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同成因类型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及孔隙演化史——以孤东油田、胜坨油田、东辛油田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朴 魏广振 +2 位作者 谢忠怀 郝运轻 刘宝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9-11,共3页
主要利用薄片、物性等资料,以孤东、胜坨、东辛油田诸砂岩体为例,分析了不同时代、埋深和成岩阶段的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由于成因和成岩史的差异,时代新、埋藏浅、成岩弱的河流相砂岩体为原生孔隙储油;时代、埋深和成岩居中的三角洲砂... 主要利用薄片、物性等资料,以孤东、胜坨、东辛油田诸砂岩体为例,分析了不同时代、埋深和成岩阶段的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由于成因和成岩史的差异,时代新、埋藏浅、成岩弱的河流相砂岩体为原生孔隙储油;时代、埋深和成岩居中的三角洲砂岩体储集层多为原生孔隙储油,也有次生孔隙储油者;时代老、埋藏深和成岩强的浊流砂岩体储层以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储油为主,砂体不同微相的孔隙分布也有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以深层浊积砂岩为例建立了随埋深(或地温)的增大,其孔隙类型按原生孔隙→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微孔隙→残余孔隙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第三系 砂岩体 孔隙分布特征 孔隙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对土体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闫小庆 房营光 张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2-1307,共6页
土体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其渗透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膨润土具有很强的防渗性能,在土中加入膨润土可改变其孔隙尺度分布和结构特征而降低土的渗透性。采用压汞仪法(MIP)试验研究了掺加不同比例的膨润土的细颗粒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试... 土体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其渗透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膨润土具有很强的防渗性能,在土中加入膨润土可改变其孔隙尺度分布和结构特征而降低土的渗透性。采用压汞仪法(MIP)试验研究了掺加不同比例的膨润土的细颗粒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加入少量的膨润土便可使土体的大孔隙的数量急剧减少;随着膨润土的含量的增多,孔隙尺度分布逐渐发生变化,中孔隙的数量逐渐减少,小孔隙、微孔隙和超微孔隙的数量逐渐增多,孔隙分布密度函数由三峰态转变为双峰态,峰值所对应的孔隙直径减小。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同一孔隙比的土样的孔隙特征的多样性,因此工程中采用的表达土的孔隙含量的宏观参数孔隙比并不能完整描述土体的孔隙特征,需要引入其他微观参数对土的孔隙特征进行描述。文中的研究对防渗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微细观孔隙 孔隙尺度 孔隙分布特征 压汞仪法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马铨峥 杨胜来 +2 位作者 杨龙 邹成 王君如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0,共8页
为了认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以及微—纳米CT扫描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以及孔隙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认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以及微—纳米CT扫描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以及孔隙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分为晶间孔、溶孔、微裂缝3类;岩石颗粒直径主要为0.01~0.06 mm,粒度分布均匀、分选性好;储层孔隙度为5.45%,渗透率为0.064×10-3μm2;微米孔隙连通性好,主要孔隙半径为10~70μm,纳米孔隙连通性较差,主要孔隙半径为0.1~0.3μm;大孔隙占总孔隙数量的4%,但对总孔隙体积贡献率却高达69.5%。该研究成果可为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合理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微—纳米CT 孔隙分布特征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康矿区气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翠霞 刘伟 刘纪坤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2-96,共5页
为了研究阜康矿区瓦斯的储存情况与抽采可行性,采用压汞法和低温液氮吸附法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煤的孔隙结构参数及其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煤样中大孔和微孔占比较大,孔径较大的孔隙由两端开口的圆筒形孔及四边开放的平行板孔组成,开... 为了研究阜康矿区瓦斯的储存情况与抽采可行性,采用压汞法和低温液氮吸附法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煤的孔隙结构参数及其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煤样中大孔和微孔占比较大,孔径较大的孔隙由两端开口的圆筒形孔及四边开放的平行板孔组成,开放性好,有利于瓦斯抽采利用;气煤煤样总孔容大于高变质程度煤样,孔隙结构有利于瓦斯赋存和放散;气煤孔隙的比表面积虽然小于高变质程度煤样,但其孔隙结构中小孔的比表面积占比较大,小孔为瓦斯吸附提供了较大空间,所以阜康矿区气煤也具有一定的瓦斯吸附能力,煤层瓦斯可以抽采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气煤孔隙结构 压汞法 低温液氮吸附法 孔隙分布特征 孔容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饱和软土固结过程微孔隙变化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周晖 房营光 曾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38-144,共7页
