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婚姻支付对农村夫妻权力的影响:全国百村调查的发现 被引量:18
1
作者 韦艳 杨大为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41,共10页
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九省百村的"婚姻迁移与农村女性发展"专项调查数据,通过对资源理论进行拓展和本土化来定量分析婚姻支付对农村地区夫妻权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婚姻支付和夫妻权利存在地域差异;以婚姻支付为代表的... 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九省百村的"婚姻迁移与农村女性发展"专项调查数据,通过对资源理论进行拓展和本土化来定量分析婚姻支付对农村地区夫妻权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婚姻支付和夫妻权利存在地域差异;以婚姻支付为代表的婚前资源对农村家庭中夫妻权利有显著影响,嫁妆相对于彩礼的水平越高,婚后非男权的发生概率越大;夫妻相对收入、相对持家贡献和妻子行为自主权也对夫妻权利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夫妻权利模式逐渐趋于非男权化,但是夫妻权利在婚姻缔结时就已成较为稳定格局,女性婚后通过个人资源提升权利的空间变得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支付 夫妻权力 资源理论 农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实践研究——以甘肃陇东W村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春萍 朱岳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在西北陇东农村,男方婚姻支付成本逐年攀升,高昂彩礼的现象需要从婚姻支付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婚姻圈的变动、性别比例失衡、婚姻支付惯习等因素是解释男方婚姻支付行为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西北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实践表现出:高昂彩礼... 在西北陇东农村,男方婚姻支付成本逐年攀升,高昂彩礼的现象需要从婚姻支付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婚姻圈的变动、性别比例失衡、婚姻支付惯习等因素是解释男方婚姻支付行为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西北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实践表现出:高昂彩礼、父辈承受支付成本、消费攀比的追随、父系继承等实践特点。该地婚姻场域的支付惯习是男方婚姻支付的客观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农村 婚姻支付 消费攀比 甘肃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低额婚姻支付的逻辑:基于云南赵村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君甫 饶曼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48,共7页
婚姻支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对云南省赵村的案例研究,发现地域婚姻支付的高低差异主要是婚房的支出导致的。年轻人婚后的居住模式导致婚房支出悬殊,而婚后居住模式是家庭本位主义和个体本位主义家庭观的具体体现。传统的家庭本位... 婚姻支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对云南省赵村的案例研究,发现地域婚姻支付的高低差异主要是婚房的支出导致的。年轻人婚后的居住模式导致婚房支出悬殊,而婚后居住模式是家庭本位主义和个体本位主义家庭观的具体体现。传统的家庭本位主义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模式以及对孝道的强调维持了子辈婚后和父辈共同居住的模式,不需要新建或购买婚房。在家庭本位主义的影响下,婚姻缔结中也不存在"要价"行为,彩礼仅仅是象征性的缔结婚姻的符号,不具有经济补偿的意义。加之未婚青年向外流动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当地的婚姻支付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婚姻支付 家庭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姻支付、初婚年龄与生育决策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兴 刘鑫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9,共12页
彩礼和嫁妆是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日渐高涨的彩礼和嫁妆推动了婚姻支付的不断攀升,也对我国居民的婚姻和生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CHARLS 2018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婚姻支付对我国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通过运用工具变量并进行2... 彩礼和嫁妆是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日渐高涨的彩礼和嫁妆推动了婚姻支付的不断攀升,也对我国居民的婚姻和生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CHARLS 2018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婚姻支付对我国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通过运用工具变量并进行2SLS回归,发现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生育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更高婚姻支付的个体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更高,更容易完成婚姻的缔结,在做出生育决策时也会更多地考虑代际支持以及父代“多子多福”期望的影响;而无法承担高额支付的个体则要面对初婚年龄推迟的风险,在做出生育决策时则会面临更多的生育成本的压力。辅助因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婚姻支付会显著降低晚婚的概率,同时会显著增加生育多孩的概率,与2SLS回归的结果基本一致;将工具变量加入Heckman两步法中的Heck-IV估计结果也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分城乡回归发现婚姻支付对城乡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城市居民,婚姻支付对农村样本的婚育影响更大。未来应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的建设、降低家庭的婚育成本等方面入手,控制婚姻支付的合理区间,从而积极应对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和生育决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支付 初婚年龄 生育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穆怀中 姚文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200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支付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在终生预算约束条件下,婚姻支付上升会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采用跨期分析方法构建老年劳动参与选择模型,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实证... 200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支付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在终生预算约束条件下,婚姻支付上升会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采用跨期分析方法构建老年劳动参与选择模型,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支付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参与时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及家庭固定资产水平异质性;(3)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之间存在平缓的“倒U型”关系,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财富水平相关;(4)养老金水平、健康状况与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婚姻支付在普遍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基础上,还显著促进了“弱势”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包括:农村、女性、高龄、低财富水平及低健康水平的老年人。