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主义文学的东方化表述——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的小说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经建 李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3,共8页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对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 东方化存在主义 王小波 村上春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表现形态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经建 赵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127,267-271,共15页
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 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一种既具西方因质又兼容东方底色的悲剧品格。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品性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过客"式悲剧风格类型,它崇尚由尼采的酒神冲动所导致的毁灭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格调;其二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理性的现实存在之间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悲,它更倾向于对悲剧精神所承担的艺术拯救,也更富于审美蕴藉和艺术冲淡意味;其三是对庸常性生存和经验化存在的一种悲切之思,其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的相互制衡形成了悲剧性的张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 (准)悲剧风格 “过客”式悲剧 生存之悲 悲切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中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9-216,共8页
当代的文学反本质论在解构主义的语境下重新提出了文学本质论为何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应需要从存在论层面对文学本质论的内涵及其可能性进行探讨。文学的本质指涉文学存在,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存在的理论阐释。文学本质论... 当代的文学反本质论在解构主义的语境下重新提出了文学本质论为何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应需要从存在论层面对文学本质论的内涵及其可能性进行探讨。文学的本质指涉文学存在,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存在的理论阐释。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的首要课题、文艺学的元理论。文学本质论奠基其中的存在论区域显示为"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是"和"文学是"三个区间的区分着的统一。对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区域的清查,使形形色色的文学本质论的合法性根据及其边界得以洞察,从而使具体形态的文学本质论的本质性力量得以释放,文学理论研究乃至文学研究由此才得到源始的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本质 文学存在 文学研究 文学反本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经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167,共7页
象征性思维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态。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象征"话语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精神契合,为其积蓄了文化资源并提供了创作生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又是一种由于文学... 象征性思维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态。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象征"话语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精神契合,为其积蓄了文化资源并提供了创作生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又是一种由于文学语境的变迁、新的文化质素的出现激发起的艺术创造意识和诗性诉求方式。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性创作呈现出两种审美途径:其一是借用本雅明的话即"废墟美学"上的象征化创作或"忧郁的象征",其中感性化抒写、神秘的意念、感伤意识、唯美情调和象征诗艺发挥着综合互补的作用;其二是追求象征性表达的智性哲思层面的"苦闷的象征",它具有象征主旨知性化的本色,因而是一种深邃的理性、精妙的悟解、渊深的蕴涵在象征化思维逻辑下的审美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文化 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 象征化构思 忧郁的象征 苦闷的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哲学到生命诗学——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论之三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58,共8页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提出,学界已有一定共识。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已在被重构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身份。它由文化理念上反社会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艺术哲学上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提出,学界已有一定共识。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已在被重构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身份。它由文化理念上反社会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艺术哲学上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诗学,这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个明显趋势。中国式存在主义的生命诗学的创作思路,分为"艺术生命化"和"生命艺术化"两个方向。生命艺术化,主要以儒家生命哲学观为主体,化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说"、尼采的"酒神精神"所驱动的生命意志论等,它以鲁迅及其创作为代表。艺术生命化,基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并融合道家的心物俱冥、物我统一等东方生命哲学观,它以何其芳、贾平凹等创作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生命诗学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存在复杂样态的认定与价值评价问题——以小小说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俐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9,共14页
