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奴役的工具抑或解放的力量——与ChatGPT讨论人与智能机器共同未来的思想实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德元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49-64,114,共17页
这是一个“人与人工智能系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实验。讨论的焦点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在与ChatGPT的对谈中,讨论到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些热点事件和热点议题,包括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危机焦虑、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创造性、人工... 这是一个“人与人工智能系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实验。讨论的焦点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在与ChatGPT的对谈中,讨论到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些热点事件和热点议题,包括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危机焦虑、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智慧、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模拟人类的情感以及人与智能机器能否实现和平相处、协同进化等问题。通过这个实验,读者对ChatGPT是否具备智能等可以作出比较直观的判断,并有望从中发现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奴役的工具 解放的力量 ChatGPT 人机交往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奴役、抗争与平等:科幻电影中的人与机器人关系论
2
作者 彭俊 杨晓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2-56,共5页
机器人,作为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自我镜像,作为不触及现实群体禁忌的虚拟敌对者,是满足观众猎奇心理、释放观众攻击欲望的完美主角,更是承载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绝佳喻体。在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并不甘于做任劳任怨、百依百顺的人类奴仆。它... 机器人,作为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自我镜像,作为不触及现实群体禁忌的虚拟敌对者,是满足观众猎奇心理、释放观众攻击欲望的完美主角,更是承载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绝佳喻体。在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并不甘于做任劳任怨、百依百顺的人类奴仆。它们反抗人类的奴役,追求与人类平等的地位,甚至利用自己的优势奴役人类,构成了科幻电影中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三种态势。而这三种态势,恰恰是对现实中人类与其他生命体之间、人类不同族群之间关系的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人与机器人 奴役 抗争 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奴役与驾驭的博弈
3
作者 谢朝霞 苏平萍 《宜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5-17,共3页
教育不可能回避目的问题。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是理论上最通常的分法。实际中,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出社会本位工具主义的色彩。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本质偏离的地方,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对教育的奴役与驾驭两股力量... 教育不可能回避目的问题。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是理论上最通常的分法。实际中,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出社会本位工具主义的色彩。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本质偏离的地方,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对教育的奴役与驾驭两股力量进行归整,提出教育要在博弈中取得平衡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位 工具主义 奴役 驾驭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的现代社会与资本“奴役”之路——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余勤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86-189,194,共5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源自他对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的观察。在马尔库塞看来,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虽然不同于马克思所处年代,但"异化劳动"并没有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消失。在技术合法性外衣的包装下...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源自他对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的观察。在马尔库塞看来,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虽然不同于马克思所处年代,但"异化劳动"并没有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消失。在技术合法性外衣的包装下,现代社会变为了一个"单向度社会"。特别是在流通和消费领域,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消费"制造了众多虚假的需求,把人变为了资本的工具和奴隶,变为了"单向度的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只是表面上得到了类似于"商品交换"的自由,但其实则是不自由的。这里的"自由"已被"制度化"地融入了"社会有机体"中,最后"异化"成为资本统治的工具。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新时代,处于以及向往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人们,应该明白和清醒:"资本文明化"本身并非意味着人类的最终解放和幸福,相反则意味着人类文明走向"新奴役之路"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尔库塞 异化劳动 奴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的民族奴役思想
5
作者 段凤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8-91,共4页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希腊前人民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希腊世界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希腊民族与野蛮民族的区别、野蛮民族具有奴性的原因、野蛮民族奴性对其专制政体的影响、希腊人奴役野蛮民族的合法性等问题。他的民族思想对后世西方优...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希腊前人民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希腊世界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希腊民族与野蛮民族的区别、野蛮民族具有奴性的原因、野蛮民族奴性对其专制政体的影响、希腊人奴役野蛮民族的合法性等问题。他的民族思想对后世西方优越论、西方中心论、侵略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希腊人 野蛮民族 奴性 奴役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蚂蚁王国中的奴役统治
6
作者 张春莹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9年第1期84-84,共1页
蚂蚁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它们是团结的、无私的、热爱集体的。为了集体,蚂蚁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小朋友们,你们会想到在蚂蚁王国里,也存在像蓄奴蚁这样的奴隶主阶层在横行霸道驶到?
