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持续背景输注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疤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探讨较适宜的合理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疤痕子宫指征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80例,年龄22~40岁,体重50~8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产妇随...目的评估持续背景输注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疤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探讨较适宜的合理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疤痕子宫指征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80例,年龄22~40岁,体重50~8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00μg/ml(A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20μg/ml(B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40μg/ml(C组),每组60例。PCIA参数设置:持续背景剂量2.5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20 min。记录术后4、8、12、24、48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产妇满意度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术后8、12、24 h C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 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组、C组(P<0.05)。B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C组(P<0.05)。三组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宫缩痛时,120μg/ml布托啡诺持续背景2.5 ml/h输注,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增加围产期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展开更多
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医源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69例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被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2...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医源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69例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被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2.0±3.9)岁,产次1~2次.潜伏期平均为(31.4±23.7)月,与患者年龄、产次等基本特征无明显相关性.80.5%的患者既往剖宫产为Pfannenstiel切口,19.5%的患者为正中纵形切口.统计学分析发现,Pfannenstiel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伏期显著低于正中纵形切口(24.0 vs 36.0,P=0.005),并且多发性子宫内膜腺瘤患者潜伏期显著低于单个腺瘤患者(12.0 vs 24.0,P=0.034).子宫内膜腺瘤在剖宫产疤痕的两端更常见,在Pfannenstiel切口,83.4%的腺瘤位于两端;在正中纵形切口,84.8%的腺瘤位于两端.本研究提示剖宫产Pfannenstiel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可能高于正中纵形切口,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验证.在剖宫产结束时彻底冲洗切口,尤其是脂肪层和筋膜层的两端对于预防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十分重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持续背景输注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疤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探讨较适宜的合理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疤痕子宫指征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80例,年龄22~40岁,体重50~8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00μg/ml(A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20μg/ml(B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40μg/ml(C组),每组60例。PCIA参数设置:持续背景剂量2.5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20 min。记录术后4、8、12、24、48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产妇满意度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术后8、12、24 h C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 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组、C组(P<0.05)。B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C组(P<0.05)。三组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宫缩痛时,120μg/ml布托啡诺持续背景2.5 ml/h输注,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增加围产期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文摘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医源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69例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被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2.0±3.9)岁,产次1~2次.潜伏期平均为(31.4±23.7)月,与患者年龄、产次等基本特征无明显相关性.80.5%的患者既往剖宫产为Pfannenstiel切口,19.5%的患者为正中纵形切口.统计学分析发现,Pfannenstiel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伏期显著低于正中纵形切口(24.0 vs 36.0,P=0.005),并且多发性子宫内膜腺瘤患者潜伏期显著低于单个腺瘤患者(12.0 vs 24.0,P=0.034).子宫内膜腺瘤在剖宫产疤痕的两端更常见,在Pfannenstiel切口,83.4%的腺瘤位于两端;在正中纵形切口,84.8%的腺瘤位于两端.本研究提示剖宫产Pfannenstiel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可能高于正中纵形切口,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验证.在剖宫产结束时彻底冲洗切口,尤其是脂肪层和筋膜层的两端对于预防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