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夏孟加拉湾东部降水异常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桂发银 谭言科 +2 位作者 李崇银 黎鑫 陈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9-599,共11页
基于1982—2013年逐月NCEP资料及GODAS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以及2.5层简化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的大气和海洋过程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Indian Ocean Dipole)东极(IODE,IOD East pole)海温异常的影响。... 基于1982—2013年逐月NCEP资料及GODAS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以及2.5层简化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的大气和海洋过程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Indian Ocean Dipole)东极(IODE,IOD East pole)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IODE海温异常的演变超前IOD西极(IODW,IOD West pole)海温异常的演变,并对IOD事件的生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初夏,来自阿拉伯海、中南半岛地区以及孟加拉湾西南部的水汽输送,导致孟加拉湾东部出现强降水。降水释放的潜热在热带东印度形成了一个跨越赤道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加强赤道东印度洋的过赤道气流,并在苏门答腊沿岸形成偏南风异常。该异常偏南风通过影响混合层垂向夹卷混合过程和纬向平流过程,导致IODE海温迅速下降。随后赤道东南印度洋异常东南风迅速增强以及赤道中印度洋东风异常的出现,增强了自东南印度洋向西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削弱了向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使西南印度洋的降水增强,孟加拉湾东部的降水减弱。因此,IOD达到盛期前孟加拉湾东部的降水通过局地经向环流在苏门答腊沿岸形成偏南风异常,导致苏门答腊沿岸迅速的降温,并最终导致IOD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东部 降水 印度洋偶极子 东极降温 2.5层简化海洋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爆发的定义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邢雯 黄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共8页
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Eastern Bay of Bengal Summer Monsoon,简称EBOBSM)爆发日期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规定3天滑动平均的850hPa纬向风在90°E^100°E,7.5°N^12.5... 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Eastern Bay of Bengal Summer Monsoon,简称EBOBSM)爆发日期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规定3天滑动平均的850hPa纬向风在90°E^100°E,7.5°N^12.5°N的范围平均下,从平均值大于2m/s的当天开始,连续15天均值都大于0,且15天纬向风平均值大于2m/s,则该日期为EBOBSM夏季风爆发日期,1979—2008年气候平均爆发日期为5月5日。EBOBSM爆发时间的年际变化特征明显,EBOBSM爆发偏早(晚)年的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高),对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冷(暖)事件和南极涛动正(负)位相,这种位相分布自北半球冬季至春季由强变弱。澳大利亚及西南印度洋受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控制,并一直持续至春季3、4月份,使得早年与晚年位势高度异常的差异自南向北表现为低-高-低的类波列分布,并伴随气旋-反气旋-气旋式波动环流。南极涛动异常信号通过经向异常波动,自南印度洋中高纬度传播至孟加拉湾。偏早年热带地区的气旋式环流使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加强,更多的水汽及热量随赤道西风被携带至孟加拉湾,使得当地降水充沛,对流活跃,较易激发季风爆发,偏晚年情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 爆发日期 年际变化 南极涛动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