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媒介转换、影像创新、时代表达:电影《只此青绿》的文化递藏与艺术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凌燕 徐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6-41,共6页
电影《只此青绿》(周莉亚/韩真,2024)以同名舞剧为蓝本,沿用舞剧的基本内容和叙事线索,保留其精彩的舞蹈段落,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并充分利用电影视听语言与技术手段,扩大舞剧影响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美学呈现和意义生产。从跨... 电影《只此青绿》(周莉亚/韩真,2024)以同名舞剧为蓝本,沿用舞剧的基本内容和叙事线索,保留其精彩的舞蹈段落,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并充分利用电影视听语言与技术手段,扩大舞剧影响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美学呈现和意义生产。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影片在影像上的创新充分展示了电影媒介的特质,通过对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关注、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使影片主题表达更具时代性。影片完成了对同名舞剧及其所重构的宋代美学的大众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递藏、对高雅艺术形式的普及;同时,对电影自身拓展电影表现空间及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媒介转换 影像创新 时代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的裂隙与角力:《繁花》戏剧、电视剧的跨媒介转换与转换逻辑
2
作者 杨鹏鑫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5,共11页
2011-2012年,金宇澄创作出小说《繁花》,十余年之后,由其引发的巨大回响,应是作者始料未及之事。国际艺术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掀起了广泛讨论,是中国2023年末、2024年初最大传播面、最高讨论度的文化事件... 2011-2012年,金宇澄创作出小说《繁花》,十余年之后,由其引发的巨大回响,应是作者始料未及之事。国际艺术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掀起了广泛讨论,是中国2023年末、2024年初最大传播面、最高讨论度的文化事件之一。文学借水行舟,倚影像而重获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媒介 电视剧 《繁花》 媒介转换 传播面 转换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到图像: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媒介转换现象 被引量:2
3
作者 齐童巍 龙迪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136,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文学作品的连环画改编、电影改编等现象中,都能够看到文字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换。对新文学作家而言,书籍封面的设计,既是为了体现书籍内容和作家创作意图,也是传递启蒙思想的途径之一。部分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文学作品的连环画改编、电影改编等现象中,都能够看到文字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换。对新文学作家而言,书籍封面的设计,既是为了体现书籍内容和作家创作意图,也是传递启蒙思想的途径之一。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时就被改编成了连环画,后者既是对文学经典性的阐释,又参与了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随着中国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文学创作内化于电影制作流程,也呼应了电影从无声片进入有声片所带来的媒介特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图像 媒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融媒时代跨媒介转换的创作、接受和审美机制——兼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俊 董传礼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1-166,共6页
文学作品的跨媒介转换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互联网媒介融合的时代,这种转换出现了结构性和时代性变化,主要涉及创作机制、接受机制和审美机制的转换。这些深度影响到传媒艺术史和文学史的书写,其中对于文学史的影响值得从本位性与增损性、... 文学作品的跨媒介转换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互联网媒介融合的时代,这种转换出现了结构性和时代性变化,主要涉及创作机制、接受机制和审美机制的转换。这些深度影响到传媒艺术史和文学史的书写,其中对于文学史的影响值得从本位性与增损性、精英性与生活性、单一性与多元性之辨等角度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转换 媒介改编 IP改编 传媒艺术 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转换与艺术共同体:以刘震云的创作改编为核心
5
作者 姚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8-81,共4页
一、文字媒介与影像媒介从文字到影像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标志,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结果,然而二者并非是以新代旧的更替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和谐共存关系。作为传统媒介的文字是现代影像媒介的基础,为影像提供基础脚本框架;而影像则... 一、文字媒介与影像媒介从文字到影像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标志,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结果,然而二者并非是以新代旧的更替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和谐共存关系。作为传统媒介的文字是现代影像媒介的基础,为影像提供基础脚本框架;而影像则以感官形式呈现文学中的复杂意境,二者在媒介发展历史中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介 媒介发展 影像媒介 以新代旧 刘震云 媒介转换 文字媒介 和谐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不可靠叙述——论《河边的错误》的跨媒介改编
6
作者 苏也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转换研究成为一门显学。譬如《红高粱》 《活着》 《霸王别姬》等改编电影,不仅在影史中取得斐然成绩,更让文学经典借由电影艺术获得二次创作、二次传播与二次接受,在扩大文学影响力的同时,也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转换研究成为一门显学。譬如《红高粱》 《活着》 《霸王别姬》等改编电影,不仅在影史中取得斐然成绩,更让文学经典借由电影艺术获得二次创作、二次传播与二次接受,在扩大文学影响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值得关注的“文学的跨媒介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别姬》 《红高粱》 媒介转换 改编电影 文学到电影 不可靠叙述 《活着》 二次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的变迁与新媒介时代的新文学诉求 被引量:7
7
作者 许苗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0-137,共8页
