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热带对流和环流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关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大气科学学院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EAC29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5025
+1 种基金
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80185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KLME060101
-
文摘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风场和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是OLR和风场季内振荡最主要的共同活跃区。对比分析了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年际异常关系,发现OLR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存在显著局地正相关关系,即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和热带西南太平洋区域,当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OLR季内振荡增强(减弱),特别在冬春季节这一关系更清楚。除个别区域外,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不存在类似OLR的局地关系。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局地和非局地关系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要素特性的本质差异。但两种要素季内振荡强度在ElNin~o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基本一致,即在气候场中季内振荡活跃的区域,事件发生之前季内振荡会增强,并逐渐向东传播,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区域振荡减弱。
-
关键词
大气季内振荡
海表温度
EL
Nio
-
Keywords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1 Nifio
-
分类号
P46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热带对流季内振荡强度异常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9
- 2
-
-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
杨松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52,共8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06KJD170114(Y686))
江苏省灾害实验室项目(KLME06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95025)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振荡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SST)区,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终年存在,冬、春季最强,振荡中心偏于夏半球。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区域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西北太平洋区域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它与SST年际异常存在局地正相关关系,伴随环流的辐合辐散,并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另外,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区域OLR季内振荡增强,其中心随事件的发展逐渐东移,事件发生后这两个区域ISO减弱,这与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的区域具有内在连贯性。海表温度是决定OLR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变化、年际异常的一个关键因子。
-
关键词
季内振荡
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
热带对流
海表温度
-
Keywords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ropical convec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太平洋区域季内振荡的一种负反馈过程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出处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7-325,共9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06KJD170114)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KLME060101)
-
文摘
利用1981—2002年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逐日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0 m高处风场(V)及逐月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depth,mld)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季内振荡的气候及异常特征,重点探讨了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季内振荡的维持机制。研究发现,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存在3个季内振荡强度气候高值区,即热带东太平洋(终年存在)、西北太平洋(北半球春、夏、秋存在)、西南太平洋(南半球夏季前后存在),它们出现在气候混合层厚度最小的区域和季节。海表温度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与混合层厚度年际异常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物理上,这种关系比它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更直接。北太平洋区域5—9月地面风场与海表温度季节内振荡的基本耦合模态揭示出以漂流和感热输送为动力的一个负反馈过程,它存在于薄混合层海区,这是该海区强海表温度季内振荡的维持机制。
-
关键词
季内振荡
海表温度
太平洋区域
-
Keywords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acific ocean
-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2008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
被引量:5
- 4
-
-
作者
李春晖
谷德军
林爱兰
郑彬
-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272,共8页
-
基金
2007年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南海夏季风监测业务维护和预测技术开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B32601007)"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505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20745)共同资助
-
文摘
由NCEP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和GPCP卫星导出(IR)GPI的日降水分析得到:2008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2候在南海爆发,时间较常年(5月4候)偏早,10月第2候结束,时间较常年(9月6候)偏晚。南海夏季风爆发后,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南海夏季风北推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尽管2008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常年偏弱,其仍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过程,主要周期为30~60天。由于南海地区和我国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增强以及南海夏季风活动北界在35°N附近维持时间较长(大约7候),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夏季降水异常增多。
-
关键词
天气学
南海夏季风
建立
北推
季内振荡
水汽输送
-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moisture transport
-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2004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
被引量:20
- 5
-
-
作者
李春晖
梁建茵
-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1-569,共9页
-
基金
科技部公益性研究项目(2002RKT01)
广东省自然科学资金(040039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11010)资助
-
文摘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和卫星降水资料,分析了2004年影响南海夏季风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2004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比正常偏北、偏西,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比正常偏晚(5月19日)、强度偏大,并主要在南海地区活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有两个显著振荡周期:一个峰值为20~30天,另一个峰值为40~50天。南海夏季风期间,主要的水汽通量输送集中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向北到达华南的水汽输送减少,致使华南地区干旱。
-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建立
季内振荡
水汽输送
-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moisture transport
-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亚洲夏季风季节与季节内平均水汽输送的分析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徐建军
何金海
朱伟军
王建德
-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8-54,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季风基金
-
文摘
本文运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1980~1986年5~9月的850hPa上的u、v、r、T逐日资料,对比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活动区季节平均、准4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和准一周振荡在水汽输送中的基本特征。季节平均的水汽输送对亚洲季风区的水汽通量起决定作用,表明了亚洲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热带准4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和准一周振荡的水汽输送在亚洲夏季风时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在南亚季风系统和东亚季风系统中表现出显著的相对独立性。季风内振荡的水汽输送在赤道上表现很微弱,南北半球的相互影响小。
-
关键词
水汽输送
夏季风
季内振荡
亚洲
-
分类号
P43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