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靳涛 颜望碧 殷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子宫介入手术。Model组和eMSCs组建立子宫内粘连大鼠模型。eMSCs组在模型损伤后立即移植eMSCs细胞悬液进行治疗,总量为每子宫0.05 ml(2×107细胞/ml)。3周后收集单侧损伤子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子宫内膜纤维化、EMT、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宫腔结构破坏,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并积聚大量蓝色胶原纤维,但在eMSCs治疗后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且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中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在eMSCs组中均显著减少(P<0.05)。在Model组中,N-cadherin、Vimentin和ZEB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E-cadherin的表达减少。然而,在eMSCs组中,上述分子蛋白质的变化完全相反。与Sham组相比,Model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eMSCs组中周期蛋白E(CyclinE)、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结论eMSCs可以通过抑制EMT和子宫内膜纤维化来促进子宫内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质上皮转化 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纤维化 大鼠 子宫内粘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146a-IRAK轴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瘘管型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作用
2
作者 倪健 朱晓文 于海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A表达。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分析miR-146a和IRAK的关系。将成功制备的CD瘘管病变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Con)、ADSC干预组(ADSC)、ADSC+miR-146a-antagomir干预组(ADSC+antagomir)、ADSC+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干预组(ADSC+antagomir+si),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1 h,ADSC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ADSC+antagomir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ADSC+antagomir+si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Con组大鼠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每组每日定时处理2次,连续处理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的血管新生;Western blot检测瘘管创面组织中IRAK、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miR-146a表达在CD瘘管病变患者术后的血清中明显降低,IRAK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miR-146a能靶向调控IRAK表达;与Con组相比,ADSC组、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的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与ADSC组相比,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升高,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与ADSC+antagomir组相比,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SC促进CD模型大鼠瘘管病变术后的瘘管愈合,这可能与调控miR-146a/IRAK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克罗恩病 瘘管病变 创面愈合 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ROS/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3
作者 孙烈乾 顾梦宇 +8 位作者 杨杰 王凯漪 郭高帅 张宏博 张思怡 王堂龙 杨志伟 贺延妮 杨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L385 (Nrf2抑制剂)组(联合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尼氏体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超微结构,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 (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Parkin)、苄氯素1 (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 (P62)蛋白表达水平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 (LC3-Ⅱ/LC3-Ⅰ)比值。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E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和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结构清晰,未见明显病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组织稀疏,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且形态不一,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可见部分坏死的神经元;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减少和染色不均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减轻,形态恢复正常,排列较为整齐,神经元丢失情况明显改善;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边界不清,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尼氏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完整,核仁明显,尼氏小体着色深且数量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呈空泡状,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尼氏小体数量相对增多;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固缩,形态完整性丧失,尼氏小体破碎且数量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呈椭圆形,双层膜结构清晰可见,内部嵴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形,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结构模糊,胞质中可见大量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线粒体损伤表现仍较明显,胞质中自噬小体数量较多,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膜和内部结构有明显改善,损伤程度减轻,胞质中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胞质中可见自噬小体。荧光探针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Western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 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BMSCs可以减轻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ROS/Nrf2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骨髓来源充质干细胞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活性氧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米非司酮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存活、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武梦雪 陈士玲 +4 位作者 刘艳 米旭光 林秀英 付建华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hUCMSCs-Sup)对米非司酮(Ms)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ndoSCs)增殖、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ndoSCs,分为对照组和40、60、80及100μmol·L-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hUCMSCs-Sup)对米非司酮(Ms)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ndoSCs)增殖、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ndoSCs,分为对照组和40、60、80及100μmol·L-1 Ms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hEndoSCs分为对照组、40μmol·L-1 Ms组和60μmol·L-1 Ms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 (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Bcl-2/Bax比值。