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17年的孟什维克:挣扎在教条、幻想和现实之间
1
作者 В.И.巴库林 张广翔 张文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2,共9页
1917年是孟什维克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其最左右为难的一年。二月革命之后孟什维克实际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教条地认为无产阶级掌权的时刻还未来临,于是把权力移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自己则以苏维埃为阵地做民主政治下的反对派,但... 1917年是孟什维克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其最左右为难的一年。二月革命之后孟什维克实际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教条地认为无产阶级掌权的时刻还未来临,于是把权力移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自己则以苏维埃为阵地做民主政治下的反对派,但在四月危机和临时政府面临垮台的背景下,被迫加入临时政府参与执政,并逐渐沦为其附庸。在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中,孟什维克大都反对战争,却不主张立即退出战争,甚至认为一战的胜利可以捍卫革命的成果。孟什维克一直追求民主,让全体公民共享革命成果,但却连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都不能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而其努力追求的民主,幻想构建的强有力的民主政府,却由于自身的一些致命性失误而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最终发展成为无政府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什维克 1917年革命 临时政府 民主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国十月革命与孟什维克的命运
2
作者 陈耀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5期52-57,共6页
本文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对孟什维克党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奉行的思想,执行的政策,采取的行动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分析了孟什维克在历史转折关头丧失机遇,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理论根源和客观原因,揭示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 本文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对孟什维克党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奉行的思想,执行的政策,采取的行动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分析了孟什维克在历史转折关头丧失机遇,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理论根源和客观原因,揭示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十月革命 孟什维克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个“版本”的民主集中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管怀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20,共7页
虽然民主集中制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载入党章,但是由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所主张的组织理论和追求的组织目标与制度模式从一开始就不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根本原则在后来展开和确立的过程中,两派都努力按照自己的意志... 虽然民主集中制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载入党章,但是由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所主张的组织理论和追求的组织目标与制度模式从一开始就不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根本原则在后来展开和确立的过程中,两派都努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塑造理想中的“民主集中制”。随着党内斗争的发展,两派力量和影响的此消彼长,民主集中制在事实上也被搞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版本”。布尔什维克版本的民主集中制本质是集中制,或曰“民主的集中制”;而孟什维克版本的民主集中制本质是民主制,或曰“集中的民主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 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 民主的集中制 集中的民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大以来民主集中制研究述评 被引量:3
4
作者 何益忠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44,80,共5页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领导制度。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在民主集中制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在民主集中制的起源、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十六大以来学界关于民主集中制研究的综述...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领导制度。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在民主集中制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在民主集中制的起源、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十六大以来学界关于民主集中制研究的综述,有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 十六大 孟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方“斯大林学”的若干问题
5
作者 叶卫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5-59,共5页
1 最早撰写关于斯大林文章的西方作家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1年,这位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的美国女性,怀着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来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苏俄,帮助美国公谊会服务队把救济品送到了伏尔加河灾区.... 1 最早撰写关于斯大林文章的西方作家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1年,这位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的美国女性,怀着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来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苏俄,帮助美国公谊会服务队把救济品送到了伏尔加河灾区.完成这项工作后,她没有回美国,留在苏联从事新闻工作.1924年她为美国《赫斯特国际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大胆地猜测:虽然斯大林不是政府首脑,但是如果要谁来继承列宁的话,这个人准会是斯大林.当时,斯大林所担任的总书记这个职务既不为联共(布)中央领导人所重视,也不被西方新闻媒介放在眼里,因此,这篇第一次在美国发表的关于斯大林的文章,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地放进了图书馆的报刊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 赫鲁晓夫 苏联 托洛茨基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全盘否定 孟什维克 斯大林主义 历史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列宁一党存在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
6
