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境设置”与“模糊”的性别建构——谈张翎小说的叙事策略
1
作者 徐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4,共7页
随着张翎的创作从初期的“温州系列”转向“中国叙事”后,呈现出叙事策略的转型。对西方华人故事的白描叙事逐渐“失效”,展开对“中国故事”的深度叙事。张翎擅长在历史脉络中讲述故事,但绝非与历史紧密相依,历史承担的是时空与记忆的... 随着张翎的创作从初期的“温州系列”转向“中国叙事”后,呈现出叙事策略的转型。对西方华人故事的白描叙事逐渐“失效”,展开对“中国故事”的深度叙事。张翎擅长在历史脉络中讲述故事,但绝非与历史紧密相依,历史承担的是时空与记忆的真实,而她分散其中的事件拼凑起“历史内容”与构建起“历史叙述”的结构。“绝境”完成了事件在逻辑或伦理层面的推进,实现了人或情感存在的可能。其次,张翎深度叙事的重心离不开性别叙事,从社会性别的复杂性,到对理想的崇高女性的建构。通过性别与历史、文化的互动,接近对人的观照与对命运的揭示,饱含对家国、种族、性别的文化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叙事策略 性别边缘化 女性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一点慈悲》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
作者 常剑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X期73-74,共2页
《一点慈悲》讲述了北美殖民地早期一群来自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小说中四位女性的主体意识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解读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从而... 《一点慈悲》讲述了北美殖民地早期一群来自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小说中四位女性的主体意识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解读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从而展现托妮·莫里森小说对于人性的洞察及深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点慈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女性主体意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爱》对《凝望上帝》的呼应与超越
3
作者 赵东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93-94,共2页
电影《真爱》和《凝望上帝》分别改编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两部同名小说。它们均展现了女性主体建构、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群体力量等主题元素。莫里森在继承前人赫斯顿的创作主题基础上,... 电影《真爱》和《凝望上帝》分别改编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两部同名小说。它们均展现了女性主体建构、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群体力量等主题元素。莫里森在继承前人赫斯顿的创作主题基础上,大胆运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如多人叙事、内心独白、意识流等。莫里森对赫斯顿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黑人女性作家创作的一脉相承,这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构建了谱系,同时也对黑人传统价值观的重塑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爱》 《凝望上帝》 女性主体建构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浪潮电影的本土化实践——以严浩《似水流年》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3,共9页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因时间与空间中的移动,人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改变,而这恰恰说明,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在城乡切换的多元建构中至关重要。该片展现了港人由于所处历史时空与母体文化存在的割裂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中华母体精神的依存性,因此电影不仅具有中华母体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也具有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新浪潮 《似水流年》 城乡切换 景观叙事 女性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