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德格尔论祖国作为“存有本身”的“大地和自然”维度
1
作者 何光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海德格尔将“祖国”阐释为“存有本身”是与其“大地和自然”思想密切关联的,是在古希腊日耳曼(德意志)与犹太基督教(或天主教)两大欧洲传统的对峙中展开的。海氏关于希腊的“第一次开端”和德国的“另一次开端”的叙事指向了对于犹太... 海德格尔将“祖国”阐释为“存有本身”是与其“大地和自然”思想密切关联的,是在古希腊日耳曼(德意志)与犹太基督教(或天主教)两大欧洲传统的对峙中展开的。海氏关于希腊的“第一次开端”和德国的“另一次开端”的叙事指向了对于犹太主义的批判,是关联着家乡大地和本真自然的生存的;建构存在论意义的祖国,就是从时间出发以寻找德国精神的源头,是民族的历史性此在时间与创造者时间的实现;作为“存有本身”的“祖国”和海氏的基础存在论相关,是穹苍、大地、终有一死者、诸神所共属的命运,是不断涌现和沉落的孤独者和憔悴者,是与资本和技术对立的幽然自闭的存在;海氏对“祖国”作为“存有本身”的审美性建构,要旨在于将祖国建造为庇护人之诗意存在的居所,但其在伦理学上还相对欠缺一种共享或大享精神,也当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 存有本身 大地和自然 反犹太主义 大享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泽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9-117,共9页
以天论传统建构超越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这种理论并不符合先秦天论发展的实际情况。先秦儒家的天只是道德心性的形上源头,只能在假借的意义上创生道德心性,再由道德心性创生道德存有,其自身并没有直接创生道德存... 以天论传统建构超越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这种理论并不符合先秦天论发展的实际情况。先秦儒家的天只是道德心性的形上源头,只能在假借的意义上创生道德心性,再由道德心性创生道德存有,其自身并没有直接创生道德存有的能力。牟宗三超越存有论在理论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存有 超越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有主、收有限、存有期、用有度、销有据”——新修订《档案法》的规制解读 被引量:30
3
作者 吴雁平 刘东斌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27,29,共4页
立之有主、收之有限、存之有期、用之有度、销之有据是2020版新修订的《档案法》规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档案的形成不仅有主体,而且其主体对档案形成负有责任;档案的形成归档有限制,收集有范围;档案的保存有时间期限;档案的利... 立之有主、收之有限、存之有期、用之有度、销之有据是2020版新修订的《档案法》规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档案的形成不仅有主体,而且其主体对档案形成负有责任;档案的形成归档有限制,收集有范围;档案的保存有时间期限;档案的利用控制有度,主要特征是“封闭期”;档案的销毁有各种依据的规制。立、收、存、用、销五环相扣,变的是外延,不变的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法 立有主 收有限 存有 用有度 销有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冠以存有论名称的存有论思想——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存有论思想辨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8,共6页
在写作《心体与性体》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予说”还是“满足说”——牟宗三以存有论解说道德幸福质疑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泽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牟宗三的《圆善论》旨在解决康德的圆善难题。为了说明道德幸福是如何生成的,牟宗三以存有论加以解释,本文将其称为"赋予说"。但笔者认为,道德幸福并非主要来自于存有论的赋予,而是成就道德的内在要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这就是... 牟宗三的《圆善论》旨在解决康德的圆善难题。为了说明道德幸福是如何生成的,牟宗三以存有论加以解释,本文将其称为"赋予说"。但笔者认为,道德幸福并非主要来自于存有论的赋予,而是成就道德的内在要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满足说"。以"赋予说"还是以"满足说"解说道德幸福,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圆善论 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的“理”:“生生之理”还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以唐君毅、牟宗三的不同诠释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乐爱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3,共8页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进一步对朱熹的理气动静作了自圆其说的阐述。与此不同,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是对程颢视道体性体为"即活动即存有"者的根本转向。重要的是,唐君毅、牟宗三对于朱熹的理气动静的诠释,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诠释而有所创新,在现代朱子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们的诠释相互对立,展现了朱熹学术的不同面向,并给予更多的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生生之理 存有而不活动 唐君毅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即存有即活动”释义 被引量:3
7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139,共8页
