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平均状况下亚洲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过程 被引量:8
1
作者 吕俊梅 陶诗言 +1 位作者 张庆云 琚建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3,共10页
根据1979—1995年美国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逐日资料,用功率谱分析和带通滤波方法,对气候平均状况下亚洲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亚洲季风区各个子系统季节内变化的8个关键阶段。利用1979—1999年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 根据1979—1995年美国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逐日资料,用功率谱分析和带通滤波方法,对气候平均状况下亚洲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亚洲季风区各个子系统季节内变化的8个关键阶段。利用1979—1999年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降水资料CMAP,对每个关键阶段亚洲夏季风的环流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亚洲季风区环流和降水季节内变化的物理图像。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季节内演变阶段,亚洲夏季风各个子系统成员的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可以将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季节内演变过程较好地描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平均 亚洲夏季风 关键阶段 季节内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o事件对其衰减阶段夏季中国降水季节内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28
2
作者 黄平 黄荣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9,共7页
利用1979—2007年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和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使用扩展奇异值分解(extend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E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异常季节内演变型之间的关系,指出前冬El Nio... 利用1979—2007年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和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使用扩展奇异值分解(extend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E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异常季节内演变型之间的关系,指出前冬El Nio事件是与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季节内变化相联系的最重要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模态。相应的降水异常季节内变化情况为:6月在长江以南为正异常,江淮流域有负异常;7月在华南沿海有负降水异常,而正异常北进到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也出现正降水异常;8月在长江南北分别为少雨和多雨。进一步研究前冬El Nio事件与次年春夏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流层低层风场异常以及副热带高压等的联系,结果表明:El Nio事件发生的次年春夏,热带西太平洋周边存在东负西正的海温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反气旋异常较强;副高在6月、7月偏西偏北,但在8月迅速南退。虽然与El Nio事件相联系的6月与7月、8月的降水型不同,但是西太平洋反气旋异常带来的充沛水汽造成7月长江流域雨季多雨,8月副高迅速南退带来的又一次长江流域降水,造成了El Nio事件发生次年夏季长江流域涝而华南沿海旱的夏季平均降水异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o事件 中国夏季降水 季节内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梅汛期降水与大气环流季节内演变的关系及延伸期预报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悦 信飞 卢楚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0-204,共15页
基于1981—2020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6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季节内协同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时空投影方法(STPM)构建了... 基于1981—2020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6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季节内协同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时空投影方法(STPM)构建了针对该地区梅汛期降水的延伸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显著的10—80 d季节内振荡,且振荡强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变化,降水量越大对应的季节内振荡越强。(2)梅汛期降水发生前15—10天大气环流发生季节内调整,热带低频对流活跃并出现经向传播,在西北太平洋、长江流域至黄淮—日本海的对流层低层(高层)激发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建立起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配置,长三角地区对流增强;大气低频响应导致南亚高压季节内南北振荡和东西进退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长三角东南侧稳定维持,上述低、中和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动态协同演变共同促进了该地区梅汛期低频降水的发生。(3)将影响梅汛期降水的前期大气环流季节内动态演变过程作为预报因子,基于STPM方法训练得到长三角梅汛期降水的延伸期逐候预报模型,近10年的独立回报评估显示该模型对梅汛期未来10—25 d降水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梅汛期 季节内演变 延伸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o衰退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季节内演变特征及其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唐颢苏 胡开明 黄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536,共12页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分析ElNino衰退年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WPAC)季节内演变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较之ElNino衰退年6月,NWPAC在7月与8月北移,且其强度在7月与8月显著增强。NWPAC通过影响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散...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分析ElNino衰退年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WPAC)季节内演变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较之ElNino衰退年6月,NWPAC在7月与8月北移,且其强度在7月与8月显著增强。NWPAC通过影响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对东亚夏季季节内降水产生影响,使东亚夏季异常雨带随NWPAC北移而逐渐北移;与NWPAC相伴随的降水异常减弱与入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可引起夏季中南半岛、菲律宾及我国南部地区地表气温正异常,且随着NWPAC北移,东亚地表气温异常也随之北移。局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可能是NWPAC夏季季节内北移的成因之一。NWPAC北侧短波辐射的减弱和海表潜热与感热释放的增强会造成其下海温负异常,而海温负异常有利于NWPAC的维持。与之相反,NWPAC南侧短波辐射的增强与海表潜热与感热释放的减弱会造成其下海温正异常,而海温正异常可能会激发对流不利于NWPAC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季节内演变 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两个CMIP6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潇潇 薛峰 +1 位作者 董啸 林壬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9-746,共18页
分析了国家气候中心两个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BCC-CSM2-MR和BCCESM1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的模拟情况,包括气候态特征以及在ENSO(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循环不同位相下的特征。本文同时对比分析了... 分析了国家气候中心两个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BCC-CSM2-MR和BCCESM1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的模拟情况,包括气候态特征以及在ENSO(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循环不同位相下的特征。本文同时对比分析了观测海温海冰驱动大气环流模式试验(AMIP试验)以及耦合模式的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气候态特征。相比大气模式,耦合模式能够明显改善对气候态的模拟,特别是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副热带高压从6~8月向北以及向东移动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对于El Nino衰减年和La Nina年合成来说,大气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El Nino衰减年(La Nina年)副高偏西(东)、对流减弱(增强)的特征,但是对于位置和强度的模拟存在偏差,特别是对于其季节内尺度的演变。耦合模式相比大气模式来说,并没有改善对于ENSO循环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的模拟,这可能和耦合模式模拟的ENSO本身的偏差有关。因此要想改善对于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差异的模拟,除了考虑海气相互作用之外,还需要改进模式对于ENSO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气候模式 CMIP6计划 季节内演变 副热带高压 降水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的季节内气候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潘婕 纪立人 布和朝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利用合成、EOF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两类典型持续流型:E型(主要特点是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分别为长波脊、槽、脊)和C型(槽脊位置与E型相反)的季节内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流型指数实际分... 利用合成、EOF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两类典型持续流型:E型(主要特点是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分别为长波脊、槽、脊)和C型(槽脊位置与E型相反)的季节内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流型指数实际分布频数与正态分布理论概率的差值呈现双峰特征,E、C型异常环流实际发生频数较理论值偏多;(2)气候平均的夏季欧亚环流型呈现明显的季内阶段性演变特征,经历着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我国夏季雨带北移类似的阶段性变化,数值模拟再现了这种特征;(3)E、C型过程期间不仅欧亚中高纬区环流有明显差异,在北半球的其他地区也有明显差异。E、C型持续流型的出现和变化,与东亚太平洋(EAP)型的正负位相、南亚高压的两种模态以及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的相关性,是了解欧亚不同纬度带系统相互作用及其成因的一个新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持续异常 季节内演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吴静 刁一娜 庄绪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7-585,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 h 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山阻塞 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化 季节内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