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飞 陈晓端 赵承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 :探讨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 (EG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6例子宫颈点活检的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并对 8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组织学共同特点表现为 :子宫颈腺体增生活跃 ,腺结构密集 ,新... 目的 :探讨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 (EG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6例子宫颈点活检的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并对 8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组织学共同特点表现为 :子宫颈腺体增生活跃 ,腺结构密集 ,新生小腺体增多 ,腺上皮呈乳头状或丛状突入腺腔 ,呈单层或假复层结构 ,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子宫颈细胞学涂片 4例考虑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 ,12例为良性变异。随访 8例 ,5例高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 4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 ,3例低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 1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病理 细胞学技术 子宫异型增生 EG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和体外培养技术 被引量:16
2
作者 唐雪莲 谢梅青 张凤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方法】选择正常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每例均用Ryan方法(对照组)及改良的新方法(...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方法】选择正常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每例均用Ryan方法(对照组)及改良的新方法(改良组)分离、纯化及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并进行传代。【结果】18例标本获得成功,对照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为(84.22±5.17)%,腺上皮细胞纯度为(62.11±6.23)%;改良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达(97.89±0.96)%,腺上皮细胞纯度(95.12±2.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方法简便,可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在体外建立高纯度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更利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干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上皮 问质细胞 外培养技术 子宫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7和CA_(125)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8
3
作者 薛晴 周应芳 +1 位作者 刘运明 郭燕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0-292,共3页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子宫肌瘤 (简称 :肌瘤 ) 3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12 5、ki6 7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 5水平。结果 :两组在位内膜腺体ki6 7表达强度增生期较分泌期显著增强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ki6 7表达无周期性变化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ki6 7的表达在分泌期强于其自身在位内膜 ,P <0 .0 5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与肌瘤组子宫内膜ki6 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腺肌病组血清CA12 5水平显著高于肌瘤组 ,P <0 .0 0 1,两组血清CA12 5水平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均无显著性。腺肌病组与肌瘤组内膜间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腺上皮间CA12 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并且均无周期性变化。结论 :①腺肌病异位内膜ki6 7表达增多 ,增生能力较在位内膜增强 ,说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 ,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②血清CA12 5水平腺肌病组明显高于肌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 KI67 CA125 子宫肌病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特征在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超逸 谭爱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89,共5页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AM)与合并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在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最终经病理检查确定为AM合并EC或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以及同期有异常子宫出血(AUB)的AM患者共142例,根据是否合并EC或EAH分为AM合并EC或EA...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AM)与合并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在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最终经病理检查确定为AM合并EC或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以及同期有异常子宫出血(AUB)的AM患者共142例,根据是否合并EC或EAH分为AM合并EC或EAH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M合并E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的制定。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M合并EC或EAH组患者的年龄、CA125及CA125升高的比例、子宫体积、合并高血压、超声存在内膜异常声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痛经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的内膜增厚、内膜回声不均、内膜增厚合并回声不均是AM合并EC或EA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对超声具有内膜增厚或回声不均声像的AM患者先行宫腔镜诊刮取得病理结果后再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以达到早期诊治EC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病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异常子宫出血 危险因素 术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胃型腺性病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戈文舜 鲁波 +1 位作者 耿文 李美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胃型腺性病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非HPV依赖性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G-EAC)和2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 目的探讨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胃型腺性病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非HPV依赖性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G-EAC)和2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LEGH)合并HPV相关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和(或)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3~51岁,平均39.7岁。