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死亡对个体存在的观照——鲁迅与海明威死亡意识之比较 |
欧阳晖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2
|
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及其体育意义 |
马腾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3
|
论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生态世界主义思想 |
谭燕保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当代文艺的反思——个体性文艺原理 |
刘光耀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7 |
0 |
|
|
5
|
论克尔凯戈尔对现时代的批判 |
王平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6
|
追问教育智慧——一种批判的视角 |
高伟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
7
|
上下级关系的公共行政学意蕴 |
庄杰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8
|
西方传统政治正义理念的历史建构 |
焦金波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9
|
明星崇拜与幻觉文化 |
王晓华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
10
|
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救助工作初探 |
吴绍玫
|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11
|
中国梦的心理解读 |
胡平
韦庆旺
|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2
|
境界与自我 |
杨国荣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
13
|
作为动词的文化——关于文化内涵的阐释学思考 |
张政文
杜桂萍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
14
|
论世纪之交的民国叙事小说 |
任现品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
15
|
投向边缘人物内心世界的温暖目光——试析黄咏梅小说 |
陈翠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6
|
河蟹“黑鳃病”特征及防控建议 |
赵彦华
马行空
田间
葛家春
|
《科学养鱼》
|
2022 |
0 |
|
|
17
|
《姨妈的故事》:现代人的生存悲剧 |
吴宝康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
18
|
道德需要: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 |
王珺
|
《理论月刊》
|
2003 |
3
|
|
|
19
|
信仰危机与儒家理想——欲望、理想、信仰的现象学意义 |
郝长墀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
20
|
“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析《百合花》的叙事逻辑及教育意义 |
韩再彬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