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进高强贝氏体钢过冷奥氏体变形应力-应变模型
1
作者 李群芳 任可 +4 位作者 简楚 梅建军 黄睿希 王礼凡 胡海江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以先进高碳高强贝氏体钢为对象,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上进行奥氏体化预处理和热压缩实验,变形温度范围为400~600℃,变形基体组织为过冷奥氏体,通过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和加工硬化指数,并基于KME模型,综合考虑位错湮灭系数k_(2)、应变速... 以先进高碳高强贝氏体钢为对象,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上进行奥氏体化预处理和热压缩实验,变形温度范围为400~600℃,变形基体组织为过冷奥氏体,通过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和加工硬化指数,并基于KME模型,综合考虑位错湮灭系数k_(2)、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与变形温度、应变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变形温度和应变对模型中各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k_(2)与变形温度密切相关,中、低温变形时,k_(2)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m与变形温度和应变有关,随着变形温度和应变的增加而减小。最终,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建立的m-ε和k_(2)-T模型预测先进高强贝氏体钢过冷温奥氏体流变应力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贝氏体钢 奥氏体变形 流变应力 位错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变形对耐候钢相变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吴红艳 杜林秀 +1 位作者 刘相华 董俊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9-812,共4页
在MMS-1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采用热膨胀法结合硬度测试,对耐候钢进行了未变形和变形后的连续冷却的实验研究,建立了未变形和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冷却速度、变形条件对显微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MMS-1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采用热膨胀法结合硬度测试,对耐候钢进行了未变形和变形后的连续冷却的实验研究,建立了未变形和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冷却速度、变形条件对显微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从未变形到变形的过程,多边形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升高,相变区左移,获得铁素体加珠光体混合组织的临界冷速增大.变形奥氏体的位错缠结抑制贝氏体长大,从而细化转变后的显微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候钢 CCT曲线 奥氏体变形 显微组织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变形对22CrSH齿轮钢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秉新 徐旭东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2-575,共4页
为了研究奥氏体变形对22CrSH齿轮钢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将 22CrSH钢在950℃变形0.4及未变形处理,然后连续冷却.利用膨胀曲线、光学显微镜、透射显微镜,结合各种腐蚀方法,分析了22CrSH钢相变行为及相变组织... 为了研究奥氏体变形对22CrSH齿轮钢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将 22CrSH钢在950℃变形0.4及未变形处理,然后连续冷却.利用膨胀曲线、光学显微镜、透射显微镜,结合各种腐蚀方法,分析了22CrSH钢相变行为及相变组织.研究表明:奥氏体变形使多边形铁素体加珠光体混合组织的临界冷速增大;当奥氏体变形及降低冷速时,大量的晶界仿晶型铁素体占据了奥氏体晶界,贝氏体相变向针状铁素体相变转变;变形使奥氏体在中温相变区稳定性增加,室温组织中M/A岛的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钢 奥氏体变形 相变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变形对超级贝氏体相变和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光 邓鹏 +1 位作者 邹航 补丛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95,共4页
设计及冶炼了一种Fe-Mn-Si系超级贝氏体钢,在Gleeb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奥氏体变形对该低温贝氏体相变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变形对超级贝氏体组织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奥氏体高温变形缩短贝氏体相变孕育期,但阻滞贝氏体相... 设计及冶炼了一种Fe-Mn-Si系超级贝氏体钢,在Gleeb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奥氏体变形对该低温贝氏体相变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变形对超级贝氏体组织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奥氏体高温变形缩短贝氏体相变孕育期,但阻滞贝氏体相变体积分数;奥氏体低温变形大大缩短了贝氏体相变孕育期,明显促进贝氏体相变过程,转变后贝氏体组织呈明显的纤维状变形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贝氏体 奥氏体变形 低温等温转变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析出动力学及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倪玲玲 张可 +5 位作者 袁文洋 付锡彬 叶晓瑜 张龙 孙新军 钱健清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1,共8页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变形温度下Ti-V复合微合金钢沉淀析出的析出-温度-时间曲线(PTT曲线),并利用OM、T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微观组织、析出相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中沉...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变形温度下Ti-V复合微合金钢沉淀析出的析出-温度-时间曲线(PTT曲线),并利用OM、T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微观组织、析出相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中沉淀析出的PTT曲线总体呈典型的“C”曲线形状,最快析出鼻子点温度为960~980℃,对应的第二相粒子最快析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2.2 s和131.4 s;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1000℃左右晶粒最细小(102μm),该温度与PTT曲线的鼻子点温度相近,在鼻子点温度附近变形有利于细化原奥晶粒;析出相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而粒子数目稍有减少;不同的奥氏体变形温度对硬度影响较小,HV硬度基本都处在36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复合微合金钢 奥氏体变形温度 应力松弛曲线 PTT曲线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小变形对675装甲钢相变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米惠轩 乔志霞 +2 位作者 张海军 冯利文 冉小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6,共5页