高危型HPV检测均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提示子宫颈多发囊肿,其中G-EAC的MRI呈“microcystic”成像模式。免疫表型:p16[AIS/HSIL弥漫强阳性(3/3)、LEGH/G-EAC阴性/斑片状阳性(3/3)],Ki67热点区(AIS/HSIL为80%、LEGH/G-EAC为5%),MUC6[AIS/HSIL阴性(3/3)、LEGH弥漫强阳性(2/2)、G-EAC斑片状阳性(1/1)],PAX2[AIS/HSIL阴性(3/3),LEGH弥漫阳性(1/2)、斑片状阳性(1/2),G-EAC阴性(1/1)],p53(野生型3/3),CEA(阴性3/3),特殊染色AB-PAS[LEGH/G-EAC玫红色(3/3),正常颈管腺体紫色/蓝色(3/3)]。患者随访12~3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非HPV依赖性G-EAC或前驱病变可合并HPV相关性HSIL和(或)AIS。阴道镜活检或子宫颈锥切发现胃型分化腺体时,提示可能处于病变进展期或伴有G-EAC,建议结合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并积极治疗,以减少漏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胃型 小叶状子宫增生 非HPV依赖 HPV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增生与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葡萄糖转运蛋白1型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爱军 侯宁 陈乐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8-400,共3页
目的 葡萄糖转运蛋白1型(GLUT1)在子宫内膜增生及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60例刮宫标本,包括诊断明确的各种类型内膜增生和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采用单克隆抗体GLUT1的免疫组化SP方法进行染色。结... 目的 葡萄糖转运蛋白1型(GLUT1)在子宫内膜增生及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60例刮宫标本,包括诊断明确的各种类型内膜增生和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采用单克隆抗体GLUT1的免疫组化SP方法进行染色。结果 不伴有非典型性的单纯性增生(12例)和复杂性增生(7例)的内膜组织分别只有2例和1例局灶化生细胞表达GLUT1;13例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全部呈不同程度的GLUT1阳性表达;28例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中,26 例GLUT1异常表达。结论 GLUT1异常表达是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宫内膜样腺癌的特征性生化改变,免疫组化检测GLUT1表达有助于鉴别宫内膜增生与非典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转运蛋白1型 子宫内膜增生 内膜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为子宫内膜内不明确意义的“拥挤腺体”灶的临床随访研究
7
作者 孙琦 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6-486,共1页
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即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可灶性出现在宫内膜活检中,其诊断标准有:(1)腺体密集,其所占比例超过间质(腺体/间质〉1);(2)结构异常腺体的腺上皮细胞核和(或)细胞... 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即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可灶性出现在宫内膜活检中,其诊断标准有:(1)腺体密集,其所占比例超过间质(腺体/间质〉1);(2)结构异常腺体的腺上皮细胞核和(或)细胞质的细胞学改变有别于正常背景腺体的上皮细胞;(3)病变区域最大线性长度〉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诊断标准 随访研究 上皮细胞核 临床 癌前病变 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孔雅晴 曲倩倩 +2 位作者 明蕾 王哲 邓凯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6-52,共7页
目的 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 APT)成像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成像在评估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EA)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39名病理证实EA的患者接受... 目的 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 APT)成像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成像在评估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EA)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39名病理证实EA的患者接受了盆腔磁共振检查(其中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9例),扫描序列包括APT、IVIM。测量并比较各级别之间APT值和IVIM各衍生参数值(f,D,D*)的差异,然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DeLong检验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的鉴别效能。最后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APT值、IVIM各衍生参数值和组织学分级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Ⅱ级和Ⅲ级EA的APT值(3.17%±0.43%、3.45%±0.42%)显著高于Ⅰ级EA的APT值(2.66%±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1),Ⅱ级和Ⅲ级EA的f值(0.170%±0.049%、0.150%±0.011%)显著低于Ⅰ级EA的f值(0.220%±0.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10)。APT值、f值以及二者联合诊断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E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8、0.70、0.83;0.86、0.81、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T值与EA组织学分级相关系数rs=0.578(95%CI:0.27,0.79;P<0.001),f值与EA组织学分级相关系数rs=-0.416(95%CI:-0.66,-0.11;P=0.008)。结论 APT值和f值与EA组织学分级相关,APT值和f值对EA病理级别的鉴别效能无显著差异,APT成像和IVIM成像有助于术前预测EA组织学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素内不相干运动 子宫内膜 病理分级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茶花芽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异型增生、腺体萎缩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蒙仕祥 陈卜伟 冯永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香茶花芽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异型增生、腺体萎缩的改善研究。方法选取医院于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香茶花芽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异型增生、腺体萎缩的改善研究。方法选取医院于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香茶花芽汤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病理组织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形体消瘦、大便稀溏、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浆胃动素(motilin,MOT)、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内皮素(endothelin,ET)、T淋巴细胞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17、MOT、CD^(+)_(4)、CD^(+)_(4)/CD^(+)_(8)水平高于对照组,sIL-2R、ET、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茶花芽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茶花芽汤 脾胃虚弱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 异型增生 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为子宫内膜内不明确意义的“拥挤腺体”灶的临床随访研究
10
作者 Huang E C Mutter G L +2 位作者 Crum C P 孙琦 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12,共1页
