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母胎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分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61名正常孕妇,轻、重度ICP患者母、脐血的9种结合型胆汁酸成分进行测定,并将受试者分...目的:探讨基于母胎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分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61名正常孕妇,轻、重度ICP患者母、脐血的9种结合型胆汁酸成分进行测定,并将受试者分为建模集(n=40)与验证集(n=21),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胆汁酸代谢轮廓进行分析、建模与验证。结果:母血胆汁酸代谢模型可区分正常孕妇组,轻度ICP组,与重度ICP组;脐血胆汁酸代谢模型可区分重度ICP组与非重度组。母、脐血分度模型的验证效率分别达90.5%与100.0%。牛磺熊去氧胆酸(P=0.004),牛磺胆酸(P=0.005)以及甘氨胆酸(P=0.032)在ICP孕妇中明显增高;甘氨石胆酸(P<0.001)和牛磺脱氧胆酸(P=0.001)在ICP胎儿中明显增高。结论:ICP母、脐血各有其特征的胆汁酸代谢轮廓,均可用于对ICP分度。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果,运用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技术(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5种技术方法评价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诊断价...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果,运用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技术(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5种技术方法评价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CNKI;英文数据库:Pub Med,High Wir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 research。文献搜索的截至日期为2015年5月。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利用Meta分析所收集的TBA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数据信息,运用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的SROC 5种方法:ηonξ、ξonη、D on S、R&G(Rutter and Gatsonis)、主轴法,应用SAS的MIXED和NLMIXED过程步得到参数,建立5种模型,评价TBA对ICP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Meta分析检索步骤,最终纳入6篇文献,根据5种方法计算出诊断评价结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显示:ηonξ:0.711,ξonη:0.448;D on S:0.730;R&G:0.801;主轴法:0.703,提示TBA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而5种技术方法的AUC和SROC图形结果显示:R&G评价TBA准确性的效果较其他方法更好。结论:TBA诊断ICP的准确性较好,但R&G的效果评价需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自拟利胆退黄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于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相同的监护条件下进行监护,基本药物支持治疗给予能量合...目的:观察自拟利胆退黄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于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相同的监护条件下进行监护,基本药物支持治疗给予能量合剂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点。对照组给予西药S-腺苷蛋氨酸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静点,另外口服熊去氧胆酸和苯巴比妥;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利胆退黄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100 m L,2周为1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均1疗程后统计疗效及相关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统计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0.0%,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临床瘙痒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分别为(0.67±0.49)、(1.72±.53),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中,治疗组的ALT、AST、TBA、TBIL、DBIL平均数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及新生儿情况中显示,治疗组的孕周长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羊水污染发生率及产生出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新生儿的早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口服中药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一方面可以改善孕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痛苦,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的保护胎儿,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疗效显著,而且对孕妇及胎儿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妊娠并发症,其症状常发生在妊娠晚期,表现为皮肤在无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瘙痒,伴有母体胆汁酸水平升高。ICP的病因复杂,涉及激素因素、遗传易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妊娠并发症,其症状常发生在妊娠晚期,表现为皮肤在无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瘙痒,伴有母体胆汁酸水平升高。ICP的病因复杂,涉及激素因素、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该病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明显差异,发病率从0.1%~27%^([1]),而在中国又以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发病率最高^([2])。ICP与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和死产。2024年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学会(the Society of Obstetrician and Gynecologists of Canada,SOGC)发布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与管理指南》(本文简称“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医师提供适当的临床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ICP的不良后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母胎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分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61名正常孕妇,轻、重度ICP患者母、脐血的9种结合型胆汁酸成分进行测定,并将受试者分为建模集(n=40)与验证集(n=21),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胆汁酸代谢轮廓进行分析、建模与验证。结果:母血胆汁酸代谢模型可区分正常孕妇组,轻度ICP组,与重度ICP组;脐血胆汁酸代谢模型可区分重度ICP组与非重度组。母、脐血分度模型的验证效率分别达90.5%与100.0%。牛磺熊去氧胆酸(P=0.004),牛磺胆酸(P=0.005)以及甘氨胆酸(P=0.032)在ICP孕妇中明显增高;甘氨石胆酸(P<0.001)和牛磺脱氧胆酸(P=0.001)在ICP胎儿中明显增高。结论:ICP母、脐血各有其特征的胆汁酸代谢轮廓,均可用于对ICP分度。
文摘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果,运用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技术(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5种技术方法评价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CNKI;英文数据库:Pub Med,High Wir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 research。文献搜索的截至日期为2015年5月。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利用Meta分析所收集的TBA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数据信息,运用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的SROC 5种方法:ηonξ、ξonη、D on S、R&G(Rutter and Gatsonis)、主轴法,应用SAS的MIXED和NLMIXED过程步得到参数,建立5种模型,评价TBA对ICP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Meta分析检索步骤,最终纳入6篇文献,根据5种方法计算出诊断评价结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显示:ηonξ:0.711,ξonη:0.448;D on S:0.730;R&G:0.801;主轴法:0.703,提示TBA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而5种技术方法的AUC和SROC图形结果显示:R&G评价TBA准确性的效果较其他方法更好。结论:TBA诊断ICP的准确性较好,但R&G的效果评价需进一步验证。
文摘目的:观察自拟利胆退黄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于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相同的监护条件下进行监护,基本药物支持治疗给予能量合剂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点。对照组给予西药S-腺苷蛋氨酸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静点,另外口服熊去氧胆酸和苯巴比妥;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利胆退黄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100 m L,2周为1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均1疗程后统计疗效及相关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统计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0.0%,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临床瘙痒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分别为(0.67±0.49)、(1.72±.53),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中,治疗组的ALT、AST、TBA、TBIL、DBIL平均数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及新生儿情况中显示,治疗组的孕周长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羊水污染发生率及产生出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新生儿的早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口服中药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一方面可以改善孕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痛苦,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的保护胎儿,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疗效显著,而且对孕妇及胎儿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文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妊娠并发症,其症状常发生在妊娠晚期,表现为皮肤在无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瘙痒,伴有母体胆汁酸水平升高。ICP的病因复杂,涉及激素因素、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该病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明显差异,发病率从0.1%~27%^([1]),而在中国又以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发病率最高^([2])。ICP与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和死产。2024年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学会(the Society of Obstetrician and Gynecologists of Canada,SOGC)发布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与管理指南》(本文简称“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医师提供适当的临床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ICP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