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6
1
作者 客伟利 童晓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0,5-6,共6页
分析孟加拉盆地的板块演化、层序划分、成藏组合等特征,认为该盆地经历了板块裂解、漂移、冲撞等多个演化阶段,并在后期随着印度-亚洲板块的冲撞从早期的被动陆缘盆地演变为活跃的前陆盆地.该盆地特殊的构造演化史造就了2个不同类型的... 分析孟加拉盆地的板块演化、层序划分、成藏组合等特征,认为该盆地经历了板块裂解、漂移、冲撞等多个演化阶段,并在后期随着印度-亚洲板块的冲撞从早期的被动陆缘盆地演变为活跃的前陆盆地.该盆地特殊的构造演化史造就了2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和沉积单元:盆地西侧的孟加拉陆架和东侧的Surma次盆,并形成西孟加拉陆棚和Surma次盆、Faridpur海槽和Hatia海槽3个沉降中心及不同的成藏组合.研究表明,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分布在各个巨层序中,目前的勘探活动主要分布在陆上和近海区域的新生界地层中,下一步的勘探目标应该为西孟加拉陆棚的裂谷前期二叠—三叠系河流与湖相砂岩、裂谷后期被动陆缘盆地阶段的新生界水下河道、三角洲沉积,以及Faridpur海槽和Hatia海槽孟加拉扇内部的深水浊积水道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板块演化 裂谷层序 前陆层序 深水浊积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国孟加拉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骆宗强 刘铁树 袭著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2期67-73,90,共7页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是该地区重要的产气区。孟加拉盆地覆盖了该国绝大多数的领土,近年该盆地勘探力度不断加大,陆续有新的发现。据现有资料分析,该盆地有两个有效的生烃灶,其中渐新统Jenam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东部Surma坳陷,中新统B...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是该地区重要的产气区。孟加拉盆地覆盖了该国绝大多数的领土,近年该盆地勘探力度不断加大,陆续有新的发现。据现有资料分析,该盆地有两个有效的生烃灶,其中渐新统Jenam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东部Surma坳陷,中新统Bhuban组烃源岩成熟区主要位于Hatia坳陷北部,处于低成熟阶段,供烃有限。平面上,油气分布明显受控于这两套烃源岩和圈闭的展布;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东部前渊带的中新统储层。综合分析,孟加拉国孟加拉盆地有利勘探区位于前渊带东部,中新统储层仍是下一步勘探的热点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 孟加拉盆地 油气资源 勘探潜力 中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铁树 袭著纲 骆宗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1-366,401,共7页
孟加拉盆地是发育在印度次大陆东北角比较典型的残留洋盆地,其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期和前渊期。在残留洋盆地形成阶段发育了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岩是渐新统Jenam组和中新统Bhuban组页岩;主要储集层是中新统Surma群Bhuban组和Boka... 孟加拉盆地是发育在印度次大陆东北角比较典型的残留洋盆地,其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期和前渊期。在残留洋盆地形成阶段发育了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岩是渐新统Jenam组和中新统Bhuban组页岩;主要储集层是中新统Surma群Bhuban组和Boka Bil组陆架到潮控三角洲砂岩;盖层主要为中新统—上新统的海相页岩,分布广泛;圈闭类型以背斜为主。孟加拉盆地以天然气为主,绝大部分气田平面上分布在Surma坳陷、Tangail凸起、Hatia坳陷和东部褶皱带。天然气富集层位主要位于中新统Bhuban组和Boka Bil组。气田的分布与残留洋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盆地演化控制了含气层系的发育,盆地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平面分布。今后勘探的重点为盆地东部Surma坳陷及周缘、Hatia坳陷和东部褶皱带,处于压力过渡带的Surma群砂岩储层应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通过对孟加拉盆地演化、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成藏规律和主控因素的研究,可为残留洋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与演化 油气资源 勘探潜力 残留洋盆地 孟加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盆地东部褶皱带差异构造变形及成因
4
作者 唐鹏程 丁梁波 +2 位作者 马宏霞 王雪峰 邵大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1,共9页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分析,证实了孟加拉盆地东部褶皱带发育底部和中部两套滑脱层。底部滑脱层在整个褶皱带均发育,而中部滑脱层仅发育于北段—中段的陆上和陆架区,在中段的陆坡-洋盆区及南段则不发育。中部滑脱层的发育受古陆坡...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分析,证实了孟加拉盆地东部褶皱带发育底部和中部两套滑脱层。底部滑脱层在整个褶皱带均发育,而中部滑脱层仅发育于北段—中段的陆上和陆架区,在中段的陆坡-洋盆区及南段则不发育。中部滑脱层的发育受古陆坡富泥沉积控制。北段—中段主要发育滑脱褶皱及被断层突破的滑脱褶皱,而南段主要发育泥底辟和泥火山构造。孟加拉盆地东部褶皱带滑脱层系及构造样式的差异变形特征主要受区域挤压作用、沉积作用以及地层流体超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滑脱层 流体超压 褶皱带 孟加拉盆地 孟加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前渊和孟加拉湾盆地形成演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茜 辛仁臣 +1 位作者 董瑞杰 樊啸天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1期10-19,共10页
通过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前渊和孟加拉湾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背景。喜马拉雅前渊与孟加拉湾盆地被西隆(Shillong)高原分隔。喜马拉雅前渊位于西隆高原北侧,主要以拉萨地块前白垩系为... 通过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前渊和孟加拉湾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背景。喜马拉雅前渊与孟加拉湾盆地被西隆(Shillong)高原分隔。喜马拉雅前渊位于西隆高原北侧,主要以拉萨地块前白垩系为基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为新特提斯洋向洋内岛弧、拉萨板块俯冲形成的弧前和弧后盆地;中始新世—中新世早期,新特提斯洋逐渐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的陆陆碰撞逐渐加剧,形成前陆盆地;中新世中期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加剧,喜马拉雅前陆盆地隆升、剥蚀,只保留了前陆盆地的前渊。孟加拉湾(Bengal)盆地位于西隆高原南侧,其西北部以印度板块的前寒武系为基底,石炭—二叠纪为裂谷盆地,三叠纪为剥蚀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以火山作用为主,晚白垩世—早始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向拉萨板块俯冲加剧,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大陆俯冲,孟加拉湾盆地演化为陆缘碎屑供应逐渐增强的残留洋盆。孟加拉湾东南部的基底为前古近系洋壳,始新世以来形成巨厚的残留洋盆充填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前渊 孟加拉盆地 弧后盆地 前陆盆地 残留洋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盆地东部某区块深水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鑫 朱光辉 +1 位作者 赵汝敏 杨松岭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8,143,共4页
在地震相和钻井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上新统和下更新统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新统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下更新统为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深海平原地区每个层序的不整合面之上依次发育... 在地震相和钻井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上新统和下更新统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新统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下更新统为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深海平原地区每个层序的不整合面之上依次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深海平原和陆坡地带低位体系域发育深水扇沉积,主要类型包括海底扇和斜坡扇沉积,经典的海底扇和斜坡扇属于水道化沉积体系,此外,该区还发育非水道化的滑塌体沉积。通过深水扇沉积特征的分析,弄清深水扇的类型与分布规律,对该区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海底扇 斜坡扇 滑塌体 孟加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