"即存有即活动"是牟宗三研究宋明理学时所提出的一个判别标准,以对应于所谓"只存有不活动"的本体。所谓"即存有即活动"主要是沿着本体宇宙论的方向,从道体、性体与心体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的;而其之所以能... "即存有即活动"是牟宗三研究宋明理学时所提出的一个判别标准,以对应于所谓"只存有不活动"的本体。所谓"即存有即活动"主要是沿着本体宇宙论的方向,从道体、性体与心体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的;而其之所以能赋予道德理性以能动、创生的功能,关键也就在于道德理性必然落实于人,而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则正是道德理性之能动、创生功能的具体表现。由此出发,牟宗三还依据宋明理学之体与用、本体与工夫的思想论述了"即存有即活动"与"即活动即存有"之互渗互证与双向限制的关系,从而将道德理性提升到一种宗教精神的高度。在牟宗三看来,从儒家自古以来的一贯精神一直到当代最迫切的现实需要,都亟待一种宗教情怀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与底气,从而才能真正挺立起儒家的超越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牟宗三 宗教情怀 民族精神 存有即活动 即活动即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ing, 是, 存有, 存在-- 对 “一‘ 是’ 到底”的诠释、翻译策略的批评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波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98,共11页
"being"是由"Sis"(如Godis)这样的句式衍变而来,是系词"tobe"的现在分词形式或动名词形式,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涵义就是"有"、"存有"(there-is)或"存在"(existence),由... "being"是由"Sis"(如Godis)这样的句式衍变而来,是系词"tobe"的现在分词形式或动名词形式,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涵义就是"有"、"存有"(there-is)或"存在"(existence),由此派生出西方哲学史上关于"being"或"existence"是不是一个命题的逻辑谓词的长期论战。如果让"existence"(存在)不带时空含义、不具"现实性"意涵,则"存有"就是"存在","being"即"existence"。相反,如果让"existence"(存在)带上时空含义、具有"现实性"意涵,则"存有"不等于"存在","being"不等于"existence"。此外,"being"还与"实体"(sub-stance)、"本质"(essence)和"真理"(truth)有密切关联。"存有"、"实体"和"本质"都是把一个事物的一切具体特性P、Q、R、T等等抽象掉之后所留存下来的载体或基质,是决定一个事物之所是(what it is)或自身同一性的东西,是作为"存有物之存有"(beings qua being)。因此,国内哲学界先前把"being"译为"存在"或"存有"是有根据的,并无大错。"从古至今,一‘是’到底"的理解、诠释、翻译西方哲学的路径或策略,在理论上没有充分的根据,在汉语哲学实践中也行不通,因为它会造成许多完全无法理解的汉语句子,如把"是是是,不是不是"作为对"Being is being,not non-being"的汉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NG 存有 ( there - is) 存在 ( exist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存有之呈现”的传承——论牟宗三对熊十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三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泽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179,共8页
与“道德践行之呈现”一样,“道德存有之呈现”也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这一思想,而且进一步将其上升到智的直觉的高度,对儒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遗憾的是,牟宗三对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 与“道德践行之呈现”一样,“道德存有之呈现”也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这一思想,而且进一步将其上升到智的直觉的高度,对儒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遗憾的是,牟宗三对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误将道德之心创生的对象称作“物自身的存有”,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另外,与其师相似,牟宗三同样没有处理好“仁心”和“天心”的关系,不明白创生道德存有的主体只能是“仁心”,不能是“天心”,其思想仍带有明显的双重本体的烙印。儒学下一步发展要取得好的成绩,对这两个问题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牟宗三 道德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的存有类比思想及其语言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类比思维方式深深地植根于远古人类原始的思维模式中 ,并一直存在于希腊哲学的核心。但是 ,使类比问题在神学和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 ,并得到系统化的创新发展 ,却是托马斯及其后继者的成就。托马斯综合了柏拉图的“分有”思想和亚... 类比思维方式深深地植根于远古人类原始的思维模式中 ,并一直存在于希腊哲学的核心。但是 ,使类比问题在神学和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 ,并得到系统化的创新发展 ,却是托马斯及其后继者的成就。托马斯综合了柏拉图的“分有”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学说 ,形成其系统化的“存有类比”思想 ,并进而落实和深化为语言类比 ,使其语言思想得以突破前人 ,达到“深度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 存有类比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有与实践:马克思的存有学洞见及其与儒家存有学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志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5,共7页