根据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未再结晶区小变形对675装甲钢在冷却速度0.1~30℃/s下相变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50℃未再结晶区变形25%之后,促进了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使相变起始温度... 根据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未再结晶区小变形对675装甲钢在冷却速度0.1~30℃/s下相变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50℃未再结晶区变形25%之后,促进了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使相变起始温度得到一定提高,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提高了约20℃,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提高了约10℃,相变终了温度无明显变化。经850℃未再结晶区变形25%之后,慢冷(0.1~0.4℃/s)条件下得到了粒状贝氏体,在其上的岛状物更加细小、分布更均匀,板条或针状贝氏体铁素体尺寸变小;快冷条件(0.4~30℃/s)下得到的板条马氏体相对于针状马氏体比例增多;与未变形相比,相同冷却速度下得到的675装甲钢的显微硬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75装甲钢 奥氏体变形 相变 贝氏体 马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扩孔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被引量:13
7
作者 蔡明晖 丁桦 +1 位作者 李晓滨 唐正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76-1580,共5页
研究了三种硅—锰系低碳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分析了w(Si),w(Mn)对相变温度Ar3、转变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Si)由0.50%增加到1.35%时,Ar3升高15-25℃,而w(Mn)由0.97%增加到1.43%时,Ar3降低30-50℃,锰对... 研究了三种硅—锰系低碳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分析了w(Si),w(Mn)对相变温度Ar3、转变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Si)由0.50%增加到1.35%时,Ar3升高15-25℃,而w(Mn)由0.97%增加到1.43%时,Ar3降低30-50℃,锰对Ar3的影响效果强于硅;硅促进了高温等轴铁素体析出,抑制了贝氏体相变,而锰不仅细化了相变组织,还促进了贝氏体形成;w(Si),w(Mn)分别为0.56%和1.43%的钢在850℃变形后以30℃/s冷却,获得均匀、微细化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抗拉强度可达到65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 变形奥氏体 硅含质量分数 锰质量分数 相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含量对微合金钢变形奥氏体动态再结晶峰值应变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晋彬 刘国权 +1 位作者 王承阳 许磊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47-49,142,共4页
以0.05~0.33C(wt%,下同)、0.004~0.099V的3种微合金钢分别在1000和1050℃、0.01~10s-1应变速率下以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应力-应变数据为样本,构建了C、V含量不同的微合金钢成分对动态再结晶峰值应变εp影响的误差反向传播(BP)... 以0.05~0.33C(wt%,下同)、0.004~0.099V的3种微合金钢分别在1000和1050℃、0.01~10s-1应变速率下以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应力-应变数据为样本,构建了C、V含量不同的微合金钢成分对动态再结晶峰值应变εp影响的误差反向传播(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建立的BP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应变速率下C、V含量对εp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V对含钒微合金钢动态再结晶峰值应变的影响与应变速率相关,高应变速率和低应变速率下元素的影响规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奥氏体 峰值应变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奥氏体等温弛豫过程中的位错组态演化 被引量:3
9
作者 白荫玖 王振良 苑少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4-835,共2页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TEM),对Fe-Ni-Nb-Ti-C合金变形后等温弛豫过程中的位错结构变化以及应变诱导析出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过程中产生的高密度、分布混乱的位错,通过位错重组和多边形化过程,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位错胞状结...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TEM),对Fe-Ni-Nb-Ti-C合金变形后等温弛豫过程中的位错结构变化以及应变诱导析出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过程中产生的高密度、分布混乱的位错,通过位错重组和多边形化过程,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位错胞状结构。应变诱导析出阻碍了位错的演变发展过程。在弛豫阶段后期(大约200s),位错大部分脱离钉扎,位错胞演化成为尺寸较大的亚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奥氏体 等温弛豫 位错结构 组态演化 应变诱导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钢热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杰 徐洲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9-452,共4页
