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藏注CO_(2)驱孔隙动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志超 柏明星 杜思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CO_(2)在页岩油藏驱油时的孔隙动用特征是评价其应用于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开展了超临界CO_(2)驱替页岩岩心室内实验,并以核磁共振(NMR)在线岩心扫描技术为手段对CO_(2)驱页岩油藏的孔隙动用特征和规律进行研... CO_(2)在页岩油藏驱油时的孔隙动用特征是评价其应用于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开展了超临界CO_(2)驱替页岩岩心室内实验,并以核磁共振(NMR)在线岩心扫描技术为手段对CO_(2)驱页岩油藏的孔隙动用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非混相驱油主要动用页岩中孔隙半径在0.1~3.0µm范围内的油,而此过程中小于0.008µm孔隙半径内的油量反而增加,分析原因主要是CO_(2)在页岩层中通过压差和扩散作用将大孔隙内页岩油带入小孔隙中并发生吸附滞留,在驱替时间5 h后,CO_(2)驱替页岩油采收率达到35.7%,驱油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页岩油 核磁共振 孔隙动用特征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水平井开发孔隙动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凡 姜汉桥 +1 位作者 张贤松 李俊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03,共5页
利用三维物理模拟大模型驱替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T2谱测量技术,建立了一套研究高含水后期水平井挖潜动用规律的实验技术。应用本技术对Ng5–6油层水平井开采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尺寸孔隙动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 利用三维物理模拟大模型驱替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T2谱测量技术,建立了一套研究高含水后期水平井挖潜动用规律的实验技术。应用本技术对Ng5–6油层水平井开采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尺寸孔隙动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含水期,小孔隙开发程度对于驱替程度较为敏感,而大、中孔隙随驱替程度变化较小。开发过程中,大–中孔隙的原油优先动用,当油藏开发至一定程度后,小孔隙中的原油开始动用;水驱开发后期,小孔隙的动用程度甚至大于大–中孔隙的动用程度,这是由于小孔隙的渗吸作用产生的。应用水平井可以有效开发小孔隙,对主流线区和水平井附近区域的剩余油控制尤其突出,水平井附近区域对采出程度的贡献最大,高含水期采出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孔隙动用 剩余油 高含水期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谱技术的低矿化度水驱孔隙动用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文滨 姜汉桥 +3 位作者 李俊键 常元昊 乔岩 蒋珊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102,共8页
剩余油孔隙分布特征是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规一维核磁共振技术(T2谱)无法应用于低矿化度水驱研究,本文借助二维核磁共振(D-T2谱)技术对比研究了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孔隙动用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黏土矿物... 剩余油孔隙分布特征是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规一维核磁共振技术(T2谱)无法应用于低矿化度水驱研究,本文借助二维核磁共振(D-T2谱)技术对比研究了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孔隙动用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黏土矿物含量越高,提高采收率效果越明显,黏土矿物含量为4.3%、2.8%的岩心分别提高采收率6.9、4.4个百分点,而不含黏土土矿物的纯砂岩岩心仅提高采收率1.5个百分点;应用低矿化度水驱时,水相更易进入地层水不易进入的小孔隙(弛豫时间为1~10 ms)驱替原油,因此低矿化度水驱针对小孔隙中剩余油具有较高的提高采收率潜力。该研究对于油田应用低矿化度水驱技术针对性挖潜砂岩储层剩余油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黏土矿物 提高采收率 孔隙动用 D-T2二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孔隙动用规律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志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67,72,共5页
利用取自大庆油田高台子区块的中-高孔、中渗储层岩心,通过核磁共振定量分析岩心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P)二元复合驱后大、中、小孔隙的采出程度、剩余油饱和度等。结果表明,水驱后二元复合驱主要动用中、小孔隙剩余油,其中中等孔隙驱油... 利用取自大庆油田高台子区块的中-高孔、中渗储层岩心,通过核磁共振定量分析岩心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P)二元复合驱后大、中、小孔隙的采出程度、剩余油饱和度等。结果表明,水驱后二元复合驱主要动用中、小孔隙剩余油,其中中等孔隙驱油效率提高最大;二元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等孔隙中,中等孔隙是剩余油挖潜的重点方向;对于高台子储层,适当提高二元体系聚合物浓度可以提高孔隙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动用规律 二元复合驱 核磁共振 剩余油 提高采收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用孔隙界限实验及致密油开发方式 被引量:7
5
作者 潘伟义 张诗洋 +3 位作者 伦增珉 吕成远 郎东江 赵清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158,共4页
致密油一次采收率低,注水与注气开发是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但注入性与动用程度尚不明确,因此评价开发方式与动用孔隙界限之间的关系对致密油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实施尤为重要。采用核磁共振测试与驱替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展现不同注入... 致密油一次采收率低,注水与注气开发是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但注入性与动用程度尚不明确,因此评价开发方式与动用孔隙界限之间的关系对致密油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实施尤为重要。采用核磁共振测试与驱替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展现不同注入介质和注入条件下注入介质与原油的真实驱替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方式与动用孔隙界限的关系。研究表明:水驱和CO_2驱随着驱替压差逐渐增大,动用孔隙界限初期下降比较快,逐渐趋于稳定;水驱和CO_2驱动用孔隙界限与岩心渗透率均呈线性关系;致密油储层CO_2驱动用孔隙界限明显低于水驱动用孔隙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用孔隙界限 致密油 核磁共振测试 水驱 CO2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正韵律油藏动用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凡 姜汉桥 +2 位作者 贾俊山 李俊键 肖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33,148,共4页
