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guerre-Voronoi开孔泡沫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孔隙尺度模拟
1
作者 王孝宇 戴贵龙 +1 位作者 邓树坤 龚凌诸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59-3273,共15页
为提高泡沫多孔介质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基于Laguerre-Voronoi镶嵌(LVT)算法,建立了具有人工可控孔隙结构的LV开孔泡沫模型。采用经实验验证的孔隙尺度方法,对比分析了边界无封闭骨架(O-LV)和边界有封闭骨架(E-LV)两类LV泡沫的流动、... 为提高泡沫多孔介质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基于Laguerre-Voronoi镶嵌(LVT)算法,建立了具有人工可控孔隙结构的LV开孔泡沫模型。采用经实验验证的孔隙尺度方法,对比分析了边界无封闭骨架(O-LV)和边界有封闭骨架(E-LV)两类LV泡沫的流动、传热及综合性能,并提炼了压降和传热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当径、轴向元胞数大于等于5层时,数值结果满足元胞独立性要求;相比传统陶瓷及L-K泡沫,LV泡沫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在表观流速为0.1~5.0 m/s时,增设封闭骨架能够有效改善壁面效应,且综合性能最大可提升6.0%~9.3%;两类LV泡沫关联式均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R^(2)≥0.98,MAPE≤27%),其孔隙率和Reynolds数的适用范围分别为0.529<φ<0.967,14<Re_(h)<3835和0.614<φ<0.970,15<Re_(h)<4487。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LV泡沫综合性能表达式,由孔隙率和Reynolds数即可预测其综合性能,为高效吸热器及反应器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孔隙尺度模拟 性能优化 流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微扩散层孔隙结构与渗透率的孔隙尺度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何玉松 白敏丽 郝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53-1064,共12页
运用基于球体的模拟退火方法和动态颗粒堆积模型数值重建了微扩散层(MPL),其中前者更能准确地反映多孔介质的孔隙特性.利用具有多反射固体边界的多弛豫时间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了重建的微扩散层内的单相流动.系统地分析了碳相体积分数... 运用基于球体的模拟退火方法和动态颗粒堆积模型数值重建了微扩散层(MPL),其中前者更能准确地反映多孔介质的孔隙特性.利用具有多反射固体边界的多弛豫时间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了重建的微扩散层内的单相流动.系统地分析了碳相体积分数、聚四氟乙烯(PTFE)载量、孔隙率和PTFE分布方式对微扩散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扩散层渗透率随碳相体积分数和PTFE载量的增加而减小,且PTFE的分布方式影响微扩散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KC关联式低估了MPL的渗透率,通过拟合计算数据提出了预测MPL渗透系数的关联式,预测结果与孔隙尺度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微扩散层 孔隙尺度模拟 孔隙结构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催化颗粒积碳消除行为的孔隙尺度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学松 高国辉 王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8,共7页
为明晰多孔催化颗粒消碳再生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与积碳分布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耦合固相更新方法构建消碳反应的孔隙尺度模型,研究孔隙尺度上积碳消除行为引起的孔隙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气体稀薄效应下的消... 为明晰多孔催化颗粒消碳再生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与积碳分布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耦合固相更新方法构建消碳反应的孔隙尺度模型,研究孔隙尺度上积碳消除行为引起的孔隙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气体稀薄效应下的消碳行为,评估不同孔径和消碳速率对消碳反应特性和传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孔隙内积碳均匀分布条件下,消碳反应导致轴向产生扩张的孔隙结构,黏性流动的贡献更加显著;消碳过程减弱了气体稀薄效应,降低了传质速率和反应速率;“大孔”和“小孔”内均匀分布的积碳,更容易被均匀地消除,而“中孔”内积碳,入口效应更加显著;高气体稀薄效应和高反应速率下,消碳反应导致简单孔隙结构演变对黏性流动的促进作用比努森扩散更加显著;复杂的随机孔隙结构,同样存在入口效应,并且积碳消除会导致钟型孔径分布的均匀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积碳消除 孔隙尺度模拟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稀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维孔隙尺度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MINAKOV Andrey Viktorovich GUZEI Dmitriy Viktorovich +2 位作者 PRYAZHNIKOV Мaxim Ivanovich FILIMONOV Sergey Anatol'yevich VORONENKOVA Yulia Olegovna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5-834,共10页