以小小说文学活动为中心展开研究,可发现和考察当前文学复杂存在样态,确认性质认定和价值评价的基本观念及理路。在实践理性和民间文艺美学搭建的大视野中,第一,小小说以"平民艺术"为号召、字数短小为限定的民间倡仪之发生缘... 以小小说文学活动为中心展开研究,可发现和考察当前文学复杂存在样态,确认性质认定和价值评价的基本观念及理路。在实践理性和民间文艺美学搭建的大视野中,第一,小小说以"平民艺术"为号召、字数短小为限定的民间倡仪之发生缘由,呈现为适应环境和利用新条件之便利实现生活状态与艺术行为的同一的特点,以及"我们"规范的叙事立场、内容和情节链的文本逻辑等。第二,以冯骥才和聂鑫森为个案可深入考察知名作家加入小小说的缘由、状况以及与小小说发展的复杂关联性。第三,从纵向历史环境的中国悠久叙事传统和小说文体变通规律与个人效应发挥等原因,横截面环境的"有意义的结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小小说同构机制,以及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审美本能需求与小小说的吸引机制等诸方面,可探究小小说起步民间并与作家文学接续融汇的根本机制问题。第四,从小小说写作者、接受者两个方面综合而论,可考察小小说的功能与性质。第五,基于价值体系建设任务维度,从欣赏与消费的同一、知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一、文学普遍性教育与提高同一、生活与美育同一等四个方面,可推测小小说定位于社会中自我教育的理论设想之合理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复杂存在样态 小小说 平民艺术 价值体系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主义文学的对位性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穆旦
7
作者 杨经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25,287,共9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中国现代诗人穆旦的诗作也呈现出存在主义本色,将两者在特定的视域中进行对位性解读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范畴。"对位性"是指两者在存在主义诗学意义(对于陀思妥耶夫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中国现代诗人穆旦的诗作也呈现出存在主义本色,将两者在特定的视域中进行对位性解读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范畴。"对位性"是指两者在存在主义诗学意义(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小说诗学)上的对应与通融,具体表现在:一是尼采的"酒神式"艺术精神及其审美表现形态成为两者的诗学切合点,如果说陀氏关注的是"上帝死了"后类似于"地下室"乃至"死屋"般的生命存在状态,并通过酒神精神进行审美探究,那么穆旦诗作则彰显自由意志对生命现象的肯定,这种肯定以酒神式狂欢呈现进而获得形而上的审美慰藉。其二,与酒神艺术精神相应的是陀氏小说中的复调形态,陀氏在复调式多声部合奏中构建了小说的先验性存在结构,其中寄寓了个性的自由选择与上帝的必然意志之间悖谬关系;穆旦在非自觉的状态下将陀氏的复调性引借、融入到诗歌中,并以自我不断撕裂、不断质疑的方式、在存在的焦虑与现实的生存状态间体验着"丰富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位性解读 存在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院传统与诗性情怀——评杨经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
8
作者 董外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28,共2页
都说文史哲不分家,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随着学科发展的细化、专业化,文史哲之间的界线变得泾渭分明,学术研究朝着所谓“专业”的方向越走越狭窄,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偏见日益深重。由于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专业知识和视... 都说文史哲不分家,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随着学科发展的细化、专业化,文史哲之间的界线变得泾渭分明,学术研究朝着所谓“专业”的方向越走越狭窄,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偏见日益深重。由于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专业知识和视野已经捉襟见肘,不足以充分认识和解决问题,当今的学术研究需要交叉的专业知识和多元的学科视野,否则很难获得真正有效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文学 20世纪 诗性情怀 史论 中国 传统 学院 学科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境遇中的“归家诗”--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表现形态之二
9
作者 杨经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2,共4页
面对着百年中国"现代性"的历史文化语境,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承担了在"现代性"境遇中引领人们"归家"的创作使命,呈现出漂泊——寻找——皈依或逃离的叙事范型并从中展示出海德格尔的"在无家可归... 面对着百年中国"现代性"的历史文化语境,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承担了在"现代性"境遇中引领人们"归家"的创作使命,呈现出漂泊——寻找——皈依或逃离的叙事范型并从中展示出海德格尔的"在无家可归的现代世界"的"归家诗"的艺术哲学特质。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归家诗"叙事大致呈现了两种形态:其一是既具有古典式和谐理想又富于人类普适性意识,且体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特征和哲学探究意味的漂泊叙事,这是一种生命化了的存在方式和人生姿态;其二是对个体存在的认同性焦虑和对一己"身份"进行自我确证的过程性追问,由此永远"在路上"、"在途中"的精神漫游和灵魂寻觅成为最富于哲学意味的生命方式,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还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 艺术表现形态 “归家诗”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视野,多维阐释——评杨经建《存在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
