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生产与社会建构——论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建构论取向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7,共5页
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虽然是以功能主义为主导范式的,但自1950年代以来也发展出了另一种建构主义取向的新范式。本文对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这种建构论取向从核心命题、理论脉络、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释。
关键词 媒介社会学 建构论 新闻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经典创立者:重访韦伯与帕克 被引量:11
2
作者 白红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4-41,共8页
媒介社会学是嵌入社会学思想和问题的媒介研究,不同于社会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它依然缺乏清晰而稳定的学科边界,寻找合适的经典创立者有助于增强这一研究领域在学术场域中的合法性。韦伯与帕克可以被视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 媒介社会学是嵌入社会学思想和问题的媒介研究,不同于社会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它依然缺乏清晰而稳定的学科边界,寻找合适的经典创立者有助于增强这一研究领域在学术场域中的合法性。韦伯与帕克可以被视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经典创立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扮演这一关键角色是基于两点共性:一是对于研究新闻和新闻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二是强调运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社会学 韦伯 帕克 理想型 经典创立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早期的新媒介:韦伯对商业报纸的媒介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敬 强荧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6-69,73,共5页
新媒介研究成为当下各学科的热点所在,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功能,而对新媒介的提问方式和思考路径的选择,是研究的根本起点。本文选取对传播学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20世纪初作为"新媒介"... 新媒介研究成为当下各学科的热点所在,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功能,而对新媒介的提问方式和思考路径的选择,是研究的根本起点。本文选取对传播学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20世纪初作为"新媒介"的私人商业报纸的媒介社会学研究为对象,结合马克思与韦伯的国家政治理论学说框架,发掘出内置于韦伯研究中的"文化"线索,厘清韦伯与哈贝马斯等关于媒介之"公共领域"功能的不同观点,对韦伯的媒介社会学研究进行系统考察,并分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相对于同时代人的重要超越,即如何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落实分解为可操作的经验性研究步骤,这些将对今天的研究带来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媒介社会学 文化 公共领域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媒介社会学研究的正当性及理论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庆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6-182,共7页
和新技术层面探寻传统媒体出路的研究相比,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媒体内部在信息生产、资源配置、权力架构、组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从外部观察媒介与社会的研究则稍显落寞。通过回顾媒介社会学的学术起源、理论路径及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理... 和新技术层面探寻传统媒体出路的研究相比,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媒体内部在信息生产、资源配置、权力架构、组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从外部观察媒介与社会的研究则稍显落寞。通过回顾媒介社会学的学术起源、理论路径及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可以认为:"技术决定论"并不能回答并解决当下媒介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机制问题,而媒介社会学或许能成为那把开启"隐蔽世界"大门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社会学 技术决定论 理论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基于媒介社会学框架之再梳理 被引量:22
5
作者 欧阳宏生 朱婧雯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6,共8页
新中国成立70年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对于媒介本体与社会形态的"互构"认知具有显著的样本意义。以斯图亚特·霍尔围绕广播电视研究所提出的"媒介社会学"理论范式为基础,以新中国成立70年时间范畴内广播电... 新中国成立70年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对于媒介本体与社会形态的"互构"认知具有显著的样本意义。以斯图亚特·霍尔围绕广播电视研究所提出的"媒介社会学"理论范式为基础,以新中国成立70年时间范畴内广播电视的史实资料为样本,重新梳理广播电视内部组织运作与外部传播观两个层面、四个维度的社会学指向及其演变历程:在内部层面,7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本位认知历经"工具"、"喉舌"到"阵地"的理念回归,引导内部组织和运作理念从"粗放式覆盖"到"认同式生产"之转型;外部层面,基于技术认知从拓展规模到保障品质的意识觉醒,形成了广播电视外部效果理念由政治依附向公共服务的嬗变轨迹。在多元媒介环境下,广播电视应突破单一媒介形态理念的消极保守认知,从"大视听""跨媒介"的价值意识层面重塑传播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广播电视 媒介社会学 传播理念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媒介下的中国社会——评《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6
作者 胡刚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5-75,共1页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也给媒介自身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契机,媒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血肉相融。为把握传播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脉络,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潘祥辉副教授所著的《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也给媒介自身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契机,媒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血肉相融。为把握传播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脉络,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潘祥辉副教授所著的《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将受媒介"重构性力量"影响下的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现象和社会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认识传播媒介的同时,也多了一个认识传播媒介下的中国社会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社会学 传播媒介 中国社会 中国视角 组织再造 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 革命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 被引量:21
7
作者 常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86,共5页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从2011年9月开始,《新闻联播》进行了持续性、小规模的改版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采用结构—功能主义媒介社会学分析框架,从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两个角度对《新闻联播》的改版...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从2011年9月开始,《新闻联播》进行了持续性、小规模的改版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采用结构—功能主义媒介社会学分析框架,从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两个角度对《新闻联播》的改版做出解读,试图在宏阔的社会语境下发掘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深层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联播 改版 媒介社会学 电视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闻生产中的编辑室控制——基于对媒体从业者微信使用的田野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共10页
“控制”是媒介社会学的一个经典问题,传统上尤其注重对“组织内控制”的研究,侧重从中观、微观的媒介组织和新闻实践层面,解析编辑室内部控制因素,强调从业者比较一致地呈现出对媒体机构“驯从”的表征。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全方位嵌入... “控制”是媒介社会学的一个经典问题,传统上尤其注重对“组织内控制”的研究,侧重从中观、微观的媒介组织和新闻实践层面,解析编辑室内部控制因素,强调从业者比较一致地呈现出对媒体机构“驯从”的表征。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全方位嵌入和改造新闻生产的背景性变化下,通过新闻民族志考察数字编辑室日常互动的微观情境,可以看到伴随着机构权威和新闻行业“奖赏性权力”的弱化,以及弹性工作制下从业者“面对面互动”的大幅减少,编辑室控制更多是在网络互动中实施,并在互动中不断协商和改变,组织结构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张力因而更为凸显。作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交媒体,微信成为互联网时代编辑室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挑战既有结构的独特方式和协商空间,对于解析社交媒体时代工作场所的社会互动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室 数字新闻 微信使用 媒介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视纪录片研究的新取向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7-100,共4页
电视纪录片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简要梳理了1978年以来电视纪录片研究的发展路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初步提出了几个纪录片研究新的理论取向与领域。
关键词 纪录片 媒介社会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