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注水开发不同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翔 张贵才 +2 位作者 蒋平 裴海华 冯可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2,共8页
体积波及系数是油田评价开发效果、制定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注水开发不同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变化规律,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角度出发,根据油水相对渗流理论与油藏工程原理,提出了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计算模型,建立... 体积波及系数是油田评价开发效果、制定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注水开发不同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变化规律,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角度出发,根据油水相对渗流理论与油藏工程原理,提出了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计算模型,建立了体积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并以胜利油田3个试验区为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之间满足指数方程,二者关系曲线呈上凸型;随着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大,驱油效率由最小驱油效率逐渐增大,并趋近于最大驱油效率;对驱油效率计算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90%;水驱开发过程中体积波及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关系曲线整体呈快升-缓升-近平台状演变趋势,计算结果能够指导开发调整措施的效果评价;3个试验区目前体积波及系数接近90%,波及区内存在大量剩余油,亟需开展波及区内主体剩余油的描述与启动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驱油效率 体积波及系数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酸蚀蚓孔扩展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姚奕明 李双明 +1 位作者 蔡鑫 杜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3-37,共5页
酸蚀蚓孔发育扩展规律除了与注入条件、酸液类型、温度和岩石类型有关外,还与孔隙度大小和孔隙空间分布规律有关。本文研究了普光气田岩心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采用CT扫描岩心得到孔隙度的三维分布,分析孔隙空间分布规律... 酸蚀蚓孔发育扩展规律除了与注入条件、酸液类型、温度和岩石类型有关外,还与孔隙度大小和孔隙空间分布规律有关。本文研究了普光气田岩心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采用CT扫描岩心得到孔隙度的三维分布,分析孔隙空间分布规律,然后进行岩心酸化流动实验,得到蚓孔突破岩心需要的酸液孔隙体积倍数,实验完毕后再用CT扫描蚓孔形状。通过对比实验前的孔隙度分布和酸化后的蚓孔形状、分析岩心孔隙度和蚓孔突破岩心需要的酸液孔隙体积倍数间的关系,得到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蚓孔发育扩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蚓孔趋于沿大孔道分布的地方扩展,蚓孔突破岩心需要的酸液孔隙体积倍数随孔隙度增加而降低,对于普光气田I和II类岩心,突破孔隙体积倍数高的约4,低的约0.4,大多在1左右,较致密的III类岩心在实验压差下没形成蚓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孔 非均质 孔隙空间分布 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阶段重新认识水驱油效率 被引量:89
3
作者 纪淑红 田昌炳 +3 位作者 石成方 叶继根 张祖波 傅秀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5,共8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及油水黏度比等。根据水驱油效率的定义、实验室测定及矿场应用情况,尝试分析水驱油效率变化的机理,提出了高含水阶段储集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变化将导致临界毛管数的降低,使残余油饱和度减小,进而提高水驱油效率。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应加强对水驱油效率的关注,从3个层次加深对水驱油效率的研究,首先是水驱油效率的实验取值,其次要研究不同储集层水驱油效率的经济界限,最后要从毛管数出发,着眼于经济有效地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效率 高含水阶段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临界毛管数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4
作者 宋考平 杨钊 +1 位作者 舒志华 方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7,共3页
对不同水淹程度的岩心进行了荧光分析 ,对比了不同水淹程度聚合物驱剩余油的形态特点 ,研究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驱的影响 .结果表明 :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 ,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 ;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 对不同水淹程度的岩心进行了荧光分析 ,对比了不同水淹程度聚合物驱剩余油的形态特点 ,研究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驱的影响 .结果表明 :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 ,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 ;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 ,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 ;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 ,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 ;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剩余油微观分布 水淹程度 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水驱开发注水量界限的实验 被引量:8
5
作者 徐亚萍 穆文志 +2 位作者 宋国光 闫文华 余兴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0,121-122,共7页