hUCMSCs-Sup作用后,hEndoSCs分为对照组、Ms组、Ms+hUCMSCs-Sup组和Ms+hUCMSCs-Sup+3-甲基腺嘌呤(3-MA)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LC3B-Ⅱ)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Ⅰ(LC3B-Ⅰ)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LC3B-Ⅱ/LC3B-Ⅰ比值,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分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60、80和100μmol·L-1 Ms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40和60μmol·L-1 M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hUCMSCs-Sup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Ms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同源框基因A10 (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整合素亚基β3 (ITGB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s组比较,Ms+hUCMSCs-Sup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HOXA10、LIF和ITGb3 mRNA表达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s+hUCMSCs-Sup组比较,Ms+hUCMSCs-Sup+3-MA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hUCMSCs-Sup可提高Ms处理后hEndoSCs的存活率,降低其凋亡率,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制可能与hUCMSCs-Sup激活hEndoSCs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子宫内膜容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干性的影响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
5
作者 王爱乔 米旭光 +7 位作者 林秀英 付建华 刘磊 王琳 张文琦 邓玲 陈士玲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7-1564,共8页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eMSCs)增殖活性和干性特征的影响,阐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hUCMSC-Sup)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MSCs,以0、200、250、300、350、400μmol·L^(-1)BPA处理。将...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eMSCs)增殖活性和干性特征的影响,阐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hUCMSC-Sup)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MSCs,以0、200、250、300、350、400μmol·L^(-1)BPA处理。将eMSCs分为对照组(仅培养液培养)、BPA组(含200μmol·L^(-1)BPA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BPA+hUCMSC-Sup组(含200μmol·L^(-1)BPA及50%体积比hUCMSC-Sup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和BPA+CHIR-99021组(含200μmol·L^(-1)BPA及10μmol·L^(-1)CHIR-99021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使用干细胞成球培养液培养eMSCs干细胞球,其余细胞均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eMSCs存活率,球体形成实验检测各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CCK-8法检测各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eMSCs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eMSCs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法检测,BPA作用24和48 h,与0μmol·L^(-1)BPA组比较,200、250、300、350和400μmol·L^(-1)BPA组eMSCs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1)。药物作用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药物作用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球体形成实验检测,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4和5 d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培养48 h时BPA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CCK-8法检测,处理24和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Sox2、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和BPA+CHIR-99021组eMSCs中Sox2、Oct4及Nanog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和BPA+CHIR-99021组eM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BPA能够抑制eMSCs的干性特征,损伤子宫内膜的自我更新及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有关。hUCMSC-Sup可以促进受损eMSCs的增殖,并对BPA诱导的eMSCs干性损伤起到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子宫内膜充质干/基质细胞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苷纳米粒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给药修复子宫内膜损伤
6
作者 韩瑞芳 周海忆 +3 位作者 梁杏珊 何斯怡 关永格 宋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2-1311,共10页
目的体外细胞实验评价金丝桃苷壳聚糖纳米粒(hyperoside/chitosan-nanoparticles,Hyp/CS-NPs,Hyp-NP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体内动物实验探讨Hyp-NPs与BMSCs协同修复大鼠子... 目的体外细胞实验评价金丝桃苷壳聚糖纳米粒(hyperoside/chitosan-nanoparticles,Hyp/CS-NPs,Hyp-NP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体内动物实验探讨Hyp-NPs与BMSCs协同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流式实验鉴定BMSCs;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Hyp-NPs,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进行表征评价;采用划痕实验检测Hyp-NPs对BMSCs的迁移作用;以及构建NRF2慢病毒载体,检测Hyp-NPs对BMSCs的氧化损伤模型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将Hyp-NPs与BMSCs协同移植入子宫内膜损伤大鼠模型宫腔中,利用HE、Masson、IHC、TUNEL及ELISA实验从子宫内膜的一般病理、纤维化、干细胞募集及炎症情况,评价其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妊娠功能。