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学科视野中的印刷媒介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项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8-103,共6页
印刷媒介历史的研究是当前西方史学中的热点之一。在年鉴学派将印刷媒介整合进其综合性史学研究的范畴之前,相关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文学史和新闻史等相对独立的行业史领域。多学科背景是近四十多年来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历史的研究是当前西方史学中的热点之一。在年鉴学派将印刷媒介整合进其综合性史学研究的范畴之前,相关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文学史和新闻史等相对独立的行业史领域。多学科背景是近四十多年来印刷媒介史研究的最大特点。在西方,印刷媒介的历史与世界近代史有相当长阶段的重合,因此对印刷媒介史的研究是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叙述历史学、传播学,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有关印刷媒介史的研究发展过程、主要论点、方法及特点,进而勾勒出多元学科背景之下印刷媒介史研究的概貌和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媒介史 世界近代 传播学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媒介文艺史”研究论纲
2
作者 曾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提供的思路为分析文艺的媒介类型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另一种技术”,基于控制论的赛博文艺和文化的兴起,呈现了数字媒介文艺创新的潜能。其对文艺的影响可分为三个不断累积而非相互替代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文艺研究 媒介文艺 数字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文艺史中的风格迁移问题
3
作者 曾军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4,共9页
风格迁移技术不仅提升了AI内容生成的效能,也关涉“风格的可迁移性”问题,为从文论角度展开对“风格”的再思考提供了契机。通过对“风格”的中外文艺理论史梳理,可以初步建立起“体”“格”“风”“气”四个层次的分析框架。这种层级... 风格迁移技术不仅提升了AI内容生成的效能,也关涉“风格的可迁移性”问题,为从文论角度展开对“风格”的再思考提供了契机。通过对“风格”的中外文艺理论史梳理,可以初步建立起“体”“格”“风”“气”四个层次的分析框架。这种层级划分表明,风格的构成不仅依赖于文艺作品可感知的外在特征,还取决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意涵。风格因素能够在另一件作品中具有可辨识度,这就带来了风格的可迁移性问题。综观媒介文艺史,艺术家个体的风格重复、从师承到传统的延续、对风格的模仿或戏仿、从赝品到抄袭以及当前的滤镜、风格迁移技术等,构成了风格可迁移的五种路径。当前的风格迁移技术只能实现“体”和“格”形式层貌合神离的迁移,还面临着“风”和“气”意蕴层的“风格损失”的内在局限,这使得“风格的不可迁移因素”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风格迁移理论问题。其技术逻辑只能以形式化的、非个人化方式来实现部分风格迁移,并与“风格即人”的风格整体性要求相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风格迁移 风格的可迁移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 风格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媒介变迁史看网络阅读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晓源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21,共5页
在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文章从媒介变迁史的角度,拨开表象的迷雾,深层次地对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其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并且通过对网络阅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如何营造常态的网络阅读环境。
关键词 媒介变迁 阅读行为 网络阅读 传统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与新媒介的冲突与融合:以媒介传播史为线索 被引量:7
5
作者 潘桦 孙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89,共6页
从影院的大银幕到移动端的小屏幕,新媒体的崛起更加深刻地动摇了电影传统的传播形态与观看方式;面对后疫情隔离时代对实体影院的"封锁",电影面临着新的危机。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着与新兴媒介... 从影院的大银幕到移动端的小屏幕,新媒体的崛起更加深刻地动摇了电影传统的传播形态与观看方式;面对后疫情隔离时代对实体影院的"封锁",电影面临着新的危机。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着与新兴媒介相互博弈的问题,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影响与冲击,看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几乎重构了整个媒介生态时,却忽视了电影在对于新媒介的深层形塑上发挥的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益尖锐的冲突表象背后,电影与新媒介的相互融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影院 媒介 交互性 媒介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若存 别君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8-207,共10页
在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语境中,如何建设中国新媒介文艺史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写"的理论自觉、"怎么写"的方法探索和"写什么"的类型研究种种具体问题,共同组成了新媒介文艺史一个可能的理论... 在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语境中,如何建设中国新媒介文艺史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写"的理论自觉、"怎么写"的方法探索和"写什么"的类型研究种种具体问题,共同组成了新媒介文艺史一个可能的理论起点。"为何写",指向由媒介革命和新媒介环境下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要求;"怎么写",涉及主体性、整体性和当代性的原则;"写什么"则具体体现为新媒介主流文艺史、新媒介精英文艺史和新媒介大众文艺史三大类型,这几乎涵盖了中国新媒介文艺历史发展各个方面。上述研究最终还指向了中国新媒介文艺史建构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突显本土性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媒介文艺 媒介主流文艺 媒介精英文艺 媒介大众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到人际新交往:晚清民国时期的电话现代性
