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见的“地方”:IP属地公开背景下青年群体的媒介实践及其地方感重塑
1
作者 潘亚楠 黄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168,共9页
“IP属地”这一政策将原本存在于私域的个人位置信息放诸公共空间,处于高速流动中的青年群体围绕该变化展开了新的媒介实践。青年群体通过“描摹地方景观”“创新地方表达”“组建地方社区”“评价地方品质”四种典型实践方式积累地方经... “IP属地”这一政策将原本存在于私域的个人位置信息放诸公共空间,处于高速流动中的青年群体围绕该变化展开了新的媒介实践。青年群体通过“描摹地方景观”“创新地方表达”“组建地方社区”“评价地方品质”四种典型实践方式积累地方经验,并形成了积极、消极以及不确定的地方感。日常生活地理媒介化,强调地方感永远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流动的现代社会需要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和媒介化经验对地方感形成的双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属地 数字地方 青年群体 流动群体 媒介地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媒介:文艺创作精品生成的一个根本机制
2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4,共10页
艺术媒介研究,在美学与艺术理论领域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文艺创作如何产生精品根本机制的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艺术创作中的媒介不仅存在于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还存在于艺术家感知世界、产生冲动、艺术构思、审美构... 艺术媒介研究,在美学与艺术理论领域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文艺创作如何产生精品根本机制的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艺术创作中的媒介不仅存在于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还存在于艺术家感知世界、产生冲动、艺术构思、审美构形等内在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内外贯通的。艺术媒介的内在阶段包括艺术家的媒介感和能力。这二者的生成与强化,除了天赋之外,更在于艺术训练。艺术媒介对于作品来说,不仅可以产生具有独创性的感性形态,而且包含了精神性的升华。媒介能力的提升乃至臻于极致,可以期待既有形式的“洵美”,又有精神的至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媒介 媒介感 媒介能力 当代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感媒介”:流动时代的家谱续修与团结再造——基于皖北ZS氏的个案调查
3
作者 王清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在流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由于地方人口的流出,村落生活共同体呈现消亡之势,一个皖北家族正尝试通过复兴家谱构建记忆与情感层面的共同体。家谱成为激活族众“共同感”的媒介,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发挥连接作用。家谱首先是刻写记忆的重... 在流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由于地方人口的流出,村落生活共同体呈现消亡之势,一个皖北家族正尝试通过复兴家谱构建记忆与情感层面的共同体。家谱成为激活族众“共同感”的媒介,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发挥连接作用。家谱首先是刻写记忆的重要装置,构成族众共同感的内容与资源。物质性的家谱书成为家族身份象征符号,激活族众的“我群”意识与“他者”观念。最后,以“谱”之名开展的一系列仪式化活动,使家谱成为连接各行动者的中介,家族共同感在仪式空间和神圣氛围中得到强化,一种媒介化的、流动的团结形态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谱实践 团结再造 共同媒介 流动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联结:青年群体的异地数字化实践与地方感再造--以B站乡土叙事类视频为研究对象
4
作者 陈刚 李怡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06,共12页
数字社会的流动性改变了人类的联结方式,青年群体通过数字化实践,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与流动联结的意义。以B站乡土叙事类视频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数字实践,揭示了青年群体在数字媒介的辅助下,通过... 数字社会的流动性改变了人类的联结方式,青年群体通过数字化实践,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与流动联结的意义。以B站乡土叙事类视频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数字实践,揭示了青年群体在数字媒介的辅助下,通过记忆唤醒、媒介漫游与自传式书写以及线上互动等虚拟在场的方式弥补地方缺位,形成了一种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流动性的社会情感联结,从而再造了地方感。这种流动的联结展现了青年群体在城乡交织的现代性体验中的复杂认同与情感张力,同时也反映了线上流动联结的局限性和实地体验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数字乡愁 媒介地方 流动性 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地方感再生成与价值探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樊丽 王亚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7-52,共6页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个体将在地与在线的日常体验进行融合,基于交流分享而实现人与地方及他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由此产生的媒介地方感更多元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分析媒介地方感在个体的具身参与和媒介实践相互交融中的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实现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对地方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方 短视频平台 地方性 媒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基于磁感应的非传统媒介WSN的能耗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曹俊 孙莹莹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49-1353,共5页
相比电磁波(Electromagnetic,EM),基于磁感应的通信系统更适应于非传统媒介的网络环境。但对于任意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能量是一个有限资源。为此,提出了面向基于磁感应的非传统媒介WSN的能耗模型(Energy Consum... 相比电磁波(Electromagnetic,EM),基于磁感应的通信系统更适应于非传统媒介的网络环境。但对于任意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能量是一个有限资源。为此,提出了面向基于磁感应的非传统媒介WSN的能耗模型(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in Magnetic Induction based Non-Conventional WSN,EC-MI)。该模型针对二相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16正交幅相调制(1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QAM)和64正交幅相调制(64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三种调制技术,建立传输单个数据包的能耗模型,并推导了能耗最小化的数据包尺寸和误比特率。再针对干燥土壤、沉积岩和海水的媒介,分析了EC-MI模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沉积岩和海水域媒介,干燥土壤媒介的能耗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媒介的无线传网络 应通信 能耗模型 数据包尺寸 误比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情感与审美构形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5,共6页
