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奇观社会“她”题材电影的叙事伦理与流动性隐喻——基于《消失的她》与《我经过风暴》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袁文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3-156,共4页
在文本分析与性别理论的框架下,以《消失的她》与《我经过风暴》为案例,探讨奇观社会下女性题材电影的叙事伦理差异。通过对比男性导演的他者凝视与女性导演的具身经验叙事,揭示两类影片如何通过流动性现代性隐喻(如空间流动、媒介异化... 在文本分析与性别理论的框架下,以《消失的她》与《我经过风暴》为案例,探讨奇观社会下女性题材电影的叙事伦理差异。通过对比男性导演的他者凝视与女性导演的具身经验叙事,揭示两类影片如何通过流动性现代性隐喻(如空间流动、媒介异化)呈现社会结构焦虑与性别权力博弈。由此可推断出,男性视角的奇观化叙事强化了消费逻辑,而女性自述则通过创伤叙事伦理解构传统家庭伦理,二者共同映射后真相时代主体困境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观社会 流动性现代性 性别凝视 叙事伦理 媒介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的“他者化”:当代西方媒介批判理论透视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德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现代媒介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其负面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数十年来,几代西方批判理论家们对媒介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尽管思想各有不同,但在认识论层面,他们都从媒介使用者与媒介载体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批判媒介客体对主体的操... 现代媒介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其负面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数十年来,几代西方批判理论家们对媒介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尽管思想各有不同,但在认识论层面,他们都从媒介使用者与媒介载体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批判媒介客体对主体的操控及由此带来的整体性社会异化。对于媒介主体“我”而言,“我”具有能动性、主动性,本应是媒介操控者,但事实上,“我”却总是陷入媒介文化的异化窠臼中,失去主体性,并被媒介这种技术客体及其背后的支配力量所编码和封存,成为失语的“他者”。媒介文化可以通过巧妙投机给予主体欺骗性的、虚假的媒介权益,但事实上,这并不能让主体真正走出他者之困,相反,只会让其更加失语、失聪,成为意义黑洞和精神无产者。这对我们的警示价值在于,要高度警惕媒介异化,努力构建良性媒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批判理论 媒介异化 主体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