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水景、爱、恐惧:威廉·福克纳的河流书写 |
何叶涵
|
《写作》
|
2024 |
0 |
|
2
|
威廉·福克纳小说语象叙事研究 |
周文娟
马心如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3
|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发生 |
李萌羽
张悦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3 |
0 |
|
4
|
由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美国作家的乡土情怀 |
王桂荣
郑艺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1 |
0 |
|
5
|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精神 |
郭永红
李萌羽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6 |
3
|
|
6
|
过于轻盈的虚无——论《早上九点叫醒我》对威廉·福克纳的借鉴 |
赵骞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0 |
0 |
|
7
|
威廉·福克纳小说意识流特征解析 |
李庆华
|
《海外英语》
|
2020 |
0 |
|
8
|
福克纳《烧马棚》中男性气概的退变与重构 |
熊予知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9
|
挥动玉米锥的凸眼——福克纳《圣殿》小说异类人物“黑白人”之陌生化解读 |
鲍忠明
吴剑峰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0
|
“物质无意识”:物质文化视角中的福克纳环境书写 |
韩启群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6 |
6
|
|
11
|
批判与缅怀,离弃与不舍——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南方情结 |
李建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2
|
一言难尽福克纳——福克纳“黑人观”批评述评 |
鲍忠明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7 |
1
|
|
13
|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
林玉蓉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4
|
论福克纳小说的南方区域意识 |
聂尧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5
|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
翁蜜娟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6
|
爱米丽形象的多维性——浅析福克纳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
孙瑜
|
《海外英语》
|
2010 |
1
|
|
17
|
国际化的福克纳--兼与苏童、沈从文、莫言、余华创作比较 |
罗伯特·W·罕布林
李萌羽(译)
杨燕(译)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7 |
0 |
|
18
|
美国南方社会的一曲悲歌——福克纳《八月之光》主题和人物浅析 |
李万遂
|
《外国语文》
|
1985 |
2
|
|
19
|
浅析哥特传统在福克纳小说中的美学意义 |
王雪
秦洁荣
|
《戏剧之家》
|
2016 |
0 |
|
20
|
从空间叙事看福克纳短篇小说《山上的胜利》 |
杜安琪
胡勤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