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才辉 周小松 +1 位作者 乔建伟 李鑫磊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为了给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处理Q_(2)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方案提供优化参数,以西安灞桥某地基处理项目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研究不同黄土地层参数、不同SDDC工法设计参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挤密效果的影响,并... 为了给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处理Q_(2)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方案提供优化参数,以西安灞桥某地基处理项目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研究不同黄土地层参数、不同SDDC工法设计参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挤密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最后基于试验段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表明,SDDC工法对细粒径、粒径比小和刚度低的地基挤密效果更显著,土体的初始孔隙率、剪切模量和泊松比变化对地基挤密效果的影响较小。适当增大夯击能和成孔直径,可有效提高地基挤密效果,橄榄型锤对地基的挤密宽度影响更显著,矩形锤对挤密影响深度更有优势。本场地建议SDDC工法的设计参数是:采取橄榄型锤施工,单次夯击能不宜低于800 kJ、成孔直径D=1.2~1.4 m;受施工扰动影响,地表以下及桩底以上2 m范围内挤密效果较差,建议采取其他辅助压实手段消除端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内深层强夯(sddc工法) 湿陷性黄土 加固效果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地基孔内深层超强夯技术的加固范围
2
作者 王正振 黄磊 +2 位作者 戴国亮 周勇 苏天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0-758,共9页
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求解圆柱形孔扩张的平面应变问题,推导孔内深层超强夯(SDDC)桩有效加固区半径和最终扩孔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桩周土体径向位移理论解的正确性,探讨初始孔径与成桩直径对挤土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求解圆柱形孔扩张的平面应变问题,推导孔内深层超强夯(SDDC)桩有效加固区半径和最终扩孔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桩周土体径向位移理论解的正确性,探讨初始孔径与成桩直径对挤土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中SDDC桩的有效加固区半径超过设计桩径的2倍;桩周土体的径向应力和位移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呈对数衰减,径向应力趋于土体的初始应力,径向位移趋于0;应力场和位移场的衰减幅度与初始孔径成反比,与成桩直径成正比.基于平面应变条件下圆柱形孔扩张理论得到的SDDC桩桩周土体水平位移与现场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可以利用该理论计算SDDC桩的有效加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孔内深层强夯(sddc) 圆孔扩张理论 加固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DC法结合强夯法处理回填砂岩碎屑及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研究
3
作者 张海峰 李振军 +3 位作者 滕光亮 白学伟 张进虎 宋振江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1,共10页
首次针对西北地区典型深厚回填砂岩碎屑及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孔内深层超强夯(SDDC)工法结合强夯法复合地基工后浸水试验。结果表明:(1)复合地基受水浸湿时,竖向渗透最大影响深度为8~10 m,径向最大影响宽度为2~4 m,建议在处理大厚度回... 首次针对西北地区典型深厚回填砂岩碎屑及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孔内深层超强夯(SDDC)工法结合强夯法复合地基工后浸水试验。结果表明:(1)复合地基受水浸湿时,竖向渗透最大影响深度为8~10 m,径向最大影响宽度为2~4 m,建议在处理大厚度回填砂岩碎屑时,基础外缘处理宽度2~4 m即可;(2)复合地基受水浸湿时地表及深部土体沉降较小,湿陷得到有效消除,在满足变形和承载力的要求下,建议处理深度达到10 m即可,可不考虑因地表浸水引起的地基土附加沉降变形;(3)长期监测深部土体,1年累计最大沉降量较小,满足规范对地基沉降变形要求,地基处理基本消除了回填土自重下的固结沉降;(4)复合地基受水浸湿后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原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dc工法 强夯 浸水试验 砂岩碎屑回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处理新技术——孔内深层强夯 被引量:4
4
作者 徐至钧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86-1786,共1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的主要内容编写而成。书中介绍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的概述、作用机理、散体桩的加固机理、散体桩复... 【内容简介】本书是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的主要内容编写而成。书中介绍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的概述、作用机理、散体桩的加固机理、散体桩复合地基及复合地基计算、工程设计、施工要点与质量检测、工程应用实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内深层强夯 地基处理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新技术 国家行业标准 加固机理 复合地基 专业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C法复合黄土地基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孔洋 阮怀宁 黄雪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32,共8页
针对黄土地区浸水载荷试验研究较少,在湿陷土层厚度为36.5m的兰州和平镇马兰黄土场地进行了持续时间为137d的DDC法复合地基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涵盖平整后场地的原位增湿、不同工况DDC桩处理地基及布设承台加荷浸水等阶段。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黄土地区浸水载荷试验研究较少,在湿陷土层厚度为36.5m的兰州和平镇马兰黄土场地进行了持续时间为137d的DDC法复合地基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涵盖平整后场地的原位增湿、不同工况DDC桩处理地基及布设承台加荷浸水等阶段。试验结果表明:(1)桩长恒定,三桩间平均挤密系数λac随桩间距L的变化曲线可由Holliday公式表示。(2)承台总沉降量时变曲线呈现明显的"台阶"状,其陡增状态与水分的向下入渗引起桩侧及底部土体发生多次湿陷有关。(3)承台总沉降量时变曲线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陡增阶段、平稳阶段、缓增阶段与趋于稳定阶段;各阶段的拐点,可作为水分竖向运移规律研究的特征点位;各阶段沉降量增长形式差异与剩余湿陷量的发生方式有关。(4)承台周围地表隆起现象显著于地表沉降,可由地表隆起量的突变点位置及时间研究水分的水平运移规律。(5)DDC工法桩的建议合理间距为1.1m,桩长为2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内深层强夯 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浸水载荷试验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