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季戊四醇镧类稀土金属醇盐的制备及其在聚氯乙烯热稳定剂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明光 曹鸿璋 +2 位作者 田林峰 李德刚 罗果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7,共11页
采用双季戊四醇、马来酸和醋酸镧为原料,合成了2种稀土热稳定剂,即双季戊四醇镧金属醇盐(Di-PE-La)和马来酸双季戊四醇酯镧金属盐(DMPE-La)。一方面,考察了其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Di-PE-La相比,DMPE-La单独使用时具有更好... 采用双季戊四醇、马来酸和醋酸镧为原料,合成了2种稀土热稳定剂,即双季戊四醇镧金属醇盐(Di-PE-La)和马来酸双季戊四醇酯镧金属盐(DMPE-La)。一方面,考察了其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Di-PE-La相比,DMPE-La单独使用时具有更好的初期着色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能,且能在保持拉伸强度的同时提高样片的断裂伸长率。另一方面,理论计算和热稳定作用机理研究表明,2种稀土热稳定剂都可以取代PVC链上不稳定的氯原子来改善PVC的初期着色性,并能吸收HCl来改善PVC的长期热稳定性,2种稀土热稳定剂中的羟基还能络合ZnCl_(2),避免ZnCl_(2)的游离和催化PVC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 稀土金属醇盐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热稳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克季戊四醇混合改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秀安 赵震 +1 位作者 李浩然 唐林生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8,共4页
以六羟甲基三聚氰胺(HMM)、赛克和季戊四醇(PER)为原料,磷酸为催化剂,通过干法醚化和缩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赛克季戊四醇混合改性树脂成炭剂。结果表明:该混合改性树脂的热稳定性和对聚丙烯(PP)的阻燃性能介于PER改性树脂和赛克改性树脂... 以六羟甲基三聚氰胺(HMM)、赛克和季戊四醇(PER)为原料,磷酸为催化剂,通过干法醚化和缩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赛克季戊四醇混合改性树脂成炭剂。结果表明:该混合改性树脂的热稳定性和对聚丙烯(PP)的阻燃性能介于PER改性树脂和赛克改性树脂之间,但混合改性明显改善了阻燃材料的颜色。赛克和PER的物质的量比对混合改性树脂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及阻燃材料的颜色有影响,赛克与PER最合适的物质的量比为1.3∶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克季戊四醇混合改性树脂 成炭剂 热稳定性 阻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oO_(3)/SiO_(2)催化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
3
作者 谭益凤 曹平 +2 位作者 马楷 李金桐 王雨恒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55-2162,共8页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一系列h-MoO_(3)/SiO_(2)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季戊四醇(PER)和异辛酸(i-EHA)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POE),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一系列h-MoO_(3)/SiO_(2)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季戊四醇(PER)和异辛酸(i-EHA)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POE),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h-MoO_(3)负载量为15%的(200)晶面择优取向的h-MoO_(3)/SiO_(2)是合成POE的优良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ni-EHA/nPER=4.3,mh-MoO_(3)/SiO_(2)/mPER=0.003,T=220℃,t=4 h)下,酯化率可达90.83%,POE的选择性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oO_(3)/SiO_(2) 晶面择优取向 季戊四醇 异辛酸 季戊四醇异辛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磷酸自催化的含磷季戊四醇酯润滑油的合成和性能
4
作者 曹毅 马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5-661,共7页
以季戊四醇与亚磷酸、脂肪酸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工艺制备了含磷季戊四醇酯,利用FTIR、NMR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高温稳定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步酯化反应在170~185℃下,无催化剂的体系反应效果与硫酸催化反应... 以季戊四醇与亚磷酸、脂肪酸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工艺制备了含磷季戊四醇酯,利用FTIR、NMR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高温稳定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步酯化反应在170~185℃下,无催化剂的体系反应效果与硫酸催化反应体系接近且优于氧化亚锡体系,说明亚磷酸在反应体系中既作底物,同时又起到了催化作用;第二步酯化反应在220~230℃下,无催化剂的亚磷酸体系与表现最佳催化效果的氧化亚锡体系的反应效果相当,进一步说明亚磷酸具有良好的自催化能力。与未进行亚磷酸改性的季戊四醇酯(典型的MIL-PRF-23699规范基础油)相比,含磷季戊四醇酯润滑油的分解温度提升约76℃,HPDSC氧化温度提升约25℃,表明亚磷酸改性可很好地提升季戊四醇酯润滑油的高温性能,使其在高温领域的应用得到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性能 季戊四醇 酯化反应 亚磷酸 基础油 航空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5 mm^(2)/s级季戊四醇酯航空发动机润滑油基础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贻全 赵梦亚 +2 位作者 贺景坚 梁宇翔 刘琼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8,共9页