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防止婚姻支付过快上涨,完善老年劳动力市场,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建设等促进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双向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支付 老年劳动参与 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革与婚姻支付: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的彩礼和嫁妆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飞龙 《古今农业》 2017年第3期19-25,共7页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农村极具变动性,政治运动、制度变迁、习俗更迭影响着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彩礼和嫁妆所呈现的婚姻支付关系成为社会变革的最好注脚之一,体现了传统生活的延续性和新型社会的变迁性共存。不论是男方家庭支出...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农村极具变动性,政治运动、制度变迁、习俗更迭影响着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彩礼和嫁妆所呈现的婚姻支付关系成为社会变革的最好注脚之一,体现了传统生活的延续性和新型社会的变迁性共存。不论是男方家庭支出的彩礼还是女方家庭支出的嫁妆,都体现了家庭之间财产的相互转移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从传统向现代的不断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革 婚姻支付 彩礼 嫁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风文明”与“理性选择”——基于对某中部农村婚姻支付的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俊秀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2-174,共3页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而"婚俗"则是乡风的具体表现之一。本文截取中部农村地区"婚俗"中的"婚姻支付"这一具体片段,...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而"婚俗"则是乡风的具体表现之一。本文截取中部农村地区"婚俗"中的"婚姻支付"这一具体片段,选择从微观家庭的具体的行为取向出发来研究中国人的理性选择行为,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对理性选择理论本土化的路径选择的一种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 理性选择 婚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光棍”与农村婚姻市场的再变革 被引量:36
8
作者 宋丽娜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90,108,共8页
近几年,紧随农村社会离婚高发现象之后,男青年在离婚后难以再婚"重返光棍"成为一种典型社会现象。本文以关中丰南村的婚恋现象为基础,深入分析其成因与社会后果,理清重返光棍现象的社会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讨论农村婚姻市场... 近几年,紧随农村社会离婚高发现象之后,男青年在离婚后难以再婚"重返光棍"成为一种典型社会现象。本文以关中丰南村的婚恋现象为基础,深入分析其成因与社会后果,理清重返光棍现象的社会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讨论农村婚姻市场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返光棍 婚姻市场 婚姻支付 婚姻维持系统 婚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比失衡是否会削弱男孩偏好?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德状 郑思岚 侯奥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2,共18页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人口性别结构的均衡则是其关键内涵之一。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强烈的男孩偏好,这种传统观念是否会因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而发生改变?本文旨在研究当前性别结构失衡所导致的婚姻挤压对我国适龄生...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人口性别结构的均衡则是其关键内涵之一。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强烈的男孩偏好,这种传统观念是否会因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而发生改变?本文旨在研究当前性别结构失衡所导致的婚姻挤压对我国适龄生育主体的生育性别偏好的重塑效应。文章基于婚姻市场供需视角、婚姻挤压理论和生育成本收益权衡理论,利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定量分析地区性别比对个体男孩生育偏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层面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每增加10人,个体具有男孩偏好的概率平均下降2.24%,并且这一结果在剔除无生育意愿样本、替换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控制地区初始男孩偏好以及使用PSM模型后依旧稳健。在机制分析部分,文章首先考察了性别比对个体初婚年龄的影响,发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性别比上升均显著推迟了男性初婚年龄,而对女性初婚年龄无影响。研究进一步发现:对于婚姻支付压力越大、承受婚姻支付能力越低的个体,性别比上升对其男孩偏好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且更显著。这些结果显示性别比上升增加了男性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男性及其家庭需要承担更高的婚姻支付以提高自身婚配竞争力,从而导致生养男孩的潜在成本上升,并因此抑制了男孩偏好。按照个体和地区特征进行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性别比上升对低年龄段、低受教育程度、已有多个儿子和始终为非农户口的人群以及西部地区个体的男孩偏好抑制作用更强。人口性别比存在一种类似生物学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但这种所谓“自然合理”的回归通常周期长且通过提高婚姻支付来实现,背后隐藏的是年轻人及其家庭对于高额结婚成本的负担,不仅不利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推高房价、扭曲储蓄行为、抑制消费、降低生育率等。因而,政府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弱化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促进人口性别比回归正常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失衡 男孩偏好 婚姻市场竞争 婚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婚子女及其特征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琴 丁倩 李大胜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4,共12页
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2015和2018年的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未婚子女及其特征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未婚会使得农村中老年人更多地转向高报酬的非农劳动,当家中有未婚子女,非... 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2015和2018年的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未婚子女及其特征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未婚会使得农村中老年人更多地转向高报酬的非农劳动,当家中有未婚子女,非农劳动参与率会提高3.9%。当家中有适龄、低收入的未婚儿子,父母的经济压力最大,劳动参与率最高。机制分析表明,子女的婚姻支付会通过高彩礼和高房价转嫁到父母身上从而增加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经济转移并不是其中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婚子女 劳动参与 农村中老年人 婚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