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移的“真相”:媒介再现中的“人与人工智能”之辩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婧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智能技术新范式正在全面重塑社会基础设施、重塑着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由此“人—机”文明也因机器智能这一新变量的引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以传播政治经济... 智能技术新范式正在全面重塑社会基础设施、重塑着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由此“人—机”文明也因机器智能这一新变量的引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野,观照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媒介再现及其引发的公共讨论,可以揭示出多元传播主体及其复杂话语策略背后蕴含的“真相”游移:一是新闻真相,二是技术真相,三是政治经济真相,四是哲学真相。游移的“真相”表征了人与技术关系的陌生化以及共识的断裂,出现人工智能技术观念场域的“后真相”症候。通过建构新型媒介社会效益机制和科学传播机制,以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蔽技术价值无涉,增强技术传播中的哲思维度,可以应对“后真相”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人工智能 媒介再现 媒介话语 公众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再现与体育真实建构 被引量:3
2
作者 陶玉流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1,44,共3页
视觉在人类感官中居于首要地位。人们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眼见为实。但是,媒介为公众制造的"体育现实"的图像与体育现实世界相当不一致。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经济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媒介为人... 视觉在人类感官中居于首要地位。人们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眼见为实。但是,媒介为公众制造的"体育现实"的图像与体育现实世界相当不一致。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经济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媒介为人们营造了体育的狂欢的气氛,提供各种奇观,但似乎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体育真实和民主,各种偏见充斥在体育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体育真实"是由媒介建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传播学 媒介再现 体育真实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与遮蔽:《远方的家——边疆行》的“边疆景观” 被引量:2
3
作者 曾一果 汪梦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101,105,共5页
本文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远方的家——边疆行》系列节目进行文化研究,考察该节目在展现多样化"边疆景观"的同时,如何以"家"为核心概念,建构不同族群的"家国认同",进而探究少数族群身份认同与主流媒介形... 本文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远方的家——边疆行》系列节目进行文化研究,考察该节目在展现多样化"边疆景观"的同时,如何以"家"为核心概念,建构不同族群的"家国认同",进而探究少数族群身份认同与主流媒介形塑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方的家》 边疆景观 媒介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族主义的新冠:以病为名——新冠肺炎的全球媒介呈现 被引量:20
4
作者 纪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3,共5页
在新冠病毒肺炎的爆发与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再现疾病及其爆发地族群的重要角色。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污名”是一个常见现象,“黄祸”论及将疾病以地点命名都是媒体污名疾病的方式。在新冠肺炎的报道中,新种族主义的再现形式是将疾... 在新冠病毒肺炎的爆发与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再现疾病及其爆发地族群的重要角色。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污名”是一个常见现象,“黄祸”论及将疾病以地点命名都是媒体污名疾病的方式。在新冠肺炎的报道中,新种族主义的再现形式是将疾病爆发族群或者群体“种族化”或者“群体化”,从而将他们从正常的族群中隔离出去。在表征体系中,将疾病来源原罪化,实现对患病族群的隔离与歧视性对待合理化是一种话语策略。在面对疾病的威胁时,以血统论为种族主义依据的歧视性言论让位给了“有病的族群”的言论体系。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新种族主义表现下族群间交流的隐喻是:疾病的传播不管是否到达了每个个体,我们彼此都已经是对方眼中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报道 新种族主义 媒介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学角度论“婉约”词发展的两个阶段
5
作者 杨雨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9-153,205,共6页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活动本身就决定并解释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其他活动,词的盛衰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婉约”作为词学批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的形成、提出和界定,反映了在不同的传播阶段,为适应不同的传播活动的形式和性质,词的创...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活动本身就决定并解释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其他活动,词的盛衰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婉约”作为词学批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的形成、提出和界定,反映了在不同的传播阶段,为适应不同的传播活动的形式和性质,词的创作和审美风尚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由此也决定了词学范畴的最终确立和词学理论的衍变。词在源起之初的传播媒介正是处于传播学意义上的第一阶段,即“示现的媒介系统”时期,这一系统的主要特点就是依靠“面对面”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直接进行交流来获取传播讯息,这一传播方式的娱乐性、即时性和随意性主要决定了词体形式上的“婉”;当词进入传播媒介的第二阶段,即“再现的媒介系统”时期,主要依靠文人的案头创作和书面传播的词体逐渐被提升到“婉约”的高度,即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婉媚和谐,更要求内容上的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正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决定并解释了词由起源于坊间歌楼的浅俗最终走向文人案头的典雅,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婉约 范畴 传播 示现的媒介系统 再现媒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