MIL-PRF-23699G Enhanced Ester(EE)增强酯型润滑油标准是目前航空涡轮发动机润滑油极压承载能力和氧化安定性能的最高标准规范。针对双季戊四醇酯的高温氧化安定性弱于单季戊四醇酯,长链脂肪酸不能同时提高季戊四醇酯的氧化安定性与极... MIL-PRF-23699G Enhanced Ester(EE)增强酯型润滑油标准是目前航空涡轮发动机润滑油极压承载能力和氧化安定性能的最高标准规范。针对双季戊四醇酯的高温氧化安定性弱于单季戊四醇酯,长链脂肪酸不能同时提高季戊四醇酯的氧化安定性与极压承载性的问题,采用季戊四醇、己二酸、C_(5)~C_(9)一元脂肪酸,通过直接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5 mm^(2)/s级季戊四醇酯基础油,相较于单、双季戊四醇酯混合型基础油,新型季戊四醇酯基础油具有更好的黏温性能与低温流动性,其氧化诱导期与Falex失效负荷提升幅度达到20%以上,解决了现有5 mm^(2)/s级多元醇酯基础油合成技术路线中使用双季戊四醇酯、长链脂肪酸无法兼顾两种性能的问题,为下一代EE增强酯型航空发动机润滑油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涡轮发动机 润滑油 增强酯 季戊四醇 氧化安定性 极压抗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戊四醇在二元溶剂中溶解度测定与关联
6
作者 司超 施云海 +1 位作者 郑实 朱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0,共6页
采用合成法测定了323.15~353.15 K下季戊四醇在不同比例异丙醇-水、叔丁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并用修正的Apelblat方程、Jouyban-Acree模型和Van’t Hoff-Jouyban-Acree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最大绝对偏差(D)均小于0.004 33,平... 采用合成法测定了323.15~353.15 K下季戊四醇在不同比例异丙醇-水、叔丁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并用修正的Apelblat方程、Jouyban-Acree模型和Van’t Hoff-Jouyban-Acree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最大绝对偏差(D)均小于0.004 33,平均相对偏差(ARD)低于3.21%,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了季戊四醇溶解过程的溶解焓、溶解熵、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焓贡献值和熵贡献值。结果表明,季戊四醇在两种混合溶剂中表现出相同的溶解规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温度相同时,其溶解度随溶剂中醇溶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溶解焓均大于零,温度升高利于季戊四醇溶解;溶剂中焓贡献值均大于50%,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主要受溶解焓变的影响。采用KAT-LSER模型分析了季戊四醇在混合溶剂的溶剂效应,得季戊四醇的溶解度主要受溶质-溶剂间氢键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 溶解度 模型关联 热力学分析 溶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戊四醇固固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柳 景照硕 +3 位作者 张卫潮 祝朝阳 陈栓俊 王士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2,共7页
火力发电中余热耗散现象不可避免,有效地利用电厂余热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季戊四醇具有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并且在一定温度时会发生体心立方结构(α相)与面心立方结构(γ相)相互转化的优点,因而在... 火力发电中余热耗散现象不可避免,有效地利用电厂余热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季戊四醇具有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并且在一定温度时会发生体心立方结构(α相)与面心立方结构(γ相)相互转化的优点,因而在固固相变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场景.研究季戊四醇在不同温度时的导热性能对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十分必要.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对季戊四醇相变前后的两种相态的导热性能开展了研究.为了揭示季戊四醇热导率变化的物理机理,进一步对X射线衍射图谱、声子态密度、不同频率的声子贡献以及不同类型的作用力贡献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系温度升高,α相季戊四醇的热导率逐渐下降.当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季戊四醇由α相转变为γ相,热导率大幅下降.相比于α相,γ相季戊四醇热导率的降低归因于:(1)γ相季戊四醇晶胞结构发生了变化,分子间氢键遭到破坏;(2)γ相季戊四醇晶体内声子散射增强;(3)主导声子频率的不同导致了α相和γ相季戊四醇热导率差异;(4)γ相季戊四醇晶体中对热导率贡献最大的键拉伸作用力占比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发展及固固相变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余热利用 固固相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季戊四醇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诱导季戊四醇四油酸酯润滑增效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宇航 黄永彪 张仁辉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4-1404,共11页
