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生态政治旨趣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京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8,共6页
孟德斯鸠关于政治法律体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环境因素说”,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说”,具有明显的生态政治 理论旨趣。从生态关联的观点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孕育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同... 孟德斯鸠关于政治法律体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环境因素说”,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说”,具有明显的生态政治 理论旨趣。从生态关联的观点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孕育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同时,社会结构局部因素的改变,又会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正是因为事物间的生态关 联,孟德斯鸠从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入手,探求政治法律体系的环境基础与演变规律,其理 论意义无疑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法的精神 环境因素说 三权分立 生态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斯鸠的社会法治学说及其意义
2
作者 朱春珠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187-189,共3页
本文从学理的角度 ,探析和阐发了孟德斯鸠关于“法的内涵”、“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等六个核心问题 ,提出并加深了问题本身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
关键词 孟德斯鸠 社会法治学说 三权分立 法学理论 “地理环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斯鸠不是封建叛逆——重读《论法的精神》
3
作者 许明龙 《浙江学刊》 1988年第6期78-,104,共2页
1899年梁起超在《清议报》上撰文,第一次向国人介绍孟德斯鸠,迄今已近九十年。解放后,研究范围大为扩展。学者们的研究角度虽各不相同,但对孟氏的评价却大体相同,都认为孟氏是德国大革命前的资产阶级代言人,反对封建制度的斗士,近几年,... 1899年梁起超在《清议报》上撰文,第一次向国人介绍孟德斯鸠,迄今已近九十年。解放后,研究范围大为扩展。学者们的研究角度虽各不相同,但对孟氏的评价却大体相同,都认为孟氏是德国大革命前的资产阶级代言人,反对封建制度的斗士,近几年,对他的评价似乎呈现升高的趋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至少有三条。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 君主政体 专制政体 研究范围 封建制度 研究角度 代言人 政治思想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三权分立学说的争论——以《民报》与《新民丛报》的争论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福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6,共6页
当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传入中国后,改良派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并认为只有三权分立才能建立中国的自由政治,因而广泛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革命党人也拿三权分立学说来改造中国,并试图将其中国化,加上中... 当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传入中国后,改良派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并认为只有三权分立才能建立中国的自由政治,因而广泛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革命党人也拿三权分立学说来改造中国,并试图将其中国化,加上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考试、监察,变成了五权。当改良派发现三权分立学说为革命派所用时,因其又与革命派所走道路不同,于是与革命派展开了三权分立学说是否适于中国的争论。这场争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却没有在思想上澄清中国人的认识,最后借助于政治力量加以解决。革命党人建立了立中华民国,靠政治力量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移植到中国,实施五权宪法。这场争论对目前中国共产党限制权力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派 革命 派《新民丛报》 《民报》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孟德斯鸠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祚昌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4期10-15,共6页
到目前为止,人们都认为目的在于限制君权的权力分立学说是法国孟德斯鸠创立的。这个看法应该纠正,因为早在孟德斯鸠的学说出现八十多年以前,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黄宗羲已经提出了类似的学说。黄宗羲学说之产生,是中国人长期摸索寻求的结果。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 宰相制度 皇帝 君权 君主制 知识分子 改革方案 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立学说在制度设计中的得失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汪燕 李子成 《求实》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三权分立学说 分析制衡学说 法律至上 监督 民意机关 司法机关 权利制约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
7
作者 王輝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1-64,共4页
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削的主要理论依据。从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开始,直到今天,“三权分立”一直是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典型形式。因此,认真研究和评价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乃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重要环节。本文... 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削的主要理论依据。从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开始,直到今天,“三权分立”一直是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典型形式。因此,认真研究和评价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乃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如下初步探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但它的思想渊源却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就有分权思想的萌芽。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曾提到“混合政体”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曾主张实行“温和民主制”,以中等阶层来平衡寡头和贫民的势力。后来的波利比则吸取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的上述主张,进一步论述了分权的思想。他认为公元前三世纪的罗马所以能够保持长时期的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立学说 近代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 亚里士多德 资产阶级民主 行政权力 立法权 柏拉图 民主制 思想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