结果成功分离培养BMSCs;成功制备Hyp-NPs;划痕实验表明Hyp-NPs可促进BMSCs迁移;通过成功构建BMSCs的慢病毒NRF2载体以及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表明Hyp-NPs可通过激活NRF2调控BMSCs生物轴;动物实验表明Hyp-NPs与BMSCs协同给药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数量,抗纤维化、抗凋亡及抗炎等促进干细胞归巢,恢复子宫内膜损伤大鼠的妊娠功能。结论Hyp-NPs与BMSCs协同给药可修复子宫内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苷 纳米粒 骨髓充质干细胞 新型给药系统 子宫内膜损伤 抗氧化应激因子NRF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红燕 颜贝 +2 位作者 裴承斌 徐焱焱 张欣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究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stem cells,MenSCs)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只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enSCs组和雌激素组。模型组、MenSC... 目的探究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stem cells,MenSCs)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只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enSCs组和雌激素组。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采用子宫注射无水乙醇的方法构建薄型子宫大鼠模型,MenSCs组大鼠尾静脉注射MenSCs,雌激素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雌激素。于3个动情周期后处死大鼠,取其子宫内膜标本制作切片,比较四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和角蛋白、波形蛋白、整合素β3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MenSCs表现出明显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和OCT-4、C-kit、波形蛋白,不表达HLA-DR。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均为阳性。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01),其中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最小,MenSCs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大于雌激素组(P=0.047)。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角蛋白、波形蛋白、整合素β3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MenSCs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雌激素组(均P<0.05)。结论MenSCs可改善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雌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血来源充质干细胞 薄型子宫内膜 移植 干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小鼠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特性与成骨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媛 钟海英 +7 位作者 董世访 黄璐 刘潇淇 廖雨滋 易勤 赵丽 杨珂 李娅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12-1522,共11页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龄,体质量约为10~15 g,n=4)和老年组(12月龄,体质量约为20 g~25 g,n=4),每组雌雄各半。分别从2组小鼠的整骨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2组BMSCs的表面标志物,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2组BMSCs的衰老程度,通过MTT和EdU掺入实验比较2组BMSCs的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2组BMSCs中周期蛋白CyclinD1、P21的表达情况。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评估2组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使用RNA-seq分析比较2组BMSCs经BMP2诱导后的差异基因表达,并用流式分析验证测序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判定标准。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显示,老年组BMSCs的衰老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而MTT和EdU掺入实验结果表明,老年组BMSCs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较低,而细胞周期阻抑因子P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检测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青年组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RNA-seq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整合素αV重组蛋白(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1,CD51)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的表达趋势相反。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BMSCs中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下降与CD51^(+)细胞对BMP2的成骨诱导响应性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分化 衰老 整合素αV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的外泌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侯户杨 石晓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4-917,共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子宫内膜中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是近年来在EMT中研究的热点,MSC以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的观点逐渐被接受。外泌体是细胞产生的囊泡,作为MSC旁分泌所产生的生物...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子宫内膜中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是近年来在EMT中研究的热点,MSC以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的观点逐渐被接受。外泌体是细胞产生的囊泡,作为MSC旁分泌所产生的生物因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交流间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发现在EMT中会发生MSC的募集现象,而MSC来源的外泌体(MSC-EXO)可发挥类似于MSC的功能,二者在EMT的雌孕激素失衡、调节EMT血管生成、免疫活动及异位细胞增殖和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应用于疾病诊断及靶向药物治疗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γ射线辐照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叶明侠 俞凌 +2 位作者 王淑芳 范文生 孟元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目的直接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疾病,有可能因为干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导致治疗的风险性升高,尤其是有致瘤的风险。本实验将γ射线辐照后的ADSCs 移植入小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以提高治疗安全性。方法 ADSCs取材于雌性SD大... 目的直接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疾病,有可能因为干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导致治疗的风险性升高,尤其是有致瘤的风险。本实验将γ射线辐照后的ADSCs 移植入小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以提高治疗安全性。方法 ADSCs取材于雌性SD大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鉴定后,分别以0、5 和10 Gy 的γ射线辐照ADSCs。