本文以文学中"作者"概念的变迁为线索,从文学史、文学理论、媒介转换等角度思索形成壮大于印刷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的不足之处,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理论的新需求。"个体作者"并非文学发展的必须,而是随着书面文字... 本文以文学中"作者"概念的变迁为线索,从文学史、文学理论、媒介转换等角度思索形成壮大于印刷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的不足之处,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理论的新需求。"个体作者"并非文学发展的必须,而是随着书面文字和印刷品权威的加强、知识产权法规的明晰而确立的。当前的文学理论形成并壮大于印刷文化中,自然会对这一体系的主张加以维护,它通过"风格"和"文学性"等观念巩固了个体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在网络文学实践中,作者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成为一个文学生产的类概念。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从媒介角度看待文学实践,发展文学理论的契机,文学理论应当正视并积极应对新媒介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印刷文学 媒介转换 新媒体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从小说到电影 被引量:6
8
作者 尚玉峰 夏梦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49,共2页
小说《紫色》和电影《紫色》都以美国黑人生存状貌为叙事对象,但二者的聚焦各有侧重。沃克的小说原著表现了种族、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和两性和谐的“妇女主义”思想,反映出作者严肃的批判意识。电影《... 小说《紫色》和电影《紫色》都以美国黑人生存状貌为叙事对象,但二者的聚焦各有侧重。沃克的小说原著表现了种族、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和两性和谐的“妇女主义”思想,反映出作者严肃的批判意识。电影《紫色》则聚焦于乱伦、暴力等黑人在边缘化状态中的混乱状况,宣扬基督式“父亲”对叛逆女性的归化,反映出当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排斥态度以及白人男性主流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媒介转换的“平面化”使得小说原先所具有的历史深度和批判力度大大削弱,这是我们在面对大众文化媒介时所应当时刻警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 媒介转换 平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图互文修辞的理论基础及其策略 被引量:11
9
作者 段德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互文"作为修辞学术语表明了"语图互文"这一概念所内含的修辞学视角。语言在古典修辞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这些修辞思想中却始终伴随着图像的幽灵。无论是中国修辞的"言象意"传统,还是西方的艺格敷词概... "互文"作为修辞学术语表明了"语图互文"这一概念所内含的修辞学视角。语言在古典修辞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这些修辞思想中却始终伴随着图像的幽灵。无论是中国修辞的"言象意"传统,还是西方的艺格敷词概念都存在着对于图像的修辞学关照。在当前的图像化时代,符号学的观念要求建立超越语言的修辞学研究,图像的符号学发现则昭示了图像表意的修辞可能性。语言修辞和图像修辞的结合共同结构了语图互文的修辞学维度,作为一种跨越符号媒介的转换,这种转换所带来的表意差异塑造了语图互文独特的修辞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语图关系 图像修辞 媒介转换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的“过渡”属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永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2,共8页
文学的性质在当下媒介转换过程中正发生着改变。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重要观点,强调了媒介的更迭改变了信息的性质,而在网络成为新的文学媒介之后,网络文学即展现出了诸多与传统印刷纸媒文学不同的性质。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媒介 媒介即信息 媒介转换 传统印刷 马歇尔·麦克卢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
11
作者 姚睿 赵夕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16-120,共5页
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电影热衷于取材的故事原型。作为戏曲舞台的纪录片段,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可被视作电影改编的初试莺啼。《定军山》不仅实现了从戏曲到电影的媒介转换,还奠定了中国电... 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电影热衷于取材的故事原型。作为戏曲舞台的纪录片段,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可被视作电影改编的初试莺啼。《定军山》不仅实现了从戏曲到电影的媒介转换,还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与改编的历史渊源。改编本质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加工。它不仅对本土文本进行改编移植,更是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国别的比较文化研究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定军山》 媒介转换 中国电影发展 戏曲舞台 纪录片 当代实践 故事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由《玉观音》谈电影剧本改编问题
12
作者 刘小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27,共2页
许鞍华与岸西的强强联手,赵薇与谢霆锋的倾力加盟使《玉观音》票房的惨淡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表面看来,无论是实力较量还是商业卖点,影片都没有理由与期望值产生如此大的差距,于是很多人将《玉观音》的失败归结为宣传力度的欠缺。但是... 许鞍华与岸西的强强联手,赵薇与谢霆锋的倾力加盟使《玉观音》票房的惨淡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表面看来,无论是实力较量还是商业卖点,影片都没有理由与期望值产生如此大的差距,于是很多人将《玉观音》的失败归结为宣传力度的欠缺。但是,平心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改编 观音 小说 电影剧本 媒介转换 影片 细节描写 观众 期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
13
作者 王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26,共2页
《宝葫芦的秘密》作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的经典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其中"宝葫芦"的经典形象在不同时代语境、不同媒介形态中发生转变。新世纪之初,该形象被迪斯尼纳入到其大中华市场战略中来。对该形象进行创意谱系研... 《宝葫芦的秘密》作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的经典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其中"宝葫芦"的经典形象在不同时代语境、不同媒介形态中发生转变。新世纪之初,该形象被迪斯尼纳入到其大中华市场战略中来。对该形象进行创意谱系研究,探索各时期各形态中的形象差异性,不但有助于了解经典本身的形象生成史,更是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资源如何为影视动漫产业吸纳这一实用问题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谱系 媒介转换 儿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