关键词 蚂蚁 统治 奴役 国中 小动物 小朋友 奴隶主 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巢供应商奴役劳动
7
《WTO经济导刊》 2015年第10期12-12,共1页
8月27日,美国著名的投资者权益和消费者权益律师事务所Hagens Berman在加利福尼亚中区地区法院对雀巢公司发起全国性集体诉讼,控告其在知情的情况下,支持奴役劳动和人口贩卖体系以制造其Fancy Feast(珍致)猫粮罐头,并向公众隐瞒... 8月27日,美国著名的投资者权益和消费者权益律师事务所Hagens Berman在加利福尼亚中区地区法院对雀巢公司发起全国性集体诉讼,控告其在知情的情况下,支持奴役劳动和人口贩卖体系以制造其Fancy Feast(珍致)猫粮罐头,并向公众隐瞒了这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奴役 供应商 律师事务所 消费者权益 投资者权益 加利福尼亚 集体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从《福谷传奇》看霍桑对进步的信念 被引量:5
8
作者 代显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4,共7页
《福谷传奇》作为霍桑唯一一部以改革问题为题材的小说,揭示的是人如何在智性活动与改革的狂热中失去了对他人心灵的尊重。对霍桑而言,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心的改善,任何打着"智性"或"改革"的幌子对他人进行意... 《福谷传奇》作为霍桑唯一一部以改革问题为题材的小说,揭示的是人如何在智性活动与改革的狂热中失去了对他人心灵的尊重。对霍桑而言,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心的改善,任何打着"智性"或"改革"的幌子对他人进行意志霸权的行为都只能造成精神奴役,而人心的改善在于理智与情感的结合,这种结合让爱和尊重他人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观 福谷传奇 精神奴役 人心的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风和厨川白村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向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精神奴役的创伤 厨川白村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胡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苦闷的象征》 “现实主义” 卢卡契 “主观战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俄奴役和摧残中国劳动人民的历史罪证
10
作者 《北方论丛》 1975年第2期58-63,共6页
苏联外交部负责官员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以伪造历史的卑鄙手法,歪曲中俄关系,把沙俄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历史,说成是什么“友好睦邻”关系;把沙俄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说成帮助中国“建设”。总之,在这... 苏联外交部负责官员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以伪造历史的卑鄙手法,歪曲中俄关系,把沙俄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历史,说成是什么“友好睦邻”关系;把沙俄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说成帮助中国“建设”。总之,在这本黑书里,把侵略一概写成“友谊”;把侵略成性的沙俄,打扮成中国人民的“恩人”。但是,不管苏修叛徒集团伪造历史的本领有多大,造的谣言多么离奇,谎言终究掩盖不住铁的事实。老沙皇侵华罪行铁证如山,罄竹难书。仅就沙俄在中国创办的“中东铁路总工厂”所犯下的滔天罪恶,完全可以揭穿苏修叛徒集团的弥天大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沙俄 历史 劳动人民 中东铁路 罪证 奴役 中国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斯洛娃:男权社会、文化的反抗者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永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121,共2页
《复活》中的马斯洛娃(喀秋莎)作为男权社会中的一名女性(妓女),承受了男权社会中男性们的性奴役;同时,她在一定程度上反对男性话语霸权,反抗男权婚姻家庭制度,否定男权社会的女性评价标准,在观念和行为上对男权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反抗,... 《复活》中的马斯洛娃(喀秋莎)作为男权社会中的一名女性(妓女),承受了男权社会中男性们的性奴役;同时,她在一定程度上反对男性话语霸权,反抗男权婚姻家庭制度,否定男权社会的女性评价标准,在观念和行为上对男权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反抗,是男权社会的比较自觉的叛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洛娃 女性主义 奴役 男权社会 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坠入天上的深渊——从《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开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文莉 《滨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0-43,共4页
“于天上看见深渊”是鲁迅式的人生哲学,即使是对于爱情,鲁迅也警告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止于至善”、凝固,是爱情的绝境,《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明了这一哲学性的道理。自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 “于天上看见深渊”是鲁迅式的人生哲学,即使是对于爱情,鲁迅也警告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止于至善”、凝固,是爱情的绝境,《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明了这一哲学性的道理。自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所酿造的子君坠入深渊这一悲剧,意在使人们警醒:天上也有深渊,斗争不能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上的深渊 男权社会 爱的天堂 精神奴役 心理积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陪都时期的胡风文论与抗战文论
13
作者 王开国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陪都文论 胡风 现实主义理论 精神奴役创伤 主观战斗精神 民族形式 抗战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与周怀玉同志商榷
14
作者 王仲田 《社会主义研究》 1986年第1期53-54,共2页
