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技术·情感:数字时代媒介动员的行动者转译逻辑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共7页
当前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迅速在原子化分散个体中凝聚共识乃至动员行动以化解风险,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关注“人的行动者”和“物的行动者”,其中的转译概念对研究媒介动员微观机... 当前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迅速在原子化分散个体中凝聚共识乃至动员行动以化解风险,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关注“人的行动者”和“物的行动者”,其中的转译概念对研究媒介动员微观机理有重要价值。数字时代,话语、技术、情感成为媒介动员的三个核心行动者:媒介话语生产通过凸显和遮蔽控制意义,技术作为弱组织者进行行为规训,情感作为道德语法驱动情感空间生成,这种转译机制有效赋能媒介塑造社会价值观,号召公众参与集体行动。自主体验式的沉浸传播环境下,“物的行动者”和网络联结被纳入媒介动员范畴,加强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事的关联,更促成数字时代的社会连接性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动员 话语 技术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动员视角下“表演式抗争”的发生与剧目——以“中青报门口访民集体喝农药事件”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小安 刘明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0,共5页
当前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主要借助了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的分析框架,如"以法抗争""以死抗争""以势抗争""以气抗争""情感抗争"等,随着抗争策略的不断变化和丰富,有学者尝... 当前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主要借助了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的分析框架,如"以法抗争""以死抗争""以势抗争""以气抗争""情感抗争"等,随着抗争策略的不断变化和丰富,有学者尝试把底层抗争与媒介动员结合起来,研究视角从"运用何种武器"转到"何种武器有效",由此提出了"表演式抗争"的解释框架。本文以"中青报门口访民集体喝农药事件"为案例,从媒介动员的视角出发,分析访民在表演抗争前的动员策略、表演抗争中的剧目以及表演抗争后的效果,尝试为新媒体时代的底层抗争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抗争表演 媒介动员 抗争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 被引量:15
3
作者 易前良 程婕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且媒介动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但探讨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具有"昭示"意义,因为作为"媒介"与"国家"、"民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其展示了转型中国在"国家-社会"重构进程中积极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中国 共意性运动 媒介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 宜黄事件再分析 被引量:98
4
作者 吕德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70,共42页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的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的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的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的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的方式,并且是地方性的、特殊的和双轨的,显著性和协同性都不高。由于媒介动员将政策的内在张力呈现于公众视野,钉子户利用这一政治机遇结构,不断创新了抗争表演,从而使宜黄事件发生了规模转变和极化,最终使事件发展成为一场要求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发动制度变革的专业化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宜黄事件也就具有了普适性的、模式化的和自主的特征。宜黄事件的遣散是因为钉子户和媒体的抗争目标出现了竞争,而并非明确的适度制度化所致,这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中"反体制"的体制重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子户 抗争政治 媒介动员 宜黄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担、共享与互促:县级融媒体在农村电商发展中的媒介动员 被引量:16
5
作者 叶明睿 陈桂川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1,共6页
面对农村电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县级融媒体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的媒介动员,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农村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对全国东、中、西部十个在此方面行动积极、效果相对显著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展开田野调... 面对农村电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县级融媒体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的媒介动员,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农村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对全国东、中、西部十个在此方面行动积极、效果相对显著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展开田野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在农村电商的媒介动员中所扮演的角色突破了传统媒介动员中单纯的中介角色,同时承担了动员主体、动员中介、动员客体的多元复合型功能。其媒介动员行为也由于其所扮演的三重身份,在功能服务、意识建构和行动参与三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功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 媒介动员 农村电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志愿者身份的认同和媒介动员的契合
6
作者 姚朝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3,共3页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身份的认同构建,以及借助媒介动员方式在大学生中强化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的志愿精神,把志愿服务活动融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打造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精神强化 新途径 身份认同 媒介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期间乡村媒介动员的双重结构——中部A村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庆华 吕艳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77,共5页
以中部A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媒介在乡村抗疫中的角色和作用,考察乡村媒介动员的结构和共振机制。乡村媒介动员存在"基层组织—高音喇叭"和"熟人网络—微信群"双重结构,二者通... 以中部A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媒介在乡村抗疫中的角色和作用,考察乡村媒介动员的结构和共振机制。乡村媒介动员存在"基层组织—高音喇叭"和"熟人网络—微信群"双重结构,二者通过"站堆儿"这种乡村人际传播和生活方式完成共振。这两种媒介动员结构分别呈现"压力型传播"和"自救式传播"的特点,并存在高音喇叭硬核式无力、微信单体自救无序、信息孤岛造成谣言生成等现实困境,而村庄组织权力变化、媒介自组织结构离散化、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解构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传播 媒介动员 动员结构 基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早期媒介动员实践考察——以《劳动界》出版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程丽红 于军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63-66,共4页
19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由这些组织发起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劳动界》《劳动音》《劳动与妇女》等工人报刊为切入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媒介动员的初始框架。其中《劳动界》作为中... 19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由这些组织发起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劳动界》《劳动音》《劳动与妇女》等工人报刊为切入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媒介动员的初始框架。其中《劳动界》作为中共创办的第一份工人运动刊物,将满足工人群众的阅读需求视为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该刊通过运营团队保障、出版发行保障、个体呈现保障等系列举措,与中国工人阶级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传播了工人创造价值、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激活了工人们的阶级自觉性和斗争思想,亦为中国共产党此后的报刊出版活动积累了宝贵的媒介运营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媒介动员 《劳动界》 工人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媒介动员体系先导框架的形成与阻碍(1920-1921) 被引量:1
9
作者 程丽红 于军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6,共8页
在上海、北京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前,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开始进行共产主义色彩的媒介动员活动。这些社会运动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组织框架,通过学术研究、筹建工会、创办学校、发行... 在上海、北京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前,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开始进行共产主义色彩的媒介动员活动。这些社会运动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组织框架,通过学术研究、筹建工会、创办学校、发行印刷出版物等媒介形式,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形塑革命化的媒介气候。但是基于外部宣传和内部教育两条群体动员路径的共产主义媒介活动,从一开始便遭受到中外政治势力的多重阻碍。因行政管制与经济封锁所造成的媒介动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并未侧足而立,而是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不断挖掘各类媒介的社会力量,反击中外政治势力的反革命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媒介动员 先导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参与革命的媒介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欢 邓绍根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报刊高潮根植于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组织转型历程“。走向农民”的政党意志通过报刊凝结成阶级性的、有组织的、革命的“新农”话语,并通过机关报与政党组织的勾连互动,建构了具有政治性和实践...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报刊高潮根植于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组织转型历程“。走向农民”的政党意志通过报刊凝结成阶级性的、有组织的、革命的“新农”话语,并通过机关报与政党组织的勾连互动,建构了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的动员路径。遵循新闻史研究的实践转型路径,对这一过程的探索不仅能够厘清该阶段政党动员农民的媒介实践,也是透视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动员能力和机制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媒介动员 群众性政党 大革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近以来广告传播体系的历史性变革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春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部资源的变化,广告传播体系的内部资源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场域已经形成,市场工具不断创新与开发,曾经宰治业界相当长时间的理论认知遭遇无情汰弃,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法完全失效,知识互渗、学科边界模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部资源的变化,广告传播体系的内部资源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场域已经形成,市场工具不断创新与开发,曾经宰治业界相当长时间的理论认知遭遇无情汰弃,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法完全失效,知识互渗、学科边界模糊、动员系统化的社会需求日渐增强,这一切,都迫使我们适时地抓住契机,重新命名作业框架,让人性与智慧的光芒照澈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传播体系 全球化场域 媒介动员 理念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