基于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三维微观模型,采用流体体积法对纳米流体驱油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实验测得的含SiO_(2)纳米颗粒的悬浮液界面张力、接触角和黏度,针对质量分数为0~1%、具有不同粒径的SiO_(2)纳米颗粒的水基悬浮液,研究了纳米颗粒质量... 基于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三维微观模型,采用流体体积法对纳米流体驱油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实验测得的含SiO_(2)纳米颗粒的悬浮液界面张力、接触角和黏度,针对质量分数为0~1%、具有不同粒径的SiO_(2)纳米颗粒的水基悬浮液,研究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和粒径、驱替液流速、原油黏度和岩心渗透率对纳米流体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收率随着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增加到0.5%时,与水驱相比采收率可提高约19%;纳米流体驱油采收率随着纳米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在毛管数接近临界值的注入模式下使用纳米流体驱油对高黏低渗储集层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且提高采收率幅度随着驱替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原油黏度越大,岩石渗透率越小,纳米流体驱油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越明显。图16表2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驱油 提高采收率 孔隙尺度模拟 流体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方法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两相流动孔隙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永飞 王金雷 +2 位作者 王建忠 张琦 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7,共9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方法 两相流 孔隙尺度模拟 CO_(2)地质封存 复杂多孔介质 润湿性 黏度比 毛细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布的孔隙尺度格子玻尔兹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五龙 刘国峰 +1 位作者 晏石林 范严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8-579,I0004,共13页
土壤水控制着陆地生态系统几乎所有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准确描述土壤中水的分布与运动状态对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布不仅与孔隙结构有关,而且受土壤固相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一般对土壤水分布都是从宏观尺度进行... 土壤水控制着陆地生态系统几乎所有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准确描述土壤中水的分布与运动状态对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布不仅与孔隙结构有关,而且受土壤固相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一般对土壤水分布都是从宏观尺度进行描述,但土壤中的物理及生化过程都发生在孔隙中,从孔隙尺度分析土壤水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土壤中的各种宏观现象.本文通过X射线扫描成像技术获取两个土样的三维孔隙结构,并采用改进的Shan-Chen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模拟了在不同润湿性条件下两个土样中孔隙水分布,分析了接触角对孔隙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角较大时,孔隙直径对液态水和水蒸气分布影响较小,随着接触角减小,孔隙直径对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分布影响增大;接触角对液、气、固之间的界面面积以及流体输运通道直径也有较大影响,液体输运通道直径随接触角减小而变小,气体输运通道直径则随接触角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土壤中液态水密度随接触角变化很小,但水蒸气密度随接触角减小而显著降低;接触角较大时,饱和度对水蒸气密度无明显影响,接触角较小时,饱和度的增大会显著提高水蒸气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玻尔兹曼 润湿性 接触角 孔隙尺度模拟 孔隙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多孔介质超临界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海军 魏爱华 +2 位作者 彭昊 张凯 陈媛瑶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5-1837,共13页
为深入理解超临界CO_(2)在非均质储层中的非混相驱替过程,探索其流动特性及对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的影响,为CO_(2)增强油气采收率和地质碳储存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与Cahn-Hilliard方程耦合的微观两相流模型,结合V... 为深入理解超临界CO_(2)在非均质储层中的非混相驱替过程,探索其流动特性及对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的影响,为CO_(2)增强油气采收率和地质碳储存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与Cahn-Hilliard方程耦合的微观两相流模型,结合Voronoi多边形构造技术建立了具有真实孔隙结构特征的非均质多孔介质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详细描述了不同条件下CO_(2)驱替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行为和界面特征,研究了流体界面形态的演变和驱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注入后,不同模型内均出现了指进特征和复杂的非混相界面;孔道结构特征决定了毛细力大小,影响CO_(2)驱替前缘的稳定性,大孔道易形成指进现象,而狭窄孔道受毛细阻力与黏滞力影响,促使CO_(2)渗流路径转向或分叉,并导致孔隙压力不均匀分布;孔道内的黏滞力阻碍CO_(2)推进,适度调节CO_(2)的黏度和密度有助于提高驱替效率;高毛管数条件下,驱替压力导致流体相界面变得不稳定,CO_(2)优势渗流通道数量增多,指进渗流通道宽度拓宽,在黏滞力作用下出现了非连续的卡断现象;长时间的驱替过程显著提高CO_(2)饱和度,但伴随高能耗损失,驱替效率在CO_(2)突破后期逐渐下降。