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周缘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换期风化演变及其对全球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崔灏 韦刚健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4-287,共14页
始新世—渐新世的气候转型(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EOT)是新生代时期最为显著的全球降温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冷室”模式的关键转变。虽然深海沉积物较为一致地记录了这一降温事件,但众多陆相沉积记录却显... 始新世—渐新世的气候转型(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EOT)是新生代时期最为显著的全球降温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冷室”模式的关键转变。虽然深海沉积物较为一致地记录了这一降温事件,但众多陆相沉积记录却显示不同区域的气候响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凸显了全球气候背景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青藏高原隆升显著影响全球大陆风化的格局,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因而高原周缘的大陆风化演变是反映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本文汇总了晚始新世—渐新世青藏高原周缘大陆风化的演变记录,结合我们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吕合盆地35~26 Ma期间的风化历史,探索这一时期青藏高原周缘风化演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大部分区域自晚始新世起的风化强度便开始下降并延续至渐新世,与降温和干旱化过程相耦合;而东南缘则表现为多阶段的温度波动及持续湿润的气候特征。这种区域性差异主要由全球降温、构造隆升和季风系统演化的共同调控驱动。本研究为理解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在EOT期间的风化模式及其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始新世—气候转型期 青藏高原 全球变化因素 区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国桥 张仲石 姚政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105,共15页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气候转变 全球变冷 大气CO2 气候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2 位作者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共11页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碎屑沉积物 气候 始新世- 东南印度洋 化学风化 气候转型 源-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包万铖 夏国清 +3 位作者 路畅 樊秋爽 吴敬宣 石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91,共12页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信息,选取盆地西南缘382道班剖面牛堡组二段细粒沉积物样品,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元素组合(C值)、Rb/Sr、Sr/Cu和Sr/Ba等比值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元素风化指数(α)、Ln(Al_(2)O_(3)/Na_(2)O)等多种化学风化指数研究了源区风化作用强度,讨论了古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沉积期古气候整体较为干旱,但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事件,该降温事件并不局限于伦坡拉盆地,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其它地区也被广泛记录,是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全球降温事件的陆内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元素地球化学 风化指数 始新世-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黏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路畅 夏国清 +5 位作者 陈云 吴劲宣 包万铖 樊秋爽 石柱 郝夏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79,共15页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伦...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382道班剖面的黏土矿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在始新世—渐新世牛堡组二段沉积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极少,蒙脱石仅出现在极少样品中。黏土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指示伦坡拉盆地在该时期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但在长周期趋势下伊利石相对含量逐渐减少,伊/蒙混层逐渐增多,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系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时期存在向更加湿润的气候条件转变,这种气候系统的改变可能与南亚季风在晚始新世的演化所带来的更多水汽条件和青藏高原中部中央分水岭的形成有关,但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伊利石含量陡然增多,而伊/蒙混层含量则减少,且两者频繁波动,这反映了该盆地在EOT时期受到全球降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气候 始新世— 青藏高原腹地 南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5
6
作者 尹延鸿 孙嘉诗 +1 位作者 侯贵卿 王玉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3,共5页
