +3 位作者 秦作栋 刘萍 臧红飞 孙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02-110,共9页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冻融期,裸地最大冻结深度为52 cm,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较为剧烈,0~40 cm属于水热变化活跃层,覆盖厚度为5和10 cm时的土壤剖面水热变化活跃层分别为0~20和0~10 cm。秸秆覆盖厚度为15 cm时可平抑土壤剖面水热的变化,并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秸秆覆盖厚度为5 cm时,在土壤冻融作用和秸秆覆盖的双重效应下,耕作层土壤水分较其他地块高,储水保墒效果显著。当秸秆覆盖厚度大于15 cm时,土壤保墒保温效果不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从预防冻害和蓄水保墒角度出发,最佳秸秆覆盖厚度为10~15 cm。研究成果对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冬春季节农田秸秆覆盖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温度 季节性冻融期 玉米秸秆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地表覆盖对耕作层土壤冻融期温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15
作者 唐文政 王春霞 +1 位作者 蓝明菊 范文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48,共5页
为了揭示北疆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地表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异的影响,采用测坑试验方法,分析裸地对照和秸秆覆盖、活性炭覆盖、地膜覆盖3种不同地表覆盖下冻融期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温对10cm土层温度影响较大,随土壤深度增加,气... 为了揭示北疆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地表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异的影响,采用测坑试验方法,分析裸地对照和秸秆覆盖、活性炭覆盖、地膜覆盖3种不同地表覆盖下冻融期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温对10cm土层温度影响较大,随土壤深度增加,气温的影响力呈递减趋势;在季节性冻融期,地膜覆盖、活性炭覆盖和秸秆覆盖相比裸地均有增温效应,但是秸秆覆盖和活性炭覆盖的增温效应大于地膜覆盖,且10~40cm土层土壤温度变幅远小于地膜覆盖和裸地,对调节耕作层土壤温度具有良好效果。研究结果对调节季节性冻土土壤温度变化,指导春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地表覆盖 土壤温度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期不同时间灌水对土壤水热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大全 陈军锋 +3 位作者 薛静 杜文杰 崔莉红 杜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揭示冻融期不同时间灌水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设置了未灌水裸地L0和冻融期7个不同时间灌水地块(即L1、L2、L3、L4、L5、L6和L7,灌水1次,灌水量225 m^(3)/hm^(2)),跟踪监测冻融期不同地块土壤剖面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结果... 为了揭示冻融期不同时间灌水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设置了未灌水裸地L0和冻融期7个不同时间灌水地块(即L1、L2、L3、L4、L5、L6和L7,灌水1次,灌水量225 m^(3)/hm^(2)),跟踪监测冻融期不同地块土壤剖面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灌水对0~20 cm的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影响显著,不稳定冻结阶段初灌水对整个冻融期的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较L0降低2~4℃;当地表冻层形成并稳定时,灌水对土壤温度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较L0提高1~2℃。冻融期较早的灌水对土壤剖面0~60 cm的储水效果较好,不稳定冻结初期灌水2~10 cm的土壤含水率L1较L0提高69.0%;稳定冻结阶段灌水对0~25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提高44.5%,消融解冻阶段灌水0~4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较L0提高19.0%~34.0%。稳定冻结阶段灌水具有较为积极的水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时间 平抑地温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率 土壤水分 季节性冻融期 土壤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