24 只薄型子宫内膜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 组,在造模6-8 h 后子宫内移植未经辐照的ADSCs(组Ⅰ)、经5 Gy辐照的ADSCs(组Ⅱ)、经10 Gy辐照的ADSCs(组Ⅲ),或仅子宫内注射PBS(组Ⅳ)。测量各组大鼠细胞移植后子宫内膜的厚度变化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ADSCs经10 Gy的辐照后完全失去了增殖能力。组Ⅰ和组Ⅱ大鼠在细胞移植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比组Ⅳ有显著增加(P<0.01),但是组Ⅲ和组Ⅳ大鼠的子宫内膜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γ射线破坏了ADSCs的增殖能力,经10 Gy照射后,ADSCs完全失去了增殖能力并失去了治疗能力。经5 Gy照射后的ADSCs部分丧失了增殖能力,但仍有治疗效果,能够改善子宫内膜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膜 脂肪充质干细胞 Γ射线 不孕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艳 何援利 +1 位作者 刘芳 付霞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15-518,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否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方法:20只雌性大鼠在动情期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皮下移植法进行手术造模。取第2代雄性大鼠BMSCs行PKH26标记示踪。造模术后6小时,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只...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否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方法:20只雌性大鼠在动情期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皮下移植法进行手术造模。取第2代雄性大鼠BMSCs行PKH26标记示踪。造模术后6小时,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只雌性大鼠尾静脉注射1×107个PKH26标记的BMSCs(用DMEM-F12悬浮成单细胞悬液1 ml)。对照组10只雌性大鼠尾静脉注射DMEM-F12 1 ml。6周后取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分别进行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PCR(SRY-PCR)检测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标记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检测到SRY-PCR均阳性,均可见PKH26标记细胞散在分布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腺上皮中少量标记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SRY-PCR检测阴性,均未见标记细胞。结论:BMSCs可以迁移至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少量细胞可以向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分化,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异位症 移植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及奶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鲁文赓 司琳清 +5 位作者 田春雨 袁思琦 谢何昕 周继伟 金吉东 韩英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06-2514,共9页
【目的】探讨奶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ovine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D-MSCs)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0、5、25、50、100、200μmol/L H_(2)O_(2)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 【目的】探讨奶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ovine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D-MSCs)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0、5、25、50、100、200μmol/L H_(2)O_(2)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4、6、8、12 h后,通过MTT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来筛选H_(2)O_(2)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条件。在细胞划痕试验中设立对照组、H_(2)O_(2)组、bAD-MSCs共培养组(1∶0.5)、bAD-MSCs共培养组(1∶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共培养组(1∶0.5)和MACT共培养组(1∶1)共6组,分析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试验结果显示,4~12 h内50μmol/L H_(2)O_(2)组细胞存活率为50%~80%,适用于构建氧化应激模型。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用50μmol/L H_(2)O_(2)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 h时,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4、6、8、12 h组(P<0.05)。划痕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与H_(2)O_(2)组相比,bAD-MSCs共培养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MACT共培养组细胞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H_(2)O_(2)组相比,bAD-MSCs共培养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MACT共培养组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50μmol/L H_(2)O_(2)处理2 h可成功构建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bAD-MSCs可促进氧化应激条件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并参与调控Erk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脂肪充质干细胞 氧化应激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损伤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定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路平 赵潇丹 +2 位作者 郝玉娟 田捧 郭玉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子宫内膜损伤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定位,初步探讨MSCs移植用于小鼠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热损伤的方法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随机分为MSC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雄...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子宫内膜损伤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定位,初步探讨MSCs移植用于小鼠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热损伤的方法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随机分为MSC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雄性小鼠MSCs经尾静脉联合宫腔内局部注射植入MSCs组小鼠体内,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通过对移植后子宫内膜组织的SRY DNA原位杂交来定位源自雄性供体的细胞。结果:MSCs组小鼠损伤侧子宫内膜组织中有SRY阳性细胞的定植,对照组小鼠则未见SRY阳性细胞。结论:MSCs可定植于子宫内膜损伤小鼠的子宫内膜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 移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夏良君 胡玉姣 +4 位作者 姚兵 陈莉 程茜 程洁 夏有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目的子宫内膜过薄影响胚胎着床,目前临床治疗方案有限。文中旨在观察电针干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 目的子宫内膜过薄影响胚胎着床,目前临床治疗方案有限。