针对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且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均质、二类、三类和分流河道四种类型油层为对象,研究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均质油层,较小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当进入特高含... 针对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且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均质、二类、三类和分流河道四种类型油层为对象,研究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均质油层,较小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当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适当控制注水,如果注水强度过高,当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现无效循环;对非均质厚油层,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较低时层内则出现无效循环通道,二类油层、三类油层、分流河道在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分别为0.59,0.93,0.70时,应采取措施封堵层内无效循环通道,控制无效注水,增加中、低渗透层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通过封堵层内无效循环通道,增加中、低渗透部位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可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油田开发 喇嘛甸 采收率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水平井水驱油物理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华林 熊伟 +2 位作者 高树生 薛惠 胡志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用可视化的平板模型实验模拟了哑铃形、纺锤形、等长裂缝形3种模型五点井网压裂水平井水驱油过程,拍摄了水驱油波及规律图片,记录了产油量、产水量。3种模型的水驱油过程都可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波及区域,水驱油结束时形成2... 用可视化的平板模型实验模拟了哑铃形、纺锤形、等长裂缝形3种模型五点井网压裂水平井水驱油过程,拍摄了水驱油波及规律图片,记录了产油量、产水量。3种模型的水驱油过程都可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波及区域,水驱油结束时形成2个死油区;纺锤形模型的无水采出程度最大,哑铃形模型的最小;含水采油期,纺锤形模型的含水率最小、采油速度最大,而哑铃形模型正好相反;哑铃形模型与等长裂缝形模型的含水率、采油速度都有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而纺锤形模型没有;3种模型的采收率相差不大,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却相差较大,其中哑铃形模型的最大,纺锤形模型的最小。从3种模型的无水期采出程度、采油速度、含水期含水上升率及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比较来看,纺锤形模型的注水效果最好,哑铃形模型的注水效果最差,而等长裂缝形模型居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压裂 平板模型 五点井网 采收率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水相渗数据的驱油效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顺康 徐建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2,共3页
为了评价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根据Welge方程以及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测试数据,建立了快速绘制含水率、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关系曲线的方法。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为评价油藏开发潜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同时可有效弥补室内实验测试... 为了评价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根据Welge方程以及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测试数据,建立了快速绘制含水率、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关系曲线的方法。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为评价油藏开发潜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同时可有效弥补室内实验测试过程中带来的误差,对于油藏动态分析、产量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含水率 驱油效率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安伟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2,11-12,共7页
为解决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矛盾,分析多层油藏非均质性对采出程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产液量和含水率等指标的影响,建立多层油藏非活塞式驱油模型,计算水驱前缘两端的渗流阻力和各层产液量的动态变化;采用达西定律和等饱和度... 为解决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矛盾,分析多层油藏非均质性对采出程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产液量和含水率等指标的影响,建立多层油藏非活塞式驱油模型,计算水驱前缘两端的渗流阻力和各层产液量的动态变化;采用达西定律和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分时间段计算各层采出程度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结果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有显著影响.高渗透率层产液量高、采出程度高,突破以后采出程度增长减缓;低渗透率层受高渗透率层的影响,采出程度较低.层间非均质性及油水流度的差异是造成层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在油田开发初期,层间非均质性起主要作用;在油田开发后期,尤其是特高含水期,油水流度比的作用逐渐增大.该结论对油田高效经济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多层油藏 非均质 层间干扰 采出程度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液滤失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
9
作者 潘琼 段国彬 《钻采工艺》 CAS 2002年第5期74-76,共3页
评价液体在储层中的滤失特性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单一的滤失系数和初滤失量来表达 ,这对压裂液适用 ,但对于复杂的酸液滤失就太片面和不完善 ,为此 ,文中提出了酸蚀孔洞的突破时间、突破时注入的孔隙体积倍数及动态滤失系数的三项重要参... 评价液体在储层中的滤失特性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单一的滤失系数和初滤失量来表达 ,这对压裂液适用 ,但对于复杂的酸液滤失就太片面和不完善 ,为此 ,文中提出了酸蚀孔洞的突破时间、突破时注入的孔隙体积倍数及动态滤失系数的三项重要参数用来综合评价酸液滤失过程 ,使得酸液滤失实验方法更科学、更全面、更能代表酸液在储层中的滤失特征 ,更能综合评价降滤失剂及降滤失工艺 ,对现场工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液滤失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三次采油 酸化压裂 突破时间 孔隙体积倍数 动态滤失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