10
作者 董外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4-125,共2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存在一个明晰的存在主义文学现象?如果存在,又是如何表现?这既是本书研究的起点,也是其研究的价值归宿。尽管此前不少学者已关注到中国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但关于"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问题意识"... 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存在一个明晰的存在主义文学现象?如果存在,又是如何表现?这既是本书研究的起点,也是其研究的价值归宿。尽管此前不少学者已关注到中国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但关于"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问题意识"并没有在学界确立。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论辩 虚无 阐释 存在主义哲学 文学现象 价值归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教育 文学存在的一种方式
11
作者 徐一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49,共3页
在以往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习惯首先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而事实上,文学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个更加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教育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文学与教育一样具有文化性、功利性和公共性。提倡文学是... 在以往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习惯首先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而事实上,文学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个更加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教育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文学与教育一样具有文化性、功利性和公共性。提倡文学是一种教育存在不仅对理解文学教育有意义,而且对文学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文学教育 文学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存在到“文学性”存在——文学存在方式的嬗变探究
12
作者 蒋继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2,共4页
"文学存在方式"主要是追问"文学怎样存在"的问题,比抽象地索解"文学是什么"要好得多。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从执拗于自身的纯粹语言、结构、形式领地到弥漫于一切非文... "文学存在方式"主要是追问"文学怎样存在"的问题,比抽象地索解"文学是什么"要好得多。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从执拗于自身的纯粹语言、结构、形式领地到弥漫于一切非文学话语和文化文本之中,其研究的对象不再是纯文学文本,而是关涉人文社科诸多领域的社会文化文本,即文学性文本。伴随文学性的蔓延,一切的历史叙事、哲学观念、神学故事都打上文学的语言情结,文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存在方式。后理论视域中的文学存在应在规避传统现象/本质的二元思维模式基础上,着眼于实体性、整体性、关系性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存在方式 形式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第二重存在——论文学史实践
13
作者 温潘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4-77,共4页
文学史的存在是两重的 :首先是客观的、原初的文学史 ;其次是经由文学史家们理解和阐释的文学史 ,即文学史实践。文学史实践所具有的历史与审美属性之间可谓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且处于特定的三维时空之中。文学史有文学和思想两条叙... 文学史的存在是两重的 :首先是客观的、原初的文学史 ;其次是经由文学史家们理解和阐释的文学史 ,即文学史实践。文学史实践所具有的历史与审美属性之间可谓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且处于特定的三维时空之中。文学史有文学和思想两条叙史线索 ,其著述形态和语式主要有重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存在 时空维度 叙史线索 形态和语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与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存在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继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5,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技术日益介入文学活动的过程,导致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其形成的"文学终结论"和"文学统治论"的二律背反命题共同指向"文学性"这一潜在的因素,凸显对文学存在的反思。电子媒介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技术日益介入文学活动的过程,导致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其形成的"文学终结论"和"文学统治论"的二律背反命题共同指向"文学性"这一潜在的因素,凸显对文学存在的反思。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文学性"以一种动态的转换机制演变为日常生活中与媒介共存的常态景观,以碎片化、符号化成为媒介时代文学的存在形态。文学性在媒介时代的大行其道,折射出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对文学性的直接征用和改造,以及本质主义诗学观在文学性问题上的合法性危机。身处电子媒介的场域下,在文学场与媒介场的利益纠葛中,文学要对自身的存在进行反思和考量,对文学性的有效公共空间深入剖析和评判。因此,唯有将文学和文学研究置于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回到具象的文学现实,激活文学自身的诗性意义,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和共通因子,才能从中发现走向未来的可能性,在后理论时代重构文学的审美理想和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媒介时代 文学存在 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荒诞派戏剧和存在主义文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瑞梅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Z1期71-73,共3页