软土的孔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软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有重大的影响,软土孔隙特征随荷载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为揭示软土排水固结过程与变形规律,建立基于孔隙压缩规律和渗流机制的排水固结模型提供有力依据。利用美国全自动压汞仪,对不同... 软土的孔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软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有重大的影响,软土孔隙特征随荷载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为揭示软土排水固结过程与变形规律,建立基于孔隙压缩规律和渗流机制的排水固结模型提供有力依据。利用美国全自动压汞仪,对不同压力下固结的广州番禺淤泥土样的孔隙及其尺度分布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土样孔隙尺度分布特征及其随固结压力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淤泥土中介于0.4~2.5μm范围的颗粒间及团粒内的小孔隙所占比例最大,而大于10μm的大孔隙和小于30nm的超微孔隙所占比例均很小;较大的孔隙更易于被压缩而湮灭或被分裂成微小孔隙;固结压力将显著改变淤泥土的孔隙尺度及其分布特征,以致改变土体的压缩性和渗透性。在固结前期(p<200kPa)孔隙尺度较大,压缩系数和渗透系数较大并随固结压力增加而快速减小;在固结后期(p>200kPa)孔隙尺度小,压缩系数和渗透系数小,且随固结压力增加的变化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软土 微细观孔隙 孔隙尺度 孔隙分布特征 压缩性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砂软土固结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特征
6
作者 李勇 《矿产勘查》 2012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尾砂软土的孔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其压缩性和渗透性有重大的影响,尾砂软土孔隙特征随荷载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为揭示尾砂软土排水固结过程与变形规律,建立基于孔隙压缩规律和渗流机制的排水固结模型提供有力依据。文章利用美国全自动... 尾砂软土的孔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其压缩性和渗透性有重大的影响,尾砂软土孔隙特征随荷载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为揭示尾砂软土排水固结过程与变形规律,建立基于孔隙压缩规律和渗流机制的排水固结模型提供有力依据。文章利用美国全自动压汞仪,对不同压力下固结的尾矿库淤泥土样的孔隙及其尺度分布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土样孔隙尺度分布特征及其随固结压力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淤泥土中介于0.4~2.5μm范围的颗粒间及团粒内的小孔隙所占比例最大,而大于10μm的大孔隙和小于30nm的超微孔隙所占比例均很小;较大的孔隙更易于被压缩而湮灭或被分裂成微小孔隙;固结压力将显著改变淤泥土的孔隙尺度及其分布特征,以致改变土体的压缩性和渗透性,在固结前期(p<200kPa)孔隙尺度较大,压缩系数和渗透系数较大并随固结压力增加而快速减小,在固结后期(p>200kPa)孔隙尺度小,压缩系数和渗透系数小,且随固结压力增加的变化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砂软土 微细观孔隙 孔隙尺度 孔隙分布特征 压缩性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煤中孔裂隙精细表征 被引量:31
7
作者 宋党育 何凯凯 +2 位作者 吉小峰 李云波 赵豪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9,共9页
为了深入探究煤层气赋存和运移的机理,需要对煤中孔裂隙进行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五阳矿3号煤层的原煤为研究对象,应用X射线对原煤煤心进行360°全角度步进式扫描,借助CT分析构建出其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在... 为了深入探究煤层气赋存和运移的机理,需要对煤中孔裂隙进行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五阳矿3号煤层的原煤为研究对象,应用X射线对原煤煤心进行360°全角度步进式扫描,借助CT分析构建出其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DTM灰度阈值分割法求出孔裂隙的灰度阈值分割点,识别煤中孔裂隙,并与扫描电镜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采用Avizo软件建立孔裂隙系统的球棒模型,实现了对孔裂隙的定量表征,并与压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DTM灰度阈值分割法可以准确识别煤中孔裂隙,并且与扫描电镜图像中同一裂隙的形态和发育尺度基本一致;(2)利用CT扫描可以准确识别直径19.20 mm、高度10.59 mm样品中孔径大于12.40μm的孔裂隙,展现孔裂隙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3)压汞实验结果与CT扫描结果仅在以非连通孔隙为主的20~40μm孔径段存在差异,而在40μm以上孔径段二者的孔裂隙体积变化趋势则一致,其中CT扫描的分析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裂隙 CT扫描 阈值分割 三维重构 孔隙 球棒模型 孔隙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