基于多元醇酯毒性低、生物降解和润滑性能好等特点,本文中研究了在不同载荷(2、10 N)和500 r/min工况下,季戊四醇四油酸酯(PETO)与聚α烯烃(PAO4)在316不锈钢接触界面间的润滑性能.摩擦测试结果显示,2 N和500 r/min工况下,PETO体系与PAO... 基于多元醇酯毒性低、生物降解和润滑性能好等特点,本文中研究了在不同载荷(2、10 N)和500 r/min工况下,季戊四醇四油酸酯(PETO)与聚α烯烃(PAO4)在316不锈钢接触界面间的润滑性能.摩擦测试结果显示,2 N和500 r/min工况下,PETO体系与PAO4体系的磨损体积较干摩擦状态分别下降了2倍和1.7倍;在10 N和500 r/min工况下,PETO与PAO4润滑下的摩损体积较干摩擦状态分别下降了12倍和8.9倍,表明PETO体系的耐磨性能优于PAO4.Raman光谱和TEM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PETO与PAO4经摩擦诱导作用生成类石墨烯层状结构,大幅提升了摩擦体系减摩抗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四油酸酯 聚α烯烃 316不锈钢 摩擦诱导 类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戊四醇磷酸酯协同聚磷酸铵对环氧树脂阻燃抑烟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冀美宇 赵逸哲 +2 位作者 张文超 郭晓燕 杨荣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含量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和聚磷酸铵(APP)及相同含量蒙脱土(MMT)的阻燃环氧树脂(EP)样品。通过对EP样品进行UL94,极限氧指数和锥形量热测试,揭示了APP和PEPA的协效阻燃。烟密度测试进一步验证了APP和PEPA的协同抑... 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含量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和聚磷酸铵(APP)及相同含量蒙脱土(MMT)的阻燃环氧树脂(EP)样品。通过对EP样品进行UL94,极限氧指数和锥形量热测试,揭示了APP和PEPA的协效阻燃。烟密度测试进一步验证了APP和PEPA的协同抑烟效果。在不同的阻燃剂样品中筛选出了阻燃抑烟效果最好的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在环氧树脂中添加15%(质量分数,下同)的APP/PEPA/MMT(质量比69/25/6),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由纯EP的23%提高到31.5%,UL94测试达到V-0等级。同时,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烟释放量(TSR)分别降低了73.6%和70%。通过锥形量热仪测得的热释放速率(HRR)、p-HRR、TSR结果,揭示了PEPA、APP和复配阻燃剂产生的气相阻燃及凝聚相阻燃效果。为了深入探讨协同阻燃和抑烟效果的机理,采用热重分析仪(TG)、红外光谱仪(FTIR)、目视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含有APP和PEPA阻燃剂EP复合材料的气相和凝聚相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阻燃剂 聚磷酸铵 季戊四醇磷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戊四醇双缩醛的合成 被引量:40
10
作者 王官武 袁先友 +1 位作者 雷学工 刘有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4-115,共2页
以苯为溶剂,TsOH为催化剂合成了几种长直链的季戊四醇双缩醛。
关键词 季戊四醇 双缩醛 表征 甲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季戊四醇复合膨胀型阻燃剂阻燃ABS的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夏英 蹇锡高 +3 位作者 刘俊龙 韩英波 李健丰 王丽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42,共4页
通过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氧指数等研究了由聚磷酸铵与季戊四醇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对ABS的阻燃作用。与传统的含卤阻燃ABS相比,热失重分析显示,IFR的加入使体系的残炭量显著增加,650℃时ABS的残炭量由不加IFR时的1.9%增至21.... 通过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氧指数等研究了由聚磷酸铵与季戊四醇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对ABS的阻燃作用。与传统的含卤阻燃ABS相比,热失重分析显示,IFR的加入使体系的残炭量显著增加,650℃时ABS的残炭量由不加IFR时的1.9%增至21.32%。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经IFR阻燃的ABS在燃烧时形成了由无数封闭孔洞构成的蓬松焦化炭层,表明IFR对ABS具有良好的膨胀阻燃效果。在IFR含量为30%时,ABS的氧指数可达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季戊四醇 膨胀型阻燃剂 阻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戊四醇油酸酯的合成工艺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凯 王兴国 +3 位作者 单良 金青哲 钮新星 刘元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3-56,共4页