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即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可灶性出现在宫内膜活检中,其诊断标准有:(1)腺体密集,其所占比例超过间质(腺体/间质〉1);(2)结构异常腺体的腺上皮细胞核和/或细胞质... 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即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可灶性出现在宫内膜活检中,其诊断标准有:(1)腺体密集,其所占比例超过间质(腺体/间质〉1);(2)结构异常腺体的腺上皮细胞核和/或细胞质的细胞学改变有别于正常背景腺体的上皮细胞;(3)病变区域最大线性长度超过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诊断标准 随访研究 上皮细胞核 临床 癌前病变 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三级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世宣 崔鹏飞 张金金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7%~23%,患病率可高达70%^([2])。子宫腺肌病可导致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及不孕^([3]),...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7%~23%,患病率可高达70%^([2])。子宫腺肌病可导致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及不孕^([3]),危害女性身心健康,降低家庭幸福指数,增加公共卫生负担^([4]),甚至危及国家人口安全。子宫腺肌病具有慢性疾病特征^([5]),多因素和多环节参与其发生和发展,从出现症状到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病 子宫内膜 育龄期女性 子宫肌层 公共卫生 三级管理 专家共识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基底膜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电镜研究
12
作者 赵涌 彭真年 李圆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2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32例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进行了Ⅳ型胶原、CEA及乳铁蛋白对比检测。结果显示:非典型增生基底膜Ⅳ型胶原阳性表达为25/29.阳性物呈连续线状包绕腺体;高分化腺癌阳性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2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32例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进行了Ⅳ型胶原、CEA及乳铁蛋白对比检测。结果显示:非典型增生基底膜Ⅳ型胶原阳性表达为25/29.阳性物呈连续线状包绕腺体;高分化腺癌阳性表达为8/32,阳性物为间断不连续的片段。作者对Ⅳ型胶原、CEA及乳铁蛋白这三种免疫标记物在鉴别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中的意义作了分析。并对这两类病变各自的主要超微结构特点作了观察及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增生 非典型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TOR和eIF4E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康丽菲 李月红 +3 位作者 张祥宏 吴文新 马毓梅 张杰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4,78,共5页
目的探讨mTOR和eIF4E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分别检测17例增殖期宫内膜、64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4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TOR和eIF4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OR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和... 目的探讨mTOR和eIF4E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分别检测17例增殖期宫内膜、64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4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TOR和eIF4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OR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宫内膜中均无强阳性表达,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TOR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40%和52.27%,明显高于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TOR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和复杂性非典型增生中的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TOR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Ⅱ、Ⅲ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级(72.41%vs13.33%,P<0.05)。而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eIF4E蛋白在增殖期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94%,73.68%,85.11%和90.91%。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eIF4E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eIF4E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mTOR、eIF4E蛋白在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两者可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MTOR EIF4E 非典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倍体分析在胃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与异型增生鉴别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智丹 齐琼 +2 位作者 王劲松 林庆秀 赵有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图像细胞测量术(image cytometry,ICM)在鉴别胃黏膜腺体上皮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GED)和胃黏膜腺体反应性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reactive hyperplasia,GERH)中的价值。方法 GED和GERH蜡块各50例,应用ICM... 目的探讨图像细胞测量术(image cytometry,ICM)在鉴别胃黏膜腺体上皮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GED)和胃黏膜腺体反应性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reactive hyperplasia,GERH)中的价值。方法 GED和GERH蜡块各50例,应用ICM技术分别检测DNA指数。结果 GED的DNA指数、超二倍体率均明显高于GERH。结论 ICM有助于鉴别GED和GERH,达到胃癌早期诊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 胃黏膜反应性增生 图像细胞测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替代疗法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曹茵 马利亚 王永霞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323-1324,共2页