作者 叶卫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8-42,25,共6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共产党的一党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联盟,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其中,共产党一党存在制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亚类型:一种是由于某个国家历史上从未形成和除共产党以外的其他比较有影响的政...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共产党的一党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联盟,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其中,共产党一党存在制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亚类型:一种是由于某个国家历史上从未形成和除共产党以外的其他比较有影响的政党,因此当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制度或赢得民族独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产党一党存在的制度,另一种则如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它在列宁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布尔什维克 左派社会革命党 俄苏 俄共 存在理论 若干问题研究 苏维埃 孟什维克 代表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7年2月至10月列宁指导革命斗争的策略
7
作者 奇秀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策略是革命斗争的导航术。正确的策略能够指导革命斗争赢得胜利,错误的策略则会导致革命斗争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的2月至10月(... 策略是革命斗争的导航术。正确的策略能够指导革命斗争赢得胜利,错误的策略则会导致革命斗争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的2月至10月(俄历,以下相同),俄国革命处于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斗争 苏维埃 列宁 武装起义 布尔什维克 政治形势 社会革命党 国家政权 孟什维克 发展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
8
作者 高敬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0-35,共6页
列宁一生对普列汉诺夫作了大量的评论。我国学者从整体上评介了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理论观点和政治活动的评价,但对列宁一生各个时期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较少涉及。我想按列宁一生的各个时期,分别介绍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以帮助读者完... 列宁一生对普列汉诺夫作了大量的评论。我国学者从整体上评介了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理论观点和政治活动的评价,但对列宁一生各个时期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较少涉及。我想按列宁一生的各个时期,分别介绍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以帮助读者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掌握他评价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文介绍列宁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1990—1904年)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列宁 无产阶级政党 评论 政治活动 历史人物 社会民主党 机会主义 孟什维克 代表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徒有其名的党员白给也不要——读列宁有关清党工作的论述札记
9
作者 魏泽焕 《社会主义研究》 1983年第2期31-35,共5页
俄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俄国人民在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首次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党。它功勋卓著,为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所称赞。然而,列宁从不认为他所领导的党是... 俄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俄国人民在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首次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党。它功勋卓著,为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所称赞。然而,列宁从不认为他所领导的党是完美无缺、勿需整顿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共产党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曾几次开展清党工作。列宁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自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共产党 列宁 无产阶级政党 党员人数 执政党 新时期 十月革命 孟什维克 历史任务 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忘记、诋毁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杂感
10
作者 张旭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2-53,共2页
忘记、诋毁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杂感张旭东英国史学家E·H·卡尔在气势恢宏的《苏联革命史》中写道:“真正的危险不在于试图掩藏革命的污点、掩饰以革命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掩盖革命带给人类的痛苦... 忘记、诋毁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杂感张旭东英国史学家E·H·卡尔在气势恢宏的《苏联革命史》中写道:“真正的危险不在于试图掩藏革命的污点、掩饰以革命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掩盖革命带给人类的痛苦经历,而在于无视或在沉默中忘却革命已取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现实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 列宁 革命领袖 “过去” 英雄史观 社会主义本质 孟什维克 新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几点思考
11
作者 万国新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30-33,共4页
一、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实际上是社会政治资源的基本配置机制 社会资源就其形式而言,至少可以分为三大类: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人才资源又分别蕴含于其中)。市场作为基本的经济模式(体制)。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 列宁 高度集权 几点思考 政治体制 政治资源 政治模式 政党 孟什维克 高度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列宁关于党内斗争的辩证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柯士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70-74,25,共6页
伟大导师列宁是辩证法的大师,他对唯物辩证法精熟娴达,运用自如,不仅用于解决对敌斗争的问题,而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的问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于列宁用精湛的领导艺术,正确地开展党内斗争,因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政策的正确,巩... 伟大导师列宁是辩证法的大师,他对唯物辩证法精熟娴达,运用自如,不仅用于解决对敌斗争的问题,而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的问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于列宁用精湛的领导艺术,正确地开展党内斗争,因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政策的正确,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列宁关于党内斗争的辩证法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党内斗争 辩证法思想 俄共 代表大会 考茨基 党员 犯错误 派别活动 孟什维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列宁学”家所提出的三桩疑案考析
13
作者 叶卫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1期29-35,共7页
列宁既是战略家也是策略家,这是东、西方的“列宁学”所公认的.但是,他们在列宁是什么样的策略家的问题上却大有分歧。西方“列宁学”家在列宁传记中提出了三桩疑案,认为列宁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策略家。从政治上说,我们可以象... 列宁既是战略家也是策略家,这是东、西方的“列宁学”所公认的.但是,他们在列宁是什么样的策略家的问题上却大有分歧。西方“列宁学”家在列宁传记中提出了三桩疑案,认为列宁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策略家。从政治上说,我们可以象苏联史学家那样对这三桩疑案不屑于顾,但是就历史研究而言,则有必要对它们作出实事求是的考证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林诺夫斯基 布尔什维克 左派社会革命党 孟什维克 德国人 疑案 西方 德国政府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时代背景答疑