荒诞派戏剧(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在法国舞台初露头角,继而逐渐扩展到欧美,并成为统治整个西方现代剧坛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存在主义文学 文学流派 萨缪尔 戏剧传统 小说情节 尤奈斯库 绝望心理 荒诞性 贝克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写实小说与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主题比较
16
作者 盛永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X期18-20,共3页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强调对生活状态的原生态描写,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形态,这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类似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些观点,与萨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某种默契。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作...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强调对生活状态的原生态描写,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形态,这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类似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些观点,与萨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某种默契。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作品中异质状态下的生活群体在面对特定的环境时进行了相似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存在主义文学 生存状态 人的生存 新写实主义小说 文学主题 萨特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悲剧、人道精神与存在主义文学的思考
17
作者 杨亦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60-70,共11页
悲剧和人道精神是人类悲剧性所使然。在一定阶段,这两者或互为补充,此时悲剧功能主要表现出弥合作用;或互不谐调,此时悲剧功能主要表现出暴露作用。当人类悲剧性发生深刻变化时,悲剧和人道精神也会转为背向,悲剧功能把暴露推向极... 悲剧和人道精神是人类悲剧性所使然。在一定阶段,这两者或互为补充,此时悲剧功能主要表现出弥合作用;或互不谐调,此时悲剧功能主要表现出暴露作用。当人类悲剧性发生深刻变化时,悲剧和人道精神也会转为背向,悲剧功能把暴露推向极端,西方现代派文学就是如此,而存在主义的“荒诞悲剧”尤其突出了这一特点———暴露人的非理性和非人道。但存在主义文学在与传统的反拨之中也和人道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延续和发展了传统悲剧主题,承袭了传统悲剧的暴露功能。存在主义人道学说与传统人道主义有着天然的关系,是在继承中“否定”,在“否定”中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人道精神 存在主义文学 悲剧功能 荒诞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的云》及其它——存在主义文学形象漫评
18
作者 曹廷华 《当代文坛》 1982年第6期27-30,共4页
短篇小说《近的云》中,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悲哀地叹息,一个痛苦的灵魂在顽强地挣扎。它叹息,是觉得现实荒谬,社会冷漠,人类陌生;它挣扎,是出于一种求得自我存在的本能,企图用内心的自我完善,自我解脱来证实自我的自由存在。但是,这个“... 短篇小说《近的云》中,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悲哀地叹息,一个痛苦的灵魂在顽强地挣扎。它叹息,是觉得现实荒谬,社会冷漠,人类陌生;它挣扎,是出于一种求得自我存在的本能,企图用内心的自我完善,自我解脱来证实自我的自由存在。但是,这个“自由存在”又似乎受着荒谬现实的重压,冷漠社会的敌视,陌生人类的疏远。于是,这个孤独而痛苦的灵魂,发出了它深沉而颤栗的呼唤:要“爱”,要“返回自然”。好象在“爱”的温床里,在“自然”的怀抱中,它就能摆脱孤独,解除苦恼,获得自由,求得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评 存在主义文学 痛苦的灵魂 “爱” “自我” 返回自然 蒋子龙 自我存在 说者 除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磨一剑——《存在主义的艺术人学——论文学家萨特》一书评介
19
作者 秦行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存在主义 艺术人学 文学 萨特 文学评论 法国 杨昌龙 文学研究 存在主义的艺术人学--论文学家萨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钟书与昆德拉:存在主义语境中的共融与相通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经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5-192,共8页
钱钟书早期创作(即三十一四十年代的创作)具有存在主义倾向已是学界的某种共识。为了对此进行更确切的阐明和更深入的探究,笔者拟将其与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昆德拉进行对位性解读。显然,所谓对位性不仅指一些创作现象上的相应、... 钱钟书早期创作(即三十一四十年代的创作)具有存在主义倾向已是学界的某种共识。为了对此进行更确切的阐明和更深入的探究,笔者拟将其与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昆德拉进行对位性解读。显然,所谓对位性不仅指一些创作现象上的相应、通约,更是指彼此之间的整体共通性和趋近性,或,一种从审美气质到创作观念的内在相通。其次,这种对应性之所以以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标志性作家为参照坐标,亦有向经典靠拢、敬仰经典的含义,毕竟存在主义文学的原创性和影响源都在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文学 昆德拉 钱钟书 共融 语境 早期创作 经典作家 四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