目的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观察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为合理规范用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将身体健康,子宫内膜小于5 mm,无乳腺增生的绝经妇女120例根据绝经年限分为2组,即A组(0~5年)、B组(6~10)年.每组随机抽取30... 目的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观察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为合理规范用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将身体健康,子宫内膜小于5 mm,无乳腺增生的绝经妇女120例根据绝经年限分为2组,即A组(0~5年)、B组(6~10)年.每组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C、D;A、B两组服用激素,C、D两组服用维生素C,服用前后通过阴道B超,高频B超和钼靶监测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结果A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有些病例有出血现象;乳腺增生明显;B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有增厚,乳腺腺体回声变化不明显.C组用药后子宫内膜变薄,乳腺腺体萎缩.D组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及乳腺腺体变化不明显.无一例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发生.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使绝经年限短的妇女子宫内膜增厚、乳腺增生,对绝经时间较长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替代疗法 子宫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孟香 高英敏 +2 位作者 王秀华 刘玉琴 陈高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KAI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4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 目的探讨KAI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4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1)和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KAI1蛋白的表达随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程度(P<0.01),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手术-病理分期(P<0.05)的增高而降低,并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KAI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组织(P<0.01)。KAI1阴性的患者总的生存率低于阳性者(P<0.01,<0.01)。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表达下调,有望成为内膜癌恶性程度评估,转移预测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基因KAI1 转移抑制 KAI1蛋白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免疫组化S-P法 不典型增生组织 子宫内膜组织 肌层浸润深度 恶性程度 组织学类型 淋巴结转移 蛋白表达 方法应用 表达情况 癌组织 病理分期 表达下调 恶性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庆侠 董海龙 芮亚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085-11087,11110,共4页
[目的]建立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分离、纯化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结果]组织块培养约8 d细胞可汇合成片,经胰蛋白酶分次消化,可得到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使用2 g/L... [目的]建立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分离、纯化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结果]组织块培养约8 d细胞可汇合成片,经胰蛋白酶分次消化,可得到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使用2 g/L的胶原酶Ⅱ消化2.5 h,更换新鲜消化液继续消化2.5 h,消化悬液经74μm滤网过滤,400 r/min离心5 min,收集沉淀,重悬后自然沉降,可得到纯净的腺细胞团。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所得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阳性率达到95%以上。[结论]2种方法均可得到纯净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子宫内膜 上皮细胞 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命名、分类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维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48-650,共3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增生 分类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 前期病变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检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隐匿癌特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43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活检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隐匿癌发生率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切除前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隐匿癌发生率是25%,绝经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活检隐匿癌发生率... 目的:探讨活检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隐匿癌发生率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切除前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隐匿癌发生率是25%,绝经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活检隐匿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2例隐匿癌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随访无复发。术中冷冻切片检查隐匿癌漏诊率是13.33%。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存在隐匿癌的危险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术中冷冻切片对于提高隐匿癌检出率作用有限。隐匿癌多数是Ⅰ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罕见淋巴结转移,子宫切除后无复发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子宫切除 冷冻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乳素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扬 刘贵朋 杨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46-650,共5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催乳素(PRL)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38例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42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PRL水平。收集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20例...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催乳素(PRL)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38例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42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PRL水平。收集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2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RL的表达,分析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PRL表达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PR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RL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 <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RL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P <0.05)。晚期子宫内膜腺癌中PRL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P <0.05)。组织学分级G1、G2和G3中PRL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 <0.05),G3中PRL高表达率明显高于G1和G2;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中PRL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P <0.05)。PRL的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 0.05)。结论 PRL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催乳素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