根据深海钻探样品分析 ,对东太平洋地区 5 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层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曲线平缓 ,重稀土相对富集 ,各层Ce严重亏损 (第 2层轻度亏损 ) ,各层的Eu仅轻度亏损... 根据深海钻探样品分析 ,对东太平洋地区 5 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层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曲线平缓 ,重稀土相对富集 ,各层Ce严重亏损 (第 2层轻度亏损 ) ,各层的Eu仅轻度亏损。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比其它层含量高得多。此外 ,该层还富含Fe及指示地外成因的Ni、Co、Ir等元素 ,且底部富含微玻璃陨石。这些特征说明该含金属粘土层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明显关系 ,其底部可能还与陨击作用相联系。从区域地质情况来看 ,始新世末期有明显的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 ,微玻璃陨石广泛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属粘土层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太平洋 地层 始新世 微玻璃陨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布尔津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岩石及生物地层 被引量:8
7
作者 叶捷 孟津 +1 位作者 吴文裕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60,共12页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上部克孜勒托尕依组。额尔齐斯河组为一套富含铁质的色彩鲜艳的碎屑堆积 ,克孜勒托尕依组是一套浅黄绿色砂岩夹杂色泥岩地层。克孜勒托尕依村附近的建组剖面为一连续沉积剖面 ,含有 3个确切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5个化石地点。最下部化石层含有典型的始新世Ergilian期哺乳动物 ,其余两个层位的化石均属早渐新世Shandgolian期哺乳动物。因此 ,该剖面为一Ergilian Shandgolian(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过渡时期的地层剖面 ,是进一步研究该过渡期哺乳动物群替代及Ergilian/Shandgolian地层界线的理想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津盆地 始新世-早 建组 哺乳动物地层 岩石地层 乌伦古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辉绿岩始新世——渐新世变质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2 位作者 尚振 高家昊 王亚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309-312,共4页
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是新生代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之一,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崛起,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厘定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的起始时间是深入理解该碰撞事件构造岩浆作用和环境资源效应等重要地质过程... 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是新生代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之一,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崛起,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厘定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的起始时间是深入理解该碰撞事件构造岩浆作用和环境资源效应等重要地质过程的关键时间坐标。随着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北向俯冲,碰撞带上下两盘都发生缩短增厚和相应的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特提斯喜马拉雅 始新世 辉绿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构造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粗沉积物组份与粘土矿物资料看始新世至晚渐新世威德尔海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
9
作者 张吉林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4期8-10,共3页
从粗沉积物组份与粘土矿物资料看始新世至晚渐新世威德尔海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L.Diester—Haass等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 从粗沉积物组份与粘土矿物资料看始新世至晚渐新世威德尔海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L.Diester—Haass等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东部,孤立的无震洋脊,比大洋盆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始新世 沉积物 大洋 气候演化 洋盆 沉积序列 化石 有孔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10
作者 王秋军 郑军 +3 位作者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8-366,共9页