文中旨在观察电针干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BMSCs组、电针组、联合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在动情期采用95%乙醇宫腔注射法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造模后注射PBS溶液,BMSCs组造模后注射干细胞悬液,电针组于造模次日起电针"关元"、"三阴交"、"子宫",联合组除注射干细胞悬液外,造模后每日同样行电针干预。3个动情周期后的动情期获取子宫标本,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变化,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管腺体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波形蛋白及角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观察LIF和HOXA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变薄[(408.49±62.10)μm vs(283.33±63.34)μm,P<0.01],而BMSCs组、电针组和联合组大鼠子宫内膜的厚度[(370.35±97.58)μm、(357.60±63.31)μm、(382.29±86.44)μm]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量明显减少[(4.10±1.59)个vs(1.75±1.07)个,P<0.01],BMSCs组、电针组和联合组[(3.65±0.84)个、(3.70±1.68)个、(3.85±1.67)个]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数量较正常组显著下降[(2.43±0.90)个vs(0.98±0.62)个,P<0.01],联合组大鼠内膜腺体数[(1.83±0.91)个]亦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角蛋白MOD值明显减少(P<0.01);而BMSCs组、电针组和联合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子宫内膜中波形蛋白MOD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而BMSCs组、电针组和联合组较模型组增大(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HOXA10、LIF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BMSCs组、电针组和联合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BMSCs移植和电针干预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并且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使修复作用呈现出更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干预 骨髓充质干细胞 薄型子宫内膜 内膜容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转运miR-21-5p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吕承晓 段华 +2 位作者 汪沙 甘露 徐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62-1268,共7页
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已被证实通过其外泌体发挥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中旨在探索UCMSC外泌体所携带的miR-21-5p对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取自2018年1月至6月... 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已被证实通过其外泌体发挥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中旨在探索UCMSC外泌体所携带的miR-21-5p对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取自2018年1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子宫肌瘤等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3例患者。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鉴定。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UCMSC外泌体并鉴定。荧光定量PCR检测UCMSC外泌体及其处理后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的miR-21-5p的表达水平后,并通过CCK8和EdU染色检测抑制组(转染miR-21-5p inhibitor)、对照组(转染miR inhibitor NC)、空白组(未转染)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活性。此外,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外泌体miR-21-5p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的潜在靶mRNA及其所参与的主要细胞生物学进程。结果 CCK8结果显示,24、48、72 h,抑制组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EdU染色结果显示,转染后48 h后,抑制组的外泌体增殖活性[(7.47±0.44)%]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13.47±0.47)%、(14.6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miR-21-5p的潜在靶基因参与2162种生物学进程(P<0.05)、300种分子生物学功能(P<0.05)和214种细胞学组分(P<0.05),并富集到3条细胞信号通路(P<0.05),推测miR-21-5p可能通过这些途径促进外泌体增殖和损伤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结论 UCMSC外泌体通过转运miR-21-5p能够参与调控多种与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从而有效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miR-21-5p 子宫内膜细胞 增殖 再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普兰尼克F127水凝胶复合物对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祖珍玉 罗敏 +5 位作者 申东翔 张科 李军鹏 陈洁 吴琳 申博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437-2441,共5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普兰尼克F127(Pluronic F-127,PF-127)水凝胶复合物对新西兰大白兔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子宫内膜的修复机制。方法将雌性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普兰尼克F127(Pluronic F-127,PF-127)水凝胶复合物对新西兰大白兔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子宫内膜的修复机制。方法将雌性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按照干预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UA模型组、PF-127水凝胶组、ADSCs组、ADSCs-PF-127水凝胶复合物组,在干预治疗14 d后收集兔双侧子宫组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子宫内膜的厚度、腺体数目、纤维化面积比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的免疫表达量变化,以评估子宫内膜增值和纤维化程度。结果ADSCs-PF-127水凝胶复合物组相比IUA模型组,其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目均明显增高,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和TGF-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而PF-127水凝胶组和ADSCs组与IUA模型组比较以上病理特征变化不明显。结论ADSCs-PF-127水凝胶复合物在抗黏附和促进子宫内膜再生的双重修复作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为未来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初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宫腔粘连 子宫内膜容受性 普兰尼克F1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贺桑 卢永娟 +4 位作者 黄向红 李辉莹 彭婀娜 刘双 谭小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9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移植能否修复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大鼠的子宫,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受损内膜的可能性。方法建立SD大鼠子宫内膜模型。将健康性成熟未交配雌性S...