7
作者 申启武 刘原芃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电话引入中国后,渐为商情交换、紧急公务、新闻采集、人际联系的重要工具。从听觉感知和技术体认两方面来看,电话技术在晚清民国社会经历了从声音冲击、认知重塑到科学探知的过程。电话拓展了人们对于距离、空间、速度、情感以及生死的... 电话引入中国后,渐为商情交换、紧急公务、新闻采集、人际联系的重要工具。从听觉感知和技术体认两方面来看,电话技术在晚清民国社会经历了从声音冲击、认知重塑到科学探知的过程。电话拓展了人们对于距离、空间、速度、情感以及生死的认知想象,使远距离人际交流实现了从书信时代还原语言到电子时代还原声音的历史转变。而人际交往的变革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公私边界的变化。具体到个体日常生活层面,匿名的电话呼叫、透明的身份信息、电话内容的窃听风险、公共电话的实际使用,都在“公”和“私”之间创造了新的界限。晚清民国时期电话的媒介实践,鲜明地体现了现代听觉技术与国人传统认知的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传统听觉方式与人际交流方式产生巨大变动,标志着人际交往理念和方式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现代性 媒介史 人际传播 听觉文化 听觉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媒介演进的“魔术化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陆地 高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9,共10页
人类媒介演进具有鲜明的"魔术化效应",即媒介因技术发展和形态变化所展现出的某种特殊功能和魅力。从壁画、语言、文字,到广播、电影、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及依托其上的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以及VR、智能家居... 人类媒介演进具有鲜明的"魔术化效应",即媒介因技术发展和形态变化所展现出的某种特殊功能和魅力。从壁画、语言、文字,到广播、电影、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及依托其上的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以及VR、智能家居等,人类媒介形式和功能的变迁就像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魔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受众和消费者。从系统分析媒介"魔术化效应"的基本特征入手,以全新的研究视角揭示了人类媒介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并对媒介"魔术化"程度的衡量和媒介"魔术化"的负面效应作了深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魔术化 媒介形态 智能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生活史视阈的近现代报刊史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范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起,而后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起,而后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媒介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出版史的报刊史研究等相继被提出,并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呈现出报刊史的多重面相与繁盛景况。其中,尤以黄旦教授及其团队着眼于“媒介再思”的新报刊史书写最为深入,颇具影响,其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 出版 革命 两种范式 民族—国家 生活 近现代报刊 媒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史研究与写作的路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更新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2-44,共3页
新闻史研究作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学科发展伊始就处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层。目前新闻史的研究与写作面临变革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新闻史叙事的解析提出新报刊(媒介)史的概念,旨在突破原有的"现代化"和"... 新闻史研究作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学科发展伊始就处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层。目前新闻史的研究与写作面临变革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新闻史叙事的解析提出新报刊(媒介)史的概念,旨在突破原有的"现代化"和"革命史"的逻辑,突出媒介的元话语特征。迈克尔·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作为新闻社会史的成果,昭示着其方法论的可行性。米切尔·斯蒂芬斯的《新闻的历史》中对人类学方法的运用也给新闻史研究与写作带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新闻社会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国彬 万晓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9,共5页