以油酸和季戊四醇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为酯化催化剂,合成可再生的润滑油基础油季戊四醇油酸酯。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摩尔比、携水剂用量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酯化率... 以油酸和季戊四醇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为酯化催化剂,合成可再生的润滑油基础油季戊四醇油酸酯。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摩尔比、携水剂用量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酯化率达到96%以上。反应粗产品用分子蒸馏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产品为纯度很高的季戊四醇油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油酸酯 生物润滑油 酯化 分子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照射硫酸氢铵催化季戊四醇双缩醛、酮的合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清福 钟桂云 +1 位作者 谈廷凤 翟建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435,共2页
无溶剂微波照射下,硫酸氢铵催化季戊四醇和醛、酮反应生成季戊四醇双缩醛、酮化合物。该反应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1~2min)、产率中等(53%~82%)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通过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无溶剂微波照射下,硫酸氢铵催化季戊四醇和醛、酮反应生成季戊四醇双缩醛、酮化合物。该反应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1~2min)、产率中等(53%~82%)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通过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微波照射功率750W,照射时间1.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双缩醛 季戊四醇双缩酮 微波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型阻燃剂季戊四醇多聚磷酸酯三聚氰胺盐的合成及其对环氧树脂阻燃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喻龙宝 黄竹谋 +2 位作者 康文彬 施亚玉 周铭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7,共4页
以多聚磷酸为酸源、季戊四醇为炭源、三聚氰胺为气源合成了膨胀型阻燃剂季戊四醇多聚磷酸酯三聚氰胺盐。考察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时间和溶剂对阻燃剂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合成反应的最佳温度为回流温度,最佳反应时间为8 h,最佳... 以多聚磷酸为酸源、季戊四醇为炭源、三聚氰胺为气源合成了膨胀型阻燃剂季戊四醇多聚磷酸酯三聚氰胺盐。考察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时间和溶剂对阻燃剂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合成反应的最佳温度为回流温度,最佳反应时间为8 h,最佳物质的量的配比为n(多聚磷酸)∶n(季戊四醇)∶n(三聚氰胺)=3∶1∶(2~3)。用FT-IR、TG和DSC对阻燃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阻燃环氧树脂的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 季戊四醇 三聚氰胺 膨胀型 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孙春梅 龚铮 +2 位作者 吴荣梁 王雪峰 王幸宜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0-264,共5页
以三季戊四醇(TPE)、亚磷酸三苯酯(TPP)为反应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非溶剂酯交换一步法合成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膨胀型阻燃剂。用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初步确定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类的物质。热分析表明,10%的失重所对应的温度为... 以三季戊四醇(TPE)、亚磷酸三苯酯(TPP)为反应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非溶剂酯交换一步法合成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膨胀型阻燃剂。用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初步确定了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类的物质。热分析表明,10%的失重所对应的温度为122℃,50%的失重对应的温度为371℃;其失重速率最大时的峰顶温度为329℃;在500℃时的成炭量高达40%。以三季戊四醇亚磷酸酯和三聚氰胺复配阻燃的环氧树脂,添加量为19%时其极限氧指数(LOI)为35%,通过了UL94V0级,表明该阻燃剂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亚磷酸酯阻燃剂 合成方法 极限氧指数 阻燃性能 合成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三季戊四醇磷酸酯/聚磷酸铵的热解与成炭机理 被引量:12
16
作者 丁率 彭辉 +2 位作者 刘国胜 郝建薇 蒋伟中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3-1178,共6页
将阻燃剂三季戊四醇磷酸酯——三(1-氧代-1-磷杂-2,6,7-三氧杂双环[2.2.2]辛烷-4-亚甲基)磷酸酯(简称Trimer)和聚磷酸铵(APP)均匀混合,制得复合阻燃剂Trimer/APP;采用TG,FTIR,XPS等方法研究了Trimer/APP的热解成炭机理。表征及分析结果... 将阻燃剂三季戊四醇磷酸酯——三(1-氧代-1-磷杂-2,6,7-三氧杂双环[2.2.2]辛烷-4-亚甲基)磷酸酯(简称Trimer)和聚磷酸铵(APP)均匀混合,制得复合阻燃剂Trimer/APP;采用TG,FTIR,XPS等方法研究了Trimer/APP的热解成炭机理。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Trimer与APP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二者交联成炭,导致800℃时的残炭量较多;Trimer与APP混合后,热解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膨胀现象,且在较低温度下即可明显地脱水成炭,有利于提高高聚物的阻燃性能;APP催化Trimer脱水成炭,APP中N元素增强了碳质化合物的热稳定性;APP的存在改变了Trimer的热解过程,且在高温下生成耐热的P—O—N键和C—N键,使其高温残炭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季戊四醇磷酸酯 聚磷酸铵 热解 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合成 被引量:12