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人的情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呈现于艺术品中的情感应该是审美情感,而非自然情感。审美情感并非与自然情感绝缘或断裂,而是相互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自然情感向审美情感的升华过程。而其中最... 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人的情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呈现于艺术品中的情感应该是审美情感,而非自然情感。审美情感并非与自然情感绝缘或断裂,而是相互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自然情感向审美情感的升华过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便在于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构形。审美构形是由作家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向物化表现转换的最后的环节,它与想象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同于想象,因为构形须与艺术媒介相伴而行。在艺术家的内在构思阶段,媒介体现为媒介感。构形使审美情感呈现在有机的整体形式之中,并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 审美构形 艺术媒介 媒介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处说乡愁:数字乡愁的平台逻辑、技术嵌入与情感机制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敏芝 范双武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5,246,共11页
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在他乡”成为生存常态,庞大的流动群体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形成的数字乡愁,成为体察数字时代情感机制的重要切口。数字乡愁代表了数字时代情感叙事的平台化迁移,在人们情感流通与关系连接过程中... 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在他乡”成为生存常态,庞大的流动群体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形成的数字乡愁,成为体察数字时代情感机制的重要切口。数字乡愁代表了数字时代情感叙事的平台化迁移,在人们情感流通与关系连接过程中全面内嵌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技术逻辑。数字乡愁为离乡个体创设了新的“人-地方”关系,也由此构建了基于新型地方身份认同的情感共同体。从媒介嵌入的角度研究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实践与社会互动,具备社会学与媒介学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愁 社交平台 媒介地方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巢乃鹏 樊彦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6-143,共8页
移动媒介的高度普及使用户处于"持续可联络"状态,也使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更自然。基于移动媒介特性提出"媒介同一感""移动媒介多任务效能感"的概念,并在技术接受模型(TAM)中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基... 移动媒介的高度普及使用户处于"持续可联络"状态,也使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更自然。基于移动媒介特性提出"媒介同一感""移动媒介多任务效能感"的概念,并在技术接受模型(TAM)中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基础上引入"感知移动性",构建了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1002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用户的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较非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更频繁。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移动性显著影响媒介同一感,媒介同一感能进一步预测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意向。此外,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移动媒介多任务效能感也对移动媒介多任务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媒介 多任务行为 媒介同一 知移动性 多任务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与诗意栖居:数字时代短视频赋能“小城突围”的影像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冷凇 杨雅如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1,共9页
现代社会的流动化趋势削弱了人与地方的联系,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轻盈且多变。尽管大众媒介的泛化影响了城市景观塑造的标准化、均质化、同一化,凸显出地方与无地方对立的地理现象,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却催生了更加多元的“... 现代社会的流动化趋势削弱了人与地方的联系,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轻盈且多变。尽管大众媒介的泛化影响了城市景观塑造的标准化、均质化、同一化,凸显出地方与无地方对立的地理现象,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却催生了更加多元的“新地方感”。其对城市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的拟态复现,展现了独特的景观和地方特质、推动了人与地方文化的深层认同、填补了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得许多原本沉默无声的“小城”逐渐出圈,成为大众对于日常生活和诗意栖居追求的精神乌托邦。而人们通过媒介漫游也得以重回地方,在数字化进程中坚守人的主体性,抵抗加速社会中的时空异化,弥合现实压力下产生的情感焦虑,以个体记忆强化城市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短视频 城市传播 媒介地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可赏质--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之三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1,17,共9页
本文探讨艺术公赏力概念内部的艺术可赏质问题。认为艺术可赏质是当艺术品遭遇公共领域中信任危机时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已呈现一般公共事务特点。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对艺术可赏质的研究传统。今天需要在以往艺术品层次论、品级论等基础... 本文探讨艺术公赏力概念内部的艺术可赏质问题。认为艺术可赏质是当艺术品遭遇公共领域中信任危机时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已呈现一般公共事务特点。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对艺术可赏质的研究传统。今天需要在以往艺术品层次论、品级论等基础上引入艺术体制、艺术分众和社会生活情境要素,从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的交融中综合分析艺术可赏质。艺术可赏质是指艺术体制、艺术分众和社会生活情境条件下公众所感发到的艺术品的特定价值品质。它有如下五个层面:媒介可感质、形式可兴质、兴象可观质、兴味可品质、活境可衍质。对艺术可赏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在创作和接受等方面有待辨别的问题,如兴味蕴藉和公民艺术素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力 艺术可赏质 媒介 形式可兴质 兴象可观质 兴味可品质 活境可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