胜利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透、高饱和的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油藏。根据Ng5-6砂层正韵律厚油层渗透率分布特征及实际注采状况,利用物理模拟手段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水平井开采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分析低、中、高渗透层的孔隙动... 胜利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透、高饱和的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油藏。根据Ng5-6砂层正韵律厚油层渗透率分布特征及实际注采状况,利用物理模拟手段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水平井开采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分析低、中、高渗透层的孔隙动用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井开发可以有效控制高含水期顶部剩余油,尤其是主流线区和以水平井为中心的区域,中心区对采出程度的贡献最大且主要集中在高含水期。高含水期中—大孔隙相对含油饱和度分布较平均,而小孔隙相对含油饱和度分布变化很大。水驱过程中优先动用的是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当开发至相对含油饱和度为38%时,开始动用小孔隙中的原油;当相对含油饱和度小于25%时,由于小孔隙的渗吸作用,小孔隙的动用程度甚至大于中—大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韵律油藏 核磁共振 高含水期 孔隙动用程度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空间动用规律及扩容机理仿真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涛 李宜强 +7 位作者 丁国生 王正茂 石磊 刘哲宇 汤翔 曹涵 曹金鑫 黄友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7-1233,共7页
采用一维长岩心和大型二维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一维注气建库、单轮次注采模拟实验与二维平板岩心建库、多轮次注采模拟实验,研究了储集层物性、注采平衡时间等对储集层孔隙动用效率、有效库容形成及达容周期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储集层物... 采用一维长岩心和大型二维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一维注气建库、单轮次注采模拟实验与二维平板岩心建库、多轮次注采模拟实验,研究了储集层物性、注采平衡时间等对储集层孔隙动用效率、有效库容形成及达容周期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储集层物性、地层含水饱和度是影响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和运行的主要因素。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达容及运行过程中,储集空间可划分为高效、低效和无效3类工作区,储集层渗透率越高,孔隙动用效率越高,无效工作区越小或不存在无效工作区,注入气的损失越小,利用率越高。储集层物性越好,储集空间越大,最终形成的库容量越大。储集层含水饱和度越高,储气库建库达容及运行过程中气体损失越多,优化注采驱替排水,降低含水饱和度是减少储气库气量损失的有效途径。多轮次注采过程中,注采平衡时间存在合理区间,超过该合理区间,继续延长注采平衡期对储气库扩容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多轮次注采 注采平衡时间 孔隙动用效率 有效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渗吸及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8
作者 杨坤 杨胜来 +3 位作者 刘新月 毕露霏 陈基宇 康积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为研究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三类岩心在不同开发方式下的采收率及最小孔隙动用半径,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岩心渗吸及CO_(2)吞吐实验,分析了自发渗吸后岩心含水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孔隙以小于50 nm的微孔及中孔为主。... 为研究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三类岩心在不同开发方式下的采收率及最小孔隙动用半径,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岩心渗吸及CO_(2)吞吐实验,分析了自发渗吸后岩心含水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孔隙以小于50 nm的微孔及中孔为主。渗吸最小孔隙动用半径10~28 nm,CO_(2)吞吐最小孔隙动用半径7~20 nm。大孔及微裂缝能够增加渗吸液与岩心接触面积,提高中孔洗油效率;同时也能够增强CO_(2)在微孔中的波及面积,提高微孔采收率。渗吸后岩心中渗吸液的存在可以降低CO_(2)最小孔隙动用半径,促进CO_(2)在微孔中的波及,提高岩心采收率,但岩心中渗吸液的过量存在会对CO_(2)吞吐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在页岩油储层生产过程中,提高人工裂缝的密度,选择合适时机进行CO_(2)转注能够极大增加各类孔隙中原油的采出程度,从而提高页岩油储层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 CO_(2)吞吐 孔隙动用半径 孔喉结构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不同CO2注入方式微观驱油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钱坤 杨胜来 +1 位作者 窦洪恩 张吉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动用更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后CO2的注入弥补了水驱难以动用微、小孔隙(孔径小于0.5μm)中原油的缺点,水气交替驱在中孔隙(0.5~5.0μm)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对于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小孔隙比例越高,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孔隙动用下限也越高。综合来看,水气交替驱能够在长庆油田黄3区块长8油藏取得较好的微观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油田 黄3区块 延长组 特低渗油藏 CO2 注入方式 微观驱油特征 孔隙动用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