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移植能否修复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大鼠的子宫,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受损内膜的可能性。方法建立SD大鼠子宫内膜模型。将健康性成熟未交配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促排卵周期移植组、促排卵周期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非促排卵周期移植组、非促排卵周期PBS组,每组各4只,于3个动情周期后处死大鼠,取其子宫内膜标本,比较各组大鼠角蛋白、波形蛋白以及整合素β3的表达情况。结果 h UC-MSCs移植后12天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非促排卵周期PBS组(679.12±186.20)像素、非促排卵周期移植组(969.39±367.44)像素、促排卵周期PBS组(820.35±153.99)像素、促排卵周期移植组(841.58±242.32)像素,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h UC-MSCs移植后12天,促排卵周期移植组、非促排卵周期移植组、促排卵周期PBS组、非促排卵周期PBS组大鼠角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1551、0.00340、0.00229、0.00160,波形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2348、0.04758、0.02052、0.02552,整合素β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0283、0.00531、0.00966、0.00154,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h UC-MSCs可能通过诱导作用和免疫调节特性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两个移植时期对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膜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移植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早孕蜕膜组织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绿芬 高雪松 +5 位作者 麦浩山 张翼婷 施重任 宋泓 杨一 田雨可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早孕蜕膜组织分离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及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方法.方法:胶原酶Ⅰ法消化早孕人流子宫蜕膜组织,贴壁法分离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传代纯化至第2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目的:探讨早孕蜕膜组织分离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及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方法.方法:胶原酶Ⅰ法消化早孕人流子宫蜕膜组织,贴壁法分离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传代纯化至第2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的表达.取第2代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爬片.实验分两组:单纯培养基组,细胞因子组即分别加入质量浓度均为10 ng/mL TGF-β、EGF与PDGF-BB.培养至第6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上皮标记物CK18和间质标记物VIM的表达.结果:胶原酶Ⅰ酶消化后贴壁培养法能稳定从人早孕蜕膜组织中分离出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不表达CD34、CD45、CK,强表达CD73、CD90、HLA-I;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干细胞CK阴性,VIM阳性.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提示生长因子组CK阳性,VIM阳性,而对照组CK阴性,VIM阳性.结论:胶原酶法能有效从早孕蜕膜组织中分离出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且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能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子宫内膜干细胞 子宫内膜干细胞 子宫内膜 蜕膜组织 分离 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永朝 马海滨 +3 位作者 刘婷 王立斌 李玉奎 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胎儿侧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73、CD90、CD105、...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胎儿侧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和HLA-DR,并利用D2S1399、D10S2325、D18S535和GATA198B05四个STR基因座对细胞属性进行鉴定分析;10 ng/mL IFN-γ诱导处理后,利用定量PCR(q-PCR)和ELISA分别测定对照组hfPM-SCs和IFN-γ处理后hfPMSCs IL-6、IL-8、IL-10和HGF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所分离细胞表达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CD14、CD34、CD45和HLA-DR,并分别具有来自亲本双方上述四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IFN-γ处理后,hfPMSCs IL-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IL-10和HGF的表达水平被下调(P<0.05)。ELISA结果表明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8、IL-10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hfPMSCs,且IFN-γ对其免疫抑制功能具有负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胎儿来源充质干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HDM刺激的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及EMT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倩 李国荣 +2 位作者 侯晨辉 王建英 寇应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0-565,共6页
目的:探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对屋尘螨(HDM)刺激的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MSCs(hUCMSCs),经过分选和鉴定后分离提取MSC-EXO。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形态及标志蛋白C... 目的:探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对屋尘螨(HDM)刺激的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MSCs(hUCMSCs),经过分选和鉴定后分离提取MSC-EXO。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形态及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表达。将MSC-EXO与HDM刺激的16HBE细胞共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检测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6 mRNA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hUCMSC中CD73、CD90和CD105表达呈阳性,CD34、CD45和HLA-DR表达呈阴性;电子透射显微镜下MSC-EXO呈囊泡状,直径30~200 nm,表达CD63、CD81、TSG101。与对照组相比,HDM组16HBE细胞变长、变尖呈长梭形,细胞凋亡率、ROS、TNF-α和IL-6 mRNA水平、N-cadherin、VIM、α-SMA表达显著升高,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HDM组相比,50、100μg/ml EXO组细胞形态接近正常细胞,细胞凋亡率、ROS、TNF-α和IL-6 mRNA水平、N-cadherin、VIM、α-SMA表达明显降低,E-cadherin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MSC-EXO可减轻HDM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炎症,抑制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 气道上皮细胞 哮喘 气道炎症 上皮-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