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喜马拉雅前渊和孟加拉湾盆地形成演化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茜
辛仁臣
董瑞杰
樊啸天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
出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1期10-19,共10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重点领域油气地质与富集规律研究"(2016ZX05029-001-002)
-
文摘
通过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前渊和孟加拉湾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背景。喜马拉雅前渊与孟加拉湾盆地被西隆(Shillong)高原分隔。喜马拉雅前渊位于西隆高原北侧,主要以拉萨地块前白垩系为基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为新特提斯洋向洋内岛弧、拉萨板块俯冲形成的弧前和弧后盆地;中始新世—中新世早期,新特提斯洋逐渐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的陆陆碰撞逐渐加剧,形成前陆盆地;中新世中期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加剧,喜马拉雅前陆盆地隆升、剥蚀,只保留了前陆盆地的前渊。孟加拉湾(Bengal)盆地位于西隆高原南侧,其西北部以印度板块的前寒武系为基底,石炭—二叠纪为裂谷盆地,三叠纪为剥蚀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以火山作用为主,晚白垩世—早始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向拉萨板块俯冲加剧,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大陆俯冲,孟加拉湾盆地演化为陆缘碎屑供应逐渐增强的残留洋盆。孟加拉湾东南部的基底为前古近系洋壳,始新世以来形成巨厚的残留洋盆充填序列。
-
关键词
喜马拉雅前渊
孟加拉湾盆地
弧后盆地
前陆盆地
残留洋盆
-
Keywords
Himalayan foredeep
Bengal Bay Basin
back-arc basin
Foreland basin
residual oceanic basin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孟加拉湾盆地东部某区块深水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张鑫
朱光辉
赵汝敏
杨松岭
-
机构
中海油研究总院
-
出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8,143,共4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西非及亚太地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项目"(2008ZX05000)
-
文摘
在地震相和钻井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上新统和下更新统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新统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下更新统为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深海平原地区每个层序的不整合面之上依次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深海平原和陆坡地带低位体系域发育深水扇沉积,主要类型包括海底扇和斜坡扇沉积,经典的海底扇和斜坡扇属于水道化沉积体系,此外,该区还发育非水道化的滑塌体沉积。通过深水扇沉积特征的分析,弄清深水扇的类型与分布规律,对该区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海底扇
斜坡扇
滑塌体
孟加拉湾盆地
-
Keywords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
submarine fan
slope fan
slump body
Bengal Bay Basin
-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