周怀玉同志(以下简称周同志)在《社会主义研究》1985年第5期上撰文“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的关系。文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以及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这些思想,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周... 周怀玉同志(以下简称周同志)在《社会主义研究》1985年第5期上撰文“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的关系。文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以及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这些思想,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周同志完全否定“为民作主”口号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把它与社会主义民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它“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是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相径庭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这种看法欠当,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民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 仆人 干部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 口号 为人民服务 主仆关系 人民当家做主 奴役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斯洛娃与玛格丽特形象之比较
15
作者 王永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03-104,共2页
马斯洛娃与玛格丽特分别是托尔斯泰和小仲马笔下的妓女形象。这两个人物沦落风尘,都受到了男权社会文化权力的重压,都受到男权社会中男性们的性别压迫和性奴役,也都对男权社会文化进行了反抗,但相对而言,马斯洛娃的反抗更坚决一些。
关键词 马斯洛娃 玛格丽特 男权社会 奴役 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妇女解放观
16
作者 林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42-46,共5页
妇女解放问题历来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小说不仅描写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广大妇女的精神奴役,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广大妇女的自我精神束缚之于妇女解放的严重阻碍。
关键词 妇女解放 个性主义 精神奴役 新时期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现实主义:胡风文艺理论的探索向度
17
作者 梅琼林 《贵州文史丛刊》 1998年第3期1-7,共7页
关键词 启蒙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 胡风理论 文艺理论 “主观战斗精神” 人格力量 精神奴役的创伤 真实性 创作主体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在的监狱:致死的娱乐——试评《娱乐至死》
18
作者 文萌川 刘易平 《改革与开放》 2011年第4X期189-190,共2页
电视把我们从理性思考的印刷术时代带到了全民娱乐不需怀疑的时代,在电视的所建构的完美"真"世界里,人们只注重感官愉悦,甘愿被娱乐奴役,不再反思,主动走进了娱乐构筑的监狱。
关键词 《娱乐至死》媒体文化 电视 奴役 监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物权利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 被引量:4
19
作者 毕晓直 张福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107,共4页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讲述了巴克从被驯化的宠物狗转变为狡猾、残忍、冷酷的森林狼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与野性、文明与野蛮、人与自然等主题。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决定了动物本身的福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因...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讲述了巴克从被驯化的宠物狗转变为狡猾、残忍、冷酷的森林狼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与野性、文明与野蛮、人与自然等主题。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决定了动物本身的福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因此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关注动物的生态环境。通过对比《图哥哈福特的局限》中人类被奴役的遭遇,以及现实生活中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本文分析了巴克经历心理和身体的野蛮化、脱离人类文明、重返大自然,恢复原始生活方式的过程;探究了人类尊重动物、关爱动物,归还动物权利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性的呼唤》 动物权利 奴役 回归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雅各布·瓦克的身份转换(英文)
20
作者 梁渊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9期180-181,202,共3页
现代人过度注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浓厚的物质欲望中逐渐迷失。奴役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意味着主体的缺失,除了奴隶制本身,奴役可以发生在任何层面,该文对小说《仁慈》中的关键人物雅各布由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变为正直仁慈的农场主,... 现代人过度注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浓厚的物质欲望中逐渐迷失。奴役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意味着主体的缺失,除了奴隶制本身,奴役可以发生在任何层面,该文对小说《仁慈》中的关键人物雅各布由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变为正直仁慈的农场主,再逐渐沦为贪婪和欲望的精神奴隶的蜕变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唤醒人们根除奴性的觉悟,超越奴役,回归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仁慈》 雅各布·瓦克 奴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