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矿物学特征与成片套损因素新认识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合 卓胜广 +3 位作者 高合明 刘建东 吴恩成 金岩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2-538,i0005,共8页
大庆油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严重,从前一直认为泥岩吸水膨胀、蠕变是导致成片套损的主要因素。成片套损位置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实际集中于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内,而嫩江组二段底部... 大庆油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严重,从前一直认为泥岩吸水膨胀、蠕变是导致成片套损的主要因素。成片套损位置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实际集中于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内,而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矿物学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其不含遇水膨胀的蒙脱石,且粘土矿物含量也低于其上下相邻岩石,表明其遇水膨胀与蠕变较弱,岩石遇水膨胀与蠕变不会构成成片套损的主要原因。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岩心观察描述、镜下鉴定、矿物成分综合测试和岩石强度性质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泥岩为富含长英质的质地坚硬岩石,含粘土矿物较少,不含蒙脱石,岩石吸水能力差、膨胀与蠕变能力弱;标志层中存在多个化石富集带,化石沿岩石层理分布形成沿层理方向的区域性力学薄弱面;沿化石层层理的抗张强度与抗剪强度远低于其他层位和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强度性质。因此,一旦注入水进入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富含化石的岩石沿岩石层理优先发生破坏,并迅速扩展,形成成片套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片套损 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 岩石矿物学 力学薄弱面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嫩江组二段滑塌扇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顺 付秀丽 张晨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应用三维地震及测井地质剖面,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嫩江组二段发现3套滑塌扇体,北部LMD扇体由5个单体组成,垂向呈前积式交叉叠置,总体呈前缘外凸的铲状,近东西走向,最大面积约为95 km^2,最大厚度为62 m;南部Mx扇体由7个单体组成,垂向... 应用三维地震及测井地质剖面,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嫩江组二段发现3套滑塌扇体,北部LMD扇体由5个单体组成,垂向呈前积式交叉叠置,总体呈前缘外凸的铲状,近东西走向,最大面积约为95 km^2,最大厚度为62 m;南部Mx扇体由7个单体组成,垂向交叉叠置,平面镶嵌连片,总体走向北北东,总覆盖面积约为61.5 km2,最大厚度为55 m;中部的SET为独立扇体,呈半圆形,近东西走向,面积约为24 km2,最大厚度为92 m;3套扇体均具有根部厚、前端薄的发育特征,而且前端以发育泥岩为主,中部及根部发育2~4层粉砂岩,厚度为0.8~7.0 m;3套扇体及其单体表面均具有弧形地震反射波纹,波纹密度分布在4~10条/km;推测3套扇体最小古坡度为5‰~12‰,最小古水深为30~70 m,滑移距离为2~10km;这一发现为在大型陆相坳陷湖盆中研究滑塌浊积扇体的沉积学特征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同时南部Mx扇体已经发现工业油流,因此,这一发现也为在坳陷盆地湖相泥岩中寻找油藏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嫩江组二段 滑塌浊积扇 石油地质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垣南部—古龙地区嫩江组二、三段等时地层格架及其与砂岩展布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靳雪燕 梁江平 +2 位作者 黄清华 解彬 郭会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4,共5页
大庆长垣南部—古龙地区T06反射层(嫩三段底界)严重穿时,导致对该区沉积和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井震结合,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其对砂岩的控制作用.认为:该区嫩江组... 大庆长垣南部—古龙地区T06反射层(嫩三段底界)严重穿时,导致对该区沉积和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井震结合,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其对砂岩的控制作用.认为:该区嫩江组二、三段属于高位体系域,嫩江组二段底界为最大湖泛面,嫩江组三段顶底均为湖泛面;从嫩江组二段上部开始,向上到嫩江组三段共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对应5个砂层组,即H23、H13、H32、H22、H12,表现出5组由东向西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进积层序特征.该区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三角洲前缘相,砂岩主要分布在嫩江组二段上部和嫩江组三段(即H23-H12),且从下往上呈现逐层由东向西叠覆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南部—古龙地区 嫩江、三 等时地层格架 砂岩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氢同位素特征、古气候与有机质富集
4
作者 王瑞 刘鑫 +4 位作者 杨倩 牛璐 曹建喜 高远 白云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与有机质富集之间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高温裂解、同位素比值质谱等方法,测定古龙凹陷A井、G井的正构烷烃组分和氢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古龙凹陷A井、G井晚白垩世嫩一段上部各个链长的正构烷... 为明确松辽盆地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与有机质富集之间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高温裂解、同位素比值质谱等方法,测定古龙凹陷A井、G井的正构烷烃组分和氢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古龙凹陷A井、G井晚白垩世嫩一段上部各个链长的正构烷烃均存在显著的氢同位素负偏移现象,其中G井、A井短链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分别出现约40‰、90‰的负偏量;中链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分别出现约60‰、110‰的负偏移;长链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值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整体规律与短链、中链一致;嫩江组沉积时期大气降雨氢同位素值为-76‰~-20‰,这与现今华北地区大气降雨氢同位素值(-50‰)基本一致;A、G井的嫩一段上部的氢同位素偏移事件指示该时期强烈且持续的大气降水;晚白垩世的陆地水循环加强改变了源-汇体系,使陆源输入量增加、生产力增强,有机质富集,这是导致嫩江组二段烃源岩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嫩江组烃源岩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同位素 古气候 偏移量 烃源岩 嫩江一、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