14
作者 马家骏 《人文杂志》 1981年第6期119-121,共3页
列宁的重要文献《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发表在1905年十月总罢工之后,十二月武装起义之前。仅从文章本身看,涉及时代背景的问题不少。由于列宁所说的“文学”不仅是指狭义的艺术文学,而且是指广泛的出版宣传文字,他提出的党性原则也是就... 列宁的重要文献《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发表在1905年十月总罢工之后,十二月武装起义之前。仅从文章本身看,涉及时代背景的问题不少。由于列宁所说的“文学”不仅是指狭义的艺术文学,而且是指广泛的出版宣传文字,他提出的党性原则也是就此而言的,所以只在小说诗歌创作中解决有关《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时代背景问题,是困难的,必须对当时的政治斗争、报刊宣传进行考察,才可以对某些方面,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组织 时代背景 自由派 列宁 社会革命党 孟什维克 罢工 布尔什维克 文学 党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列汉诺夫评传》前言(附全书目录)
15
作者 高放 高敬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05-108,共4页
高放、高敬增同志合著的《普列汉诺夫评传》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十多万字,作者正在对初稿进行修订。本刊先发表该书前言和全书目录,以飨读者,並欢迎读者提出意见。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评传 俄国 书目 马克思主义 列宁 民粹 孟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 机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列汉诺夫功过之源
16
作者 高放 高敬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14-120,共7页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功过的根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一、攀登马克思主义高峰的条件有哪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促使普列汉诺夫能够攀登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高峰呢?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把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功过的根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一、攀登马克思主义高峰的条件有哪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促使普列汉诺夫能够攀登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高峰呢?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把普列汉诺夫作为过大于功的反面人物看待,所以他取得成就的因素过去很少有人全面加以论述.现在把我们的初步看法提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机会主义 俄国马克思主义 列宁 实际工作者 无产阶级 俄文 孟什维克 劳动解放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宁在第二国际中的历史功绩
17
作者 孙景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63-69,共7页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研究列宁与第二国际这一课题时,大多偏重于列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第二国际各社会民主党表现出来的机会主义的斗争,而对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第二国际中的全部活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研究列宁与第二国际这一课题时,大多偏重于列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第二国际各社会民主党表现出来的机会主义的斗争,而对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第二国际中的全部活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方位地揭示列宁对第二国际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列宁研究和第二国际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国际 国际社会党执行局 列宁 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社会民主党 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 工人运动 机会主义 俄国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和实践
18
作者 徐善广 《理论月刊》 CSSCI 1995年第1期12-14,共3页
学习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和实践徐善广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党的状况,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深刻领会《决定》第二部分“坚持和健全民... 学习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和实践徐善广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党的状况,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深刻领会《决定》第二部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原则 列宁 无产阶级政党 理论和实践 党内民主 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 历史使命 孟什维克 民主集中制思想 代表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俄共党内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斗争的再认识
19
作者 康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72-80,89,共10页
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曾进行过一场激烈、尖锐的斗争。六十多年来,苏联史学界对这场斗争的认识前后不一致。二十年代,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党内的一场不同策略思想的争论。三十年代末,随着肃反运动的发展,联共党... 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曾进行过一场激烈、尖锐的斗争。六十多年来,苏联史学界对这场斗争的认识前后不一致。二十年代,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党内的一场不同策略思想的争论。三十年代末,随着肃反运动的发展,联共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变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认为,这是“党内反党集团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到白卫分子)勾结起来进行的一场反党、反苏维埃”的“叛卖活动”,“用左的词句巧加掩饰的一种奸细挑拨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基本沿袭了这种观点。五十年代末以后,苏联出版的党史和其他有关著作不再给反对派扣上“叛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列斯特和约 俄共 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 苏联史 再认 社会革命党 策略思想 孟什维克 革命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三次革命期间俄共土地纲领的几个阶段
20
作者 李德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54-59,共6页
俄共的土地纲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本国情况制订和不断修改的。每个阶段的提法,都围绕党的总任务。在短短十余年间,俄国经历三次革命。俄共的土地纲领,也由促进民主革命深入到领导民主革命进程,再到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最后... 俄共的土地纲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本国情况制订和不断修改的。每个阶段的提法,都围绕党的总任务。在短短十余年间,俄国经历三次革命。俄共的土地纲领,也由促进民主革命深入到领导民主革命进程,再到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最后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三次革命几乎是连续发生,俄共在农村的根基又素来不深,故其土地纲领自相矛盾之处累见不鲜。它留给后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所揭示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 社会革命党 列宁 农奴制残余 土地国有化 土地法令 工农联盟 新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