8
作者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6,285,共15页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迷,统一思想认知;对外宣传则要对抗立宪派和占领学理制高点,凸显中国革命学说的先进性,争取欧美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检讨各方关于三权、四权、五权的学理与制度设计的论争和言说,可见三权分立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适于本国历史与传统的政治学说才可为政治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梁启超 五权学说 三权分立 政治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研究: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
9
作者 邱敦红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11,共6页
“三权分立”既是学说,又是制度原则,其内涵就是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行分割又互相制衡的权力构成体制。始于巴黎公社的执行机关统一于和从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新型政权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为“议行合一”制度。要弄... “三权分立”既是学说,又是制度原则,其内涵就是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行分割又互相制衡的权力构成体制。始于巴黎公社的执行机关统一于和从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新型政权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为“议行合一”制度。要弄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劣,就不能不深入考察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行合一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革命 分权学说 议会 最高权力机关 洛克 比较研究 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原则 两种体制 不容混淆——评“三权分立”
10
作者 刘春茂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56-59,110,共5页
本文拟从两种原则、两种体制的对比中,谈谈我对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反对在我国搞“三权分立”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 两种原则、两种政治制度的根本对立 分权,如果作为通常的工作分工,即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职权的划分,那是在... 本文拟从两种原则、两种体制的对比中,谈谈我对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反对在我国搞“三权分立”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 两种原则、两种政治制度的根本对立 分权,如果作为通常的工作分工,即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职权的划分,那是在任何一个形态的阶级社会里都存在着的。但政治学所探讨的“三权分立”,显然不是一般意义的职权划分,而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作为一种组织国家的政权原则及其体制,与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及其体制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根本对立,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政权组织原则、政治思想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 两种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政权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 分权学说 政治思想体系 分权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三权分立”的剖析
11
作者 喻继如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10-11,25,共3页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依据、组织原则和建国纲领.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倡导和实行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呢?首先,分权是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统...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依据、组织原则和建国纲领.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倡导和实行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呢?首先,分权是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统治者斗争的政治纲领.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某一个国家里,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关于分权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53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专政 三权分立 国家权力 分权制 马克思恩格斯 分权学说 政治纲领 西方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
12
作者 董秀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董秀丽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而制定的政治制度是一套较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更是为西方各国所推崇。两百年来... 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董秀丽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而制定的政治制度是一套较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更是为西方各国所推崇。两百年来,这套以“分权制衡”为首要宗旨的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权制衡 三权分立 搁置否决权 美国总统与国会 参议院 政治制度 权力之争 联邦最高法院 美国宪法 孟德斯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13
作者 吕世伦 《学习与探索》 1980年第2期4-10,共7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国家本质(国体)问题,又包括国家形式(政体)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国家本质(国体)问题,又包括国家形式(政体)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7——638页)无产阶级要建立在本质上同资产阶级国家完全不同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但它“对国家形式问题不但不抱冷淡态度,相反,却非常细致地去分析那些过渡形式,以便根据各个不同场合的具体历史特点来估计某一个过渡形式,是从什么到什么的过渡。”(《列宁全集》第25卷第433页)就是说,必须认真地研究、批判和借鉴资产阶级的国家形式,发现国家形式演变的规律,适应各国的具体情况,创造实现新型民主国家和新型专政国家的最恰当的形式或最适宜的“政治外壳”。实践证明,这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情。本文拟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入手,尝试着对近代的国家形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经验作一点初步的和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民主 三权分立学说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 苏维埃 发展变化 国家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权制衡学说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效应