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存有学 ,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存有“学” ,却具有深刻的存有学洞见。这一存有学洞见使马克思的哲学既实现了对传统形上学的批判 ,又避免了丧失形上学所导致的价值虚无 ,并... 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存有学 ,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存有“学” ,却具有深刻的存有学洞见。这一存有学洞见使马克思的哲学既实现了对传统形上学的批判 ,又避免了丧失形上学所导致的价值虚无 ,并为形上学的未来建构提供了基本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 马克思 儒家 后实践哲学 存有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纵贯纵讲的存有论内涵
12
作者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2,152,共6页
纵贯纵讲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提出这个概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说明,道德之心有创生存有的能力,在其创生之下,不仅宇宙万物有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就连成就道德过程中的事件也发生了变化,原先因成德做出牺牲而经历的... 纵贯纵讲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提出这个概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说明,道德之心有创生存有的能力,在其创生之下,不仅宇宙万物有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就连成就道德过程中的事件也发生了变化,原先因成德做出牺牲而经历的苦和罪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幸福,由此出发便可以解决康德的圆善难题了。但由于牟宗三的存有论有其缺陷,致使相关论述存在较多的混乱,干扰了人们对其相关思想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纵贯纵讲 圆善论 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性和智性在道德存有中的不同作用
13
作者 杨泽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1,共9页
道德存有是儒家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牟宗三受教于熊十力后一生特别关注的话题。但受理性、感性两分法的局限,他的阐发尚有一些不足。如果将这个思想置于儒家生生伦理学智性、仁性、欲性三分法的框架之中,情况将有明显的改观。按照三分法... 道德存有是儒家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牟宗三受教于熊十力后一生特别关注的话题。但受理性、感性两分法的局限,他的阐发尚有一些不足。如果将这个思想置于儒家生生伦理学智性、仁性、欲性三分法的框架之中,情况将有明显的改观。按照三分法,仁性和智性在道德存有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仁性负责创生存有,这种创生是通过呈现实现的,而这种呈现的思维方式并非如牟宗三所说是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智性负责认知,这一认知既可以通过内识证明为什么说道德存有是通过仁性呈现实现的,仁性为什么可以这种意义的呈现,又可以通过外识证明外部对象的存在,从而对道德存有问题加以清楚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仁性 智性 道德存有 儒家生生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实体”及“主体”论儒学存有论境域的通达
14
作者 吴晓明 《学术界》 CSSCI 1999年第1期5-14,共10页
关键词 存有 黑格尔 儒学思想 二元论 海德格尔 本体 近代西方哲学 近代哲学 牟宗三 费希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校对与空间注释:作为媒介的手机地图与都市“在地存有”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金礼 谭雪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0,共6页
基于GPS、GIS和遥感等技术集群的手机地图不仅服务于交通,还协调一系列不同的社会空间实践——移动、互动与沟通,人们只要阅读和使用地图,就能建立与都市空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手机地图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或内容平台的基础... 基于GPS、GIS和遥感等技术集群的手机地图不仅服务于交通,还协调一系列不同的社会空间实践——移动、互动与沟通,人们只要阅读和使用地图,就能建立与都市空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手机地图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或内容平台的基础设施,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了关于城市的复杂信息传播网络。本文试图在社会科学的移动性范式下,微观分析手机地图如何通过空间校对和空间注释,整合了交通、沟通、传播等三个广义传播系统,在"人—地—图"互动中建构了移动性社会中的新"在地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地图 空间校对 空间注释 动态地方 在地存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四后”到“后五四”——基于“存有三态论”思考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角色
16
作者 林安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102,166,167,共12页