物质决定意识。艺术的物质媒介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形态样式,它们的发展变化决定着艺术形态的发展与进步。根据艺术媒介的历史特点,艺术分为原始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的发展主流。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意味着艺术... 物质决定意识。艺术的物质媒介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形态样式,它们的发展变化决定着艺术形态的发展与进步。根据艺术媒介的历史特点,艺术分为原始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的发展主流。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意味着艺术本质的变化,它要求民族艺术史研究必须尊重这种发展现状,进行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 现代转型 艺术媒介史 艺术变迁 民族艺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8,共9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甲寅》"通信"栏不仅推动了民初报刊公共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新青年》"通信"栏及其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士钊 《甲寅》杂志 “通信”栏 媒介史 报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翠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将印刷工业列入民生计划。印刷出版界专家通过对"总理遗教"的阐释,反复强调印刷工业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反思中国近代印刷工业落后于欧美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回顾孙中山对...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将印刷工业列入民生计划。印刷出版界专家通过对"总理遗教"的阐释,反复强调印刷工业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反思中国近代印刷工业落后于欧美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回顾孙中山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中国现代印刷文化研究有借鉴价值,对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也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实业计划 印刷工业 印刷文化 媒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报刊与袁世凯军政利益集团的兴衰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天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29,共8页
近代政治变革风云变幻,报刊积极参与政治舞台的建制。面对革命派有策略的政治宣传,袁世凯蓄意制造癸丑报灾。此后,袁世凯自以为政治舞台空间无限扩大,政治野心膨胀,竟至远离民意复辟帝制。面对幕府转向军政利益集团的袁记北洋的兴衰有... 近代政治变革风云变幻,报刊积极参与政治舞台的建制。面对革命派有策略的政治宣传,袁世凯蓄意制造癸丑报灾。此后,袁世凯自以为政治舞台空间无限扩大,政治野心膨胀,竟至远离民意复辟帝制。面对幕府转向军政利益集团的袁记北洋的兴衰有多重解读,报刊舆论为其提供合法性支持或质疑性的批判,无疑是其兴衰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中的得失利弊尤值得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幕府 北洋军阀 孙中山 同盟会 报刊 媒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九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99,共8页
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东方杂志》是见证与传播"辛亥革命"政治事件的重要文本。清末,它以立宪派的舆论机关身份在场参与了具体的政治变革活动,并以"选报"的体例广泛记录与"革命"相关的历史事迹,对"... 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东方杂志》是见证与传播"辛亥革命"政治事件的重要文本。清末,它以立宪派的舆论机关身份在场参与了具体的政治变革活动,并以"选报"的体例广泛记录与"革命"相关的历史事迹,对"革命与改良"的重大政治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声音;民国以后,它以公共媒介的定位对"辛亥革命"进行持续的追忆,不断激发"革命"符号中的价值元素,从而在其存世期间较为完整地建构了自己的"革命"话语系统。《东方杂志》这种成功的传播现象,既在丰富"革命"话语的内涵与文本样式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近现代报刊媒介如何进行长时段的、有效的社会舆论动员与思想启蒙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杂志》 辛亥革命 话语建构 张元济 杜亚泉 报刊 媒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播下乡”:新中国农村广播70年 被引量:46
16
作者 潘祥辉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3,共10页
作为20世纪初发明的新式媒介,广播最早出现于城市,但大规模的"广播下乡”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不论规模、速度还是渗透力,1949年后中国的“广播下乡”都较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广播下乡”广泛而深刻地... 作为20世纪初发明的新式媒介,广播最早出现于城市,但大规模的"广播下乡”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不论规模、速度还是渗透力,1949年后中国的“广播下乡”都较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广播下乡”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社会。通过农村广播网,党和国家的声音可以迅速地传达到田间地头,广大农民也因此被有机地整合进了1949年以来的国家政治议程。“广播下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声音政治”时代,“声音”与“倾听”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农村治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新中国农村广播的发展受到1949年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变动的巨大影响,媒介技术的演进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广播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下乡 广播下乡 农村广播事业 声音政治 媒介史 政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