渐新世代表地球一个早期的"冰室"期,是地球气候演化和生物演替过程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渐新世植物化石的碳同位素可为研究该时期的古气候提供依据。对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及其最近现生亲缘种的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化石种Bux... 渐新世代表地球一个早期的"冰室"期,是地球气候演化和生物演替过程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渐新世植物化石的碳同位素可为研究该时期的古气候提供依据。对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及其最近现生亲缘种的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化石种Buxus ningmingensis,Chuniophoenix slenderifolia和Cephalotaxus ningmingensis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分别为-29.0‰,-28.3‰,-28.0‰;碳同位素分馏(Δ13C)分别为23.48‰,22.74‰,22.43‰;叶内细胞间和外界大气的CO2分压比(C植物/C空气)分别为0.84,0.81,0.80;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42.63μmol CO2/mol H2O,51.56μmol CO2/mol H2O,55.38μmol CO2/mol H2O。其对应的最近现生亲缘种(NLRs)的δ13C分别为-27.9‰,-29.7‰,-28.8‰;Δ13C分别为20.47‰,22.36‰,21.42‰;C植物/C空气分别为0.71,0.79,0.75;WUE分别为72.22μmol CO2/mol H2O,51.28μmol CO2/mol H2O,61.76μmol CO2/mol H2O。化石种δ13C值均落在现代C3植物相应的数值范围内,其Δ13C和C植物/C空气均高于相应的NLRs数值;而Buxus ningmingensis和Cephalotaxus ningmingensis的WUE低于相应的NLRs数值;其中Chuniophoenix slenderifolia的WUE稍高于相应的最近现生亲缘种C. hainanensis,推测可能与其NLR标本的母本植物生长在水源充足、空气潮湿的湖溪边湿地环境有关。基于Δ13C、C植物/C空气和WUE结果,推测化石种可能生活在一种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化石种及同层位化石的古气候重建支持了当前古气候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气候 植物化石 宁明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纳日贡玛始新世—渐新世含矿斑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伟 王玉德 +2 位作者 曹德智 王毅智 王永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99-105,共7页
纳日贡玛一带的始新世—渐新世斑岩体多以不规则小岩株形式产出,由二长花岗斑岩组成;岩石化学类型为亚碱性的富钾钙碱性系列,SiO2、Al2O3、K2O、Na2O、LREE,Sr、Rb、Ba、Th、Ce、Mo、Cu、Au、Ag含量高,CaO、TiO2、HREE、Y、Yb、Cr、Sc... 纳日贡玛一带的始新世—渐新世斑岩体多以不规则小岩株形式产出,由二长花岗斑岩组成;岩石化学类型为亚碱性的富钾钙碱性系列,SiO2、Al2O3、K2O、Na2O、LREE,Sr、Rb、Ba、Th、Ce、Mo、Cu、Au、Ag含量高,CaO、TiO2、HREE、Y、Yb、Cr、Sc、Co、Ni亏损。稀土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明显。斑岩源岩为壳源,有洋壳物质的混染;其形成模式为陆内俯冲导致软流圈上涌,并向下地壳注入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产生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日贡玛 始新世- 斑岩 地球化学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突变性地质事件研究概况
12
作者 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1999年第12期5-7,共3页
关键词 古生物 海洋 始新世- 初突变 地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盘州地区早渐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浩飞 郑军 +3 位作者 付孝红 王秋军 李瑞云 孙柏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9,共10页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最热月均温(WMMT)为21.6~28.1℃、年均降雨量(MAP)为828.0~1 900.0mm、最湿月均降雨量(MPwet)为160.0~343.0 mm、最旱月均降雨量(MPdry)为7.0~54.0mm、最暖月均降雨量(MPwarm)为105.0~180.0mm。孢粉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MAT为11.5~23.9℃、CMMT为-1.0~16.7℃、WMMT为23.0~27.9℃、MAP为803.0~1 613.0mm、MPwet为116.0~293.0mm、MPdry为17.0~55.0mm、MPwarm为94.0~180.0mm。植物群大化石和孢粉化石的共存分析结果都指示一种温暖的、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现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较相似。盘州地区现在气候与早渐新世气候相比,夏季变凉爽多雨。结合我国同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参数,结果说明我国早渐新世时气候随纬度升高变化并不大,其分带现象明显低于现在的气候纬度分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共存分析法 植物化石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 被引量:3
14
作者 韦一 杨兵 邓会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7-206,224,共11页
为恢复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面貌并重建古气候,对该盆地伏平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分析、鉴定,共获得孢粉化石34属,并划分为2个组合:(Ⅰ)Abietin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Ⅱ)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 为恢复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面貌并重建古气候,对该盆地伏平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分析、鉴定,共获得孢粉化石34属,并划分为2个组合:(Ⅰ)Abietin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Ⅱ)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ediastrum组合。组合Ⅰ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中期;组合Ⅱ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晚期至Chattian早期。植被面貌变化为:针阔混交林,底部生长着蕨类植被→针叶林。通过孢粉组合属性特征的研究得出孢粉组合Ⅰ代表了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孢粉组合Ⅱ代表了亚热带较湿润性气候。通过共存因子分析得出:在渐新世Rupelian中期至Chattian早期时间段内百色盆地年均降雨量(MAP)在797.5~1293.7 mm之间,年均温度(MAT)在11.3~22.6℃之间,为北亚热带气候特征。而现在的百色盆地位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度:22.0℃,年均降雨量:1070.5 mm),二者的差异可能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所造成的亚洲板块“右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盆地 孢粉组合 气候 共存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渐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的演变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4