17
作者 贺楚华 刘传湘 +1 位作者 付仕福 赵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0-41,共2页
研究了以双季戊四醇和丙烯酸为原料合成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考察了催化剂、阻聚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溶剂用量、酸醇摩尔比等因素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对甲苯磺酸4.0g,阻聚剂YD为1.6g,甲苯70ml,酸醇摩尔比7.2∶1,反应时间4h,双... 研究了以双季戊四醇和丙烯酸为原料合成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考察了催化剂、阻聚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溶剂用量、酸醇摩尔比等因素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对甲苯磺酸4.0g,阻聚剂YD为1.6g,甲苯70ml,酸醇摩尔比7.2∶1,反应时间4h,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收率达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合成 季戊四醇 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戊四醇螺环磷酸苯酚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才英 李斌 +2 位作者 张转芳 邵博 徐树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8,共4页
以水作溶剂,季戊四醇螺环磷酰二氯与苯酚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季戊四醇螺环磷酸苯酚酯。用反应体系中的苯酚钠在269.6 nm处的吸光度变化跟踪反应进程,确定反应时间。用IR1、H NMR以及磷元素分析测试技术表征了产品结构。用TG法分析了... 以水作溶剂,季戊四醇螺环磷酰二氯与苯酚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季戊四醇螺环磷酸苯酚酯。用反应体系中的苯酚钠在269.6 nm处的吸光度变化跟踪反应进程,确定反应时间。用IR1、H NMR以及磷元素分析测试技术表征了产品结构。用TG法分析了产品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螺环磷酸苯酚酯 季戊四醇螺环磷酰二氯 苯酚 绿色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及季戊四醇膨胀型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正洲 王云 胡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6-89,共4页
研究了聚磷酸铵(APP)和季戊四醇(PER)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和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阻燃环氧树脂的氧指数(LOI)随AP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APP添加量达到20%时,阻燃环氧树脂的垂直燃烧性能达到V-0级。在APP阻燃环氧树脂中引入成炭剂PER... 研究了聚磷酸铵(APP)和季戊四醇(PER)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和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阻燃环氧树脂的氧指数(LOI)随AP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APP添加量达到20%时,阻燃环氧树脂的垂直燃烧性能达到V-0级。在APP阻燃环氧树脂中引入成炭剂PER使得体系的LOI值有所降低,但适量PER的引入使得阻燃体系的最大热释放速率降低。热失重(TG)实验结果表明,与未阻燃的环氧树脂相比,阻燃环氧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有所降低,但在高温下阻燃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较好。此外,还采用了激光拉曼光谱对阻燃环氧树脂燃烧后的炭层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聚磷酸铵 季戊四醇 膨胀型阻燃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子膨胀型阻燃剂季戊四醇酯三聚氰胺磷酸盐阻燃高密度聚乙烯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渊 李江 +1 位作者 徐熠 王琪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63,57,共4页
采用自行合成的单分子膨胀阻燃剂季戊四醇酯三聚氰胺磷酸盐(MPPL)以及混合型膨胀阻燃剂三聚氰胺磷酸盐(MP)/季戊四醇(PEL)阻燃高密度聚乙烯,比较了2种阻燃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研究表明:单分子膨胀阻燃材料体系具有更优异的阻燃性能、机... 采用自行合成的单分子膨胀阻燃剂季戊四醇酯三聚氰胺磷酸盐(MPPL)以及混合型膨胀阻燃剂三聚氰胺磷酸盐(MP)/季戊四醇(PEL)阻燃高密度聚乙烯,比较了2种阻燃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研究表明:单分子膨胀阻燃材料体系具有更优异的阻燃性能、机械力学性能以及耐水性。通过热失重测试和炭层形貌表征分析研究了2种体系阻燃性能显著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型阻燃剂 季戊四醇酯三聚氰胺磷酸盐 高密度聚乙烯 无卤阻燃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