"五四"以来,"传统"与"反传统"交相震荡,中国文化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终于迎来了今日的复兴。从牟宗三的"两层存有论"哲学转折缔构出"存有三态论",有助于... "五四"以来,"传统"与"反传统"交相震荡,中国文化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终于迎来了今日的复兴。从牟宗三的"两层存有论"哲学转折缔构出"存有三态论",有助于深度检讨"新儒学之后"的中国文化演进路向,从而更有效地面对以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为特征的21世纪新局。"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的支柱,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实现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放眼世界,它一方面通过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一方面则通过具体地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进一步,传统儒道佛三教思想所隐含的意义治疗学思维还有助于克服"全球化"所可能带来的普同性危机,揭示这一点将有助于开启诸多现代化之后的思想对话与融通的可能空间,从而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扮演好交谈者、对话者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有 话语 现代性 多元 一统 儒道佛 公民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以唐君毅的论说为中心
17
作者 王国雨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在强调人与自然宇宙深刻贯通的“天人合一”观念...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在强调人与自然宇宙深刻贯通的“天人合一”观念下,中国自然宇宙观首先认为,自生自化的生生之理是宇宙万物的内在律则,万物遵循自由原则、化生创生原则而非外在必然原则。其次,万物是虚实相涵的关系性存在,而非纯物质性的固定实体。其三,由于万物是具有摄受性与相互感通性的存在,所以物质与时空不相离,形成了独特的位序时空观与以当下为中心的“中和”观念。最后,强调天人合德和“万物一体之仁”,人与自然万物感通有情,价值内在于宇宙万物,从而建构出中国哲学独有的“道德存有”论。只有深刻把握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及其真理性,并主动涵摄机械论自然宇宙观于自身之中,才能使中华文明形态的自然宇宙观获得现代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宇宙观 内在自然律 位序时空观 道德存有 唐君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哲学与大学之道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立志 冯秀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40,共5页
康德以二元论立场,通过对科学知识根据的追问,在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康德哲学的魅力在于他对“过程”的分析。怀特海沿着康德的路线,从知识论走向本体论,他把事件看作世界的终极实在,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 康德以二元论立场,通过对科学知识根据的追问,在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康德哲学的魅力在于他对“过程”的分析。怀特海沿着康德的路线,从知识论走向本体论,他把事件看作世界的终极实在,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创造性原则是怀特海有机宇宙的最高原则,他的创造性与孔子的生生之仁有内在的一致。怀特海的宇宙论和孔子的伦理学对“过程”的阐发为当代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哲学 现实存有 创造性 至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50,共9页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的"综合",使宋明哲学、理学体系往往呈现内在矛盾,天道观与心性论的矛盾更为突出。理学与心学亦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天道观转到以心性论为主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至朱熹晚年基本完成,到王阳明才彻底完成。如何如实地揭示宋明哲学的内在复杂性及特质,是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努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实在论 已知之理 存有 逻辑一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老学道论研究的基本哲学问题解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保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1,共8页
本文讨论了当代学者袁保新和吴汝钧先生对于陈康、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老子道论研究意见,指出,讨论老子道论的进路应该侧重老子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从基本哲学问题意识理解老子道概念的多重使用意义,如此将可厘清学界对于... 本文讨论了当代学者袁保新和吴汝钧先生对于陈康、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老子道论研究意见,指出,讨论老子道论的进路应该侧重老子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从基本哲学问题意识理解老子道概念的多重使用意义,如此将可厘清学界对于老子论道究竟何义的争议。实际上老子以道概念讨论了存有论问题,以及价值意识的本体论问题,此两路数的命题主张是不能互为推演的。而价值义的本体论问题则能与论工夫、论境界问题合构为一整套互为推演的系统。同样的,老子的无概念亦被安置在这两套不同的哲学问题中表述,这点吴汝钧先生实已见出。存有论义的道论以及价值进路的本体论义的道论的解析架构,将不仅有助于解析老子的哲学系统,同样地将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冲突之解消中发挥极有效益的澄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存有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