因此,调控超临界CO_(2)的物理性质、优化控制注入速率,能有效改善CO_(2)在地层中的分布和驱替路径,是提高CO_(2)驱替效率和优化地层开发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非混相驱替 相场法 非均质模型 孔隙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水交替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6-752,共7页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和CO_(2)驱的优点,在特低渗透油藏取得了成功应用,但其微观驱油机理及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文中以苏北ZD油田为研究对象,基于特低渗透天然岩心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孔隙尺度微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_(2)/水交替驱油过程中气水相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深入阐明了特低渗油藏WAG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水气交替驱具有更大的波及面积和更少的剩余油体积,CO_(2)驱过程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克服黏滞力的能力,同时水驱过程中的渗吸作用和封堵作用能有效提高驱油效率。因此,CO_(2)/水交替驱可以有效启动特低渗储层,起到调剖调驱协同增益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优选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水交替驱 数字岩心 孔隙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土石混合体的渗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金磊 曾亚武 +1 位作者 程涛 李晶晶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9-677,I0005,共10页
为了探究土石混合体的渗流特性,基于颗粒离散元法和三维离散元模型虚拟切片技术建立了土石混合体的三维随机孔隙结构模型并将其体素化,引入三维格子Boltzmann方法从孔隙尺度对其渗流开展了模拟,并据此分析了块石含量、相对密实度和块石... 为了探究土石混合体的渗流特性,基于颗粒离散元法和三维离散元模型虚拟切片技术建立了土石混合体的三维随机孔隙结构模型并将其体素化,引入三维格子Boltzmann方法从孔隙尺度对其渗流开展了模拟,并据此分析了块石含量、相对密实度和块石粒径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率的影响,最后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块石含量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率存在不同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相对密实度和块石粒径不变时,随块石含量增加,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率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且增大的速率越来越大;相对密实度越高,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率越低;块石粒径对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块石含量小于临界值时,块石粒径越大则渗透率越小,而当块石含量高于临界值时,块石粒径越大则渗透率越大;当土石混合体中土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其渗透率随块石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格子BOLTZMANN方法 渗流特性 渗透率 孔隙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分形特征的土体渗透特性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献文 姜朋明 +2 位作者 周爱兆 王伟 唐楚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07-1915,共9页
为预测土体渗透特性,基于其微观结构,提出了土颗粒分形特征识别算法与渗流孔隙通道重建算法,并将重建几何模型与传统有限元法联合,建立了土体渗透系数蒙特卡洛预测模型。首先,依据土体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分形特征识别算法(FCIM)识别土... 为预测土体渗透特性,基于其微观结构,提出了土颗粒分形特征识别算法与渗流孔隙通道重建算法,并将重建几何模型与传统有限元法联合,建立了土体渗透系数蒙特卡洛预测模型。首先,依据土体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分形特征识别算法(FCIM)识别土壤中颗粒的椭圆度、粗糙度、级配、孔隙率以及长轴倾角;而后依据这些特征参数,采用渗流孔隙通道分形重建算法(FCRM)重塑土体微观结构模型;基于生成的微观结构模型,联合运用有限元法(FEM)与蒙特卡洛法(MC),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土体渗透系数。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合理性(误差小于5%)。通过多因素分析,研究椭圆度、粗糙度、级配、孔隙率以及长轴倾角对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其大小关系依次为:级配>孔隙率>长轴倾角>椭圆度>粗糙度,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2,0.3065,-0.101,-0.042和-0.010;通过对渗流通道分析,发现级配和孔隙率主要影响渗流通道的“宽度”和“曲折度”;椭圆度、粗糙度和长轴倾角主要影响渗流通道绕行的“角度”和“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特性 孔隙尺度模拟 分形特性 蒙特卡洛算法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