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体偏见还是媒体监管?——中国现行体制下媒体对食品安全监管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曼 喻志军 郑风田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114,共9页
目前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引来很大争议,主要围绕媒体偏见和媒体监管作用。本文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下,以及是否将媒体监管作为行政考核指标时的契约实施行为... 目前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引来很大争议,主要围绕媒体偏见和媒体监管作用。本文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下,以及是否将媒体监管作为行政考核指标时的契约实施行为。研究表明,在媒体监管"激励有效"的情况下,媒体曝光可以有效增加地方政府的监管努力水平并降低中央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成本。最后,本文提出避免媒体偏见的政策建议:中国应加强对记者进行食品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加强对食品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公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媒体监管 监管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监管对消费者食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基于北京、聊城、德惠三市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郑适 秦明 王志刚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9-52,共4页
本文利用多元限值因变量模型,以"老酸奶"事件为例,研究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对消费者认知、态度以及购买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老酸奶的认识、满意与购买主要受到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真实度、家庭中是否有12岁以下... 本文利用多元限值因变量模型,以"老酸奶"事件为例,研究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对消费者认知、态度以及购买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老酸奶的认识、满意与购买主要受到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真实度、家庭中是否有12岁以下儿童、职业特性以及信息的搜索与评价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媒体关于产品危害及专家相关解释的报道对消费者对于老酸奶的认知和满意均具有显著影响,而媒体关于产品处理结果的报道则主要负向影响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满意与购买行为。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监管 认知水平 购买行为 “老酸奶”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参与监管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熊寿遥 杜志伟 +3 位作者 曹裕 宁静恒 陈启杰 王建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8-212,共5页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媒体及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影响和作用凸显。文章阐明媒体参与监管对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和效能:于消费者而言,媒体能给消费者传递食品安全知识,改变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于政府而言,媒...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媒体及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影响和作用凸显。文章阐明媒体参与监管对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和效能:于消费者而言,媒体能给消费者传递食品安全知识,改变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于政府而言,媒体参与监管能弥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能促进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于企业而言,媒体参与监管能改善企业生产行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但是,媒体参与监管也会对三者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明确了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扮演的角色,并提出改善媒体监管行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治理 媒体监管 消费者 企业 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对媒体内容监管的冲击和挑战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平 樊亚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9,共6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传媒监管体系和规制方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基于被动应对而仓促形成的数字媒体内容监管方式和手段,又因监管主体配合失调、监管对象不明确和存在制度或法规缺口等原因而面临种种问题。在对数字化给原有...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传媒监管体系和规制方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基于被动应对而仓促形成的数字媒体内容监管方式和手段,又因监管主体配合失调、监管对象不明确和存在制度或法规缺口等原因而面临种种问题。在对数字化给原有的媒体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冲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媒体内容监管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和操作机制,是媒体监管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数字化 媒体内容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媒体的科技新闻传播与公众接受度
5
作者 陶贤都 陈曼琼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9期109-116,共8页
科技争论议题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是媒体报道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科技争论议题传播的重要平台,影响到公众对科技争论议题的认知。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以转基因议题作为科技争论的典型,分析网络转基因报道框架... 科技争论议题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是媒体报道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科技争论议题传播的重要平台,影响到公众对科技争论议题的认知。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以转基因议题作为科技争论的典型,分析网络转基因报道框架的构成和呈现,运用"三层次"结构理论总结网络媒体的转基因新闻框架及其特点。网络媒体科技争论议题的新闻生产,受到权力竞争、利益集团的影响,成为建构与论述竞争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发展 媒体监管 网络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与动员:影响媒体反应机制的多元结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中的地方卫星电视
6
作者 李兆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73,共3页
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基本背景,以其中地方卫星电视为基本研究对象,针对中国社会中影响媒体反应机制的多层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在面临重大灾难事件时,处于多元行动结构中的地方卫视在本次灾难报道形成... 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基本背景,以其中地方卫星电视为基本研究对象,针对中国社会中影响媒体反应机制的多层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在面临重大灾难事件时,处于多元行动结构中的地方卫视在本次灾难报道形成了合力,体现了较强的对于国家动员的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对媒体监管应该有新的对应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媒体监管 卫星电视 国家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的俄乌冲突认知对抗:原因、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12
7
作者 陆巍 周睿平 常一心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5,111,共7页
[研究目的]俄乌冲突期间,双方不仅在军事领域开展了激烈对抗,在社交媒体也进行了长期、隐蔽、多元化的认知争夺。研究俄乌双方围绕社交媒体展开的认知对抗,可以为我应对美西方对华认知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智... [研究目的]俄乌冲突期间,双方不仅在军事领域开展了激烈对抗,在社交媒体也进行了长期、隐蔽、多元化的认知争夺。研究俄乌双方围绕社交媒体展开的认知对抗,可以为我应对美西方对华认知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智库报告、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等文献剖析了俄乌双方基于社交媒体开展认知对抗的原因及其特点。[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明暗战线遥相呼应、一体推进的博弈方式是社交媒体时代战争的新特点。为应对美西方基于社交媒体的认知战,中国应深化认知对抗机理研究,推进认知对抗平台建设,优化社交媒体监管,加强对外战略传播,提高民众安全意识,确保做好全方位应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社交媒体 认知对抗 认知战 媒体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媒介的兴起:隐私保护的范式与悖论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成峰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7,共14页
隐私与媒介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考察隐私的概念传统、媒介的历史演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塑造,可以揭示隐私与公共、隐私与媒介之间复杂的冲突和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涉及信息的保密与公开、信息的保护与传... 隐私与媒介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考察隐私的概念传统、媒介的历史演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塑造,可以揭示隐私与公共、隐私与媒介之间复杂的冲突和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涉及信息的保密与公开、信息的保护与传播以及个人隐私权利与公共媒介自由之间的协调。伴随平台媒介的兴起,传统的隐私保护范式面临控制悖论、匿名化悖论、个人可识别信息悖论、被遗忘权悖论和信息涉他悖论等挑战,隐私保护与媒介公共传播的法律生态平衡面临深刻危机。需要在主流的“架构—规范—市场—法律”监管框架基础上,探讨新的制度可能性,推动隐私保护与公共媒介自由之间生态平衡关系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媒介 隐私保护 被遗忘权 媒体监管 法律范式 公共领域私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口碑的传播学特征与社会效应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扬 罗茜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12期84-88,共5页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口头传播,网络传播开始在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直接推动了口碑传播的变化与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口碑的传播正在从现实生活延伸至网络平台之上...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口头传播,网络传播开始在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直接推动了口碑传播的变化与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口碑的传播正在从现实生活延伸至网络平台之上,今天的消费者在购物前不仅能够通过讨论区、留言版、在线聊天等途径采集到之前消费者所提供的相关评论,同时他们也可以在购物后将自己的消费感受分享在网络平台之上,以供后人参考。网络口碑在当前社会中承载着重要的沟通意义和组织意义,具有匿名化、分众化、主动性、引导性等特质。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提升网络口碑的内在品质,提高口碑本身的客观性,并进一步增强其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动态 媒体发展 媒体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