15
作者 唐松 邵磊 赵泉鸿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7-342,共6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 114 8站 32 .8Ma以来深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 ,发现以15 .5Ma为界 ,下部沉积物粘土矿物组成中蒙脱石含量高达 70 % ,上部则以伊利石和绿泥石逐步增高、蒙脱石含量明显下降为特征 ,揭示出...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 114 8站 32 .8Ma以来深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 ,发现以15 .5Ma为界 ,下部沉积物粘土矿物组成中蒙脱石含量高达 70 % ,上部则以伊利石和绿泥石逐步增高、蒙脱石含量明显下降为特征 ,揭示出该区深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演变可以分为 32 .8~ 15 .5Ma的构造控制期和 15 .5Ma以来的气候控制期。在构造控制期 ,粘土矿物成分记录了南海扩张演变的历史 ;而在气候控制期 ,粘土矿物特征除反映出南海北部周边总体降温的过程外 ,还显示了 3Ma的突然降温 ,与该站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反映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海洋沉积 气候变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Maiella碳酸盐平台上始新世—渐新世与陆架边缘进积和出露有关的高海面和低海面沉积物
16
作者 AdamVecsei 孙萍 《海洋地质动态》 1997年第12期15-17,共3页
意大利Maiela碳酸盐平台上始新世—渐新世与陆架边缘进积和出露有关的高海面和低海面沉积物AdamVecsei等1.高水位期与低水位期沉积物与硅质碎屑体系不同,低纬度碳酸盐陆架更偏爱在海平面高水位期时将沉积物输送至其... 意大利Maiela碳酸盐平台上始新世—渐新世与陆架边缘进积和出露有关的高海面和低海面沉积物AdamVecsei等1.高水位期与低水位期沉积物与硅质碎屑体系不同,低纬度碳酸盐陆架更偏爱在海平面高水位期时将沉积物输送至其邻近斜坡上和盆地内,这个时候在透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 沉积物 陆架边缘 碳酸盐 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南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古海洋学
17
作者 L.Diester-Haass 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1997年第12期11-13,共3页
印度洋南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古海洋学L.Diester-Haass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历史包含了一些从了解无冰期至南极主冰盖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重要因素。深海钻探(ODP)113、119、120航次的最近研究结果表... 印度洋南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古海洋学L.Diester-Haass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历史包含了一些从了解无冰期至南极主冰盖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重要因素。深海钻探(ODP)113、119、120航次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在渐新世初期或者是在中晚始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印度洋 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新世/中新世之交有规律的气候波动
18
作者 JamesC.Zachos 周立君 《海洋地质动态》 1998年第5期11-13,共3页
渐新世/中新世之交有规律的气候波动JamesC.Zachos等渐新世/中新世之交代表了新生代地球历史中一次有意义的气候变迁,自中—晚渐新世有大量的堆积作用以来,海洋温度缓慢上升大陆冰体积明显降低。氧同位素记录说明了开... 渐新世/中新世之交有规律的气候波动JamesC.Zachos等渐新世/中新世之交代表了新生代地球历史中一次有意义的气候变迁,自中—晚渐新世有大量的堆积作用以来,海洋温度缓慢上升大陆冰体积明显降低。氧同位素记录说明了开始于早中新世、持续到中中新世寒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波动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脑木根地区渐新世啮齿类及相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1-219,共9页
描述了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中所产的啮齿类化石 :阿尔泰查干鼠 (Tsaganomysaltaicus)和中间圆柱鼠 (Cyclomylusintermedius)。脑木根敖包顶部地层最初被归入巴润索组。研究表明该层共含 5种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Cyclomylus... 描述了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中所产的啮齿类化石 :阿尔泰查干鼠 (Tsaganomysaltaicus)和中间圆柱鼠 (Cyclomylusintermedius)。脑木根敖包顶部地层最初被归入巴润索组。研究表明该层共含 5种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Cyclomylusintermedius、Paraceratheriumtransouralicum、Ardyniakazachstanensis和Entelodongobiensis) ,其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巴润索组的层型是巴润索平台顶部的砂砾岩 ,其时代为晚始新世。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不应归入巴润索组 ,而与额尔登敖包顶部的上脑岗代组在岩性上接近 ,时代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脑木根地区 啮齿类 地层 始新世 巴润索组 上脑岗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新发现的渐新世山河狸和松鼠类化石(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伴月 D.达什泽维格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99,共15页