14
作者 董秀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关键词 分权制衡学说 理论基础 现实效应 政治制度 洛克 孟德斯鸠
全文增补中
试论影响我国党政关系的若干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铭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3,共3页
党政关系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对影响我国党政关系的若干因素作点研究分析,谈些看法。前几年讨论党政关系时,一种流行的思考角度是从党政各自不同的“属性”出发,认为党是政治组织,政权是行政组织,两者... 党政关系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对影响我国党政关系的若干因素作点研究分析,谈些看法。前几年讨论党政关系时,一种流行的思考角度是从党政各自不同的“属性”出发,认为党是政治组织,政权是行政组织,两者“属性”不同,因而应当分开。这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关系 三权分立 党政体制 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 思想渊源 执政党 民族心理 政治传统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制衡机制
16
作者 孙洪敏 《江汉论坛》 1988年第1期38-41,共4页
制衡,原意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控制,后来逐渐转化为专指对权力的管理、监督和制约.自从古希腊的波里比阿第一次提出权力制衡问题以来,经过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权力制衡学说日臻系统和完备,成为资产阶级... 制衡,原意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控制,后来逐渐转化为专指对权力的管理、监督和制约.自从古希腊的波里比阿第一次提出权力制衡问题以来,经过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权力制衡学说日臻系统和完备,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制衡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在国家职能尚未消失的社会里,制衡机制必须不断完备.只有权力的合理配置和彼此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制衡 政治体制改革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 国家权力机关 封建专制 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职能 制衡理论 孟德斯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罪刑法定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鹏 陈悦 《学术论坛》 2001年第5期142-145,共4页
罪刑法定主义可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来把握其内涵 ,但观念层面的罪刑法定主义对于追溯和厘清其思想基础更具意义。近代罪刑法定主义得以诞生之思想基础乃是启蒙的自由主义思想 ,包括洛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以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 罪刑法定主义可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来把握其内涵 ,但观念层面的罪刑法定主义对于追溯和厘清其思想基础更具意义。近代罪刑法定主义得以诞生之思想基础乃是启蒙的自由主义思想 ,包括洛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以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而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心理强制主义实际只为罪刑法定主义确立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法定主义 自由主义 心理强制学说 洛克 孟德斯鸠 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学勤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76-84,93,共10页
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尸骨现在安息于何处,可是他的原则并没有安息。他的思想虽也像他的遗骸一样难以追寻,却已传遍了他魂梦牵萦的整个世界。
关键词 政治思想史 自然法学说 潘恩 生存权 人权论 资产阶级 托马斯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美国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对权力制约理论的卓越贡献 被引量:3
19
作者 应克复 《学海》 1993年第6期20-25,共6页
在谈到权力制约(或分权制衡)问题时,人们对孟德斯鸠推崇备至。这是因为孟氏充分地论证了权力制约的意义,完成了对国家权力的科学划分,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引进了国家制度,被确立为国家权力运转的基本准绳(美国尤为典型)。由此,人们往往... 在谈到权力制约(或分权制衡)问题时,人们对孟德斯鸠推崇备至。这是因为孟氏充分地论证了权力制约的意义,完成了对国家权力的科学划分,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引进了国家制度,被确立为国家权力运转的基本准绳(美国尤为典型)。由此,人们往往把孟氏关于权力制约的理论视为最终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制约 国家权力 国家制度 五权分立 行政权力 分权制衡 孟德斯鸠 孙中山 资产阶级 三权分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两个问题——《中国权力观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一文质疑
20
作者 雷咏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0-96,共2页
《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何包钢同志的《中国权力观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一文,从权力观念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实现权力观念体系转变的必要性、转变的方向、转变的障碍和转变的机制等问题。文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 《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何包钢同志的《中国权力观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一文,从权力观念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实现权力观念体系转变的必要性、转变的方向、转变的障碍和转变的机制等问题。文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然而,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却很难让人苟同。 一、应该怎样认识我国权力观念体系的性质? 众所周知,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人民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这些规定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实践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贯彻和执行。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权力观念指导下取得的可喜成果。可是,《中国权力观转变与政治民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民主化 权力观念 两个问题 多党制 三权分立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体系转变 民主政治制度 我国民主政治 国家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