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 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harKhoroo玄武岩层(BryantandMcKenna,1995;MengandMcKenna,1998)。该玄武岩层的时代用40Ar/39Ar法被确定为距今31.5Ma(Hcketal.,1999,他们称其为BasaltI)。三达河组中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啮齿类化石(Matthewand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Zhai,1987;Hcketal.,1999)。近年来,本文的后一作者在三达河组中又采集到一批啮齿类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本文是对这两类化石新材料的记述。现生的松鼠科分异很大,而且大多数都分布在亚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纪时在北美和欧洲却很丰富。在北美出现于晚始新世,在渐新世时已明显分异;在欧洲出现于早渐新世,在中新世时分异很大。相反,亚洲古近纪的松鼠化石却发现得很少,标本也很破碎。已报道的只有3件标本。2件产自党河下游地区:Bohlin(1946)报道的晚渐新世的Sciurussp.,标本只是2枚单个臼齿(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报道的早渐新世的党河鲜松鼠(Oligosciurusdangheensis),标本只是一段带m1~2的下颌骨。还有一件是Minjin(2004)报道的蒙古渐新世的三达河克热姆鼠(Kheremhsandgoliensis),标本也只是一段带m1~3的下颌骨。本文报道的松鼠化石产自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的塔石盖贝(TashgainBel)地点的三达河组上部山地段,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这批松鼠化石标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颌骨(PC369)和2段下颌骨(PC3610和PC3611)。这是亚洲古近纪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标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属的一新种:亚洲克热姆鼠(Kheremasiaticasp.nov.)。其主要特征是颊齿较大,较宽;下内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从m1到m3变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内脊较明显;下内尖较明显,与下后边脊间有浅沟分开等。K.asiatica的形态特征表明,Kherem属应归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亚科。新的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已发生了分异,至少可分为3支。以Kherem为代表的一支,与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可能是由类似于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种类演化并迁徙到亚洲来的。现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种(Aplodontiarufa),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但从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却遍布全北区。它们在北美较繁盛,分异大,但在亚洲发现得很少。在亚洲渐新世地层中虽曾报道过3属4种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Prosciurusordosicus和P.?shantungensis均只有一枚单个的牙)。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渐新世地层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丰富。本文描述的山河狸化石分别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点的山地段和前杭爱省UlaanKhongil(=TatalGol)地点的塔塔尔段。它们代表原松鼠属的3类:蒙古原松鼠(新种)(Prosciurusmongoliensissp.nov.)、蒙古原松鼠(相似种)(P.cf.P.mongoliensis)和小原松鼠(新种)(P.pisinnussp.nov.)。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下颊齿的下中附尖与下后附尖脊连,下中尖发育较弱,下外中脊弱或无;p4无下前边尖和下前齿带;m1具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后脊II较发育;下次脊在p4和m1后弯,与下后边脊连,在m2和m3横向,伸达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种)与蒙古原松鼠的区别是:颊齿尺寸较小,p4具明显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弯曲度较缓,m1缺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后脊II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下臼齿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颊齿的下次脊横向、较低,与下外脊连,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较明显,下次尖明显向前颊侧延伸,具明显的齿带等。蒙古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与北美的关系要比与欧洲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狸 鼠类 哺乳动物化石 主要特征 玄武岩层 化石标本 ^40AR and 啮齿类 松鼠科 古近纪 sp. 下颌骨 中部地区 陆相地层 沉积岩层 始新世 下游地区 系统关系 沿海地区 nov 亚洲 北美 分异 p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