为研究V-Ti微合金钢热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在对V-Ti微合金钢进行G leeb le3800热模拟后,建立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探讨了变形量和高温停留对CCT曲线和相变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变形量的增大,促进了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 为研究V-Ti微合金钢热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在对V-Ti微合金钢进行G leeb le3800热模拟后,建立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探讨了变形量和高温停留对CCT曲线和相变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变形量的增大,促进了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使其孕育期缩短,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冷速下的贝氏体转变,但使低冷速下的贝氏体转变受阻;马氏体转变温度的降低说明变形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使马氏体相变受阻;变形后若高温停留,组织发生静态回复,对扩散型相变的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以及半扩散型相变的贝氏体转变均不利,使先共析铁素体转变量和珠光体转变量都有相对减少,而对马氏体转变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微合金钢 变形奥氏体 变形 高温停留 连续冷却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合金钢热变形奥氏体再结晶图及Y参数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杰 徐洲 邢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3,45,共3页
研究了含钒、钛的微合金钢高温轧制变形时奥氏体的动、静态再结晶行为 ,分别确定了不同热变形条件及等温停留对奥氏体组织状态的影响 ( ε- Z图及 τ- ε图 )。在此基础上 ,与动态再结晶图中的 Z参数相对应 ,引入
关键词 变形奥氏体 动态再结晶 静态再结晶 Y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Nb对奥氏体热变形回复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诚 张宏烈 +1 位作者 姚锐 杨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23-125,共3页
Nb是工业生产中进行轧制控制必不可少的合金元素。设计了三层神经网络,用于分析Nb对奥氏体热变形回复的定量影响,并对预测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b会延缓奥氏体热变形回复,其影响是非线性的。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材料科学理论... Nb是工业生产中进行轧制控制必不可少的合金元素。设计了三层神经网络,用于分析Nb对奥氏体热变形回复的定量影响,并对预测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b会延缓奥氏体热变形回复,其影响是非线性的。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材料科学理论相符,可应用于指导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奥氏体变形 回复 N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Based on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13
作者 WANG Fan WANG Xitao +1 位作者 XU Shiguang HE Jinshan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65-171,共7页
The hot compression tests of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SASS)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flow curves at the temperature of 1000-1200℃and strain rate of 0.001 s^(-1)to 1 s^(-1).To predict the non-linear hot deformati... The hot compression tests of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SASS)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flow curves at the temperature of 1000-1200℃and strain rate of 0.001 s^(-1)to 1 s^(-1).To predict the non-linear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the steel,back propagatio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with 16×8×8 hidden layer neurons was proposed.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ANN model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ean absolute error(MAE)and relative error.The relative error of 85%data for the BP-ANN model is among±5%while only 42.5%data predicted by the Arrhenius constitutive equation is in this range.Especially,at high strain rate and low temperature,the MAE of the ANN model is 2.49%,which has decreases for 18.78%,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rrhenius constitutive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flow stress BP-ANN Arrhenius constitutive eq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Nb微合金钢应变诱导析出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4
作者 苑少强 邢宝泉 +2 位作者 吴晓红 杨善武 贺信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49,共4页
简述了微合金钢中微量元素 Nb 的主要作用,回顾了应变诱导析出的研究方法及优缺点,阐明了变形奥氏体应变诱导析出相的种类,晶体结构,析出相的形成顺序、形貌和分布,分析了影响析出动力学的主要因素并简要介绍了应变诱导析出动力学模型... 简述了微合金钢中微量元素 Nb 的主要作用,回顾了应变诱导析出的研究方法及优缺点,阐明了变形奥氏体应变诱导析出相的种类,晶体结构,析出相的形成顺序、形貌和分布,分析了影响析出动力学的主要因素并简要介绍了应变诱导析出动力学模型的最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诱导析出 微合金钢 研究现状 Nb 中微量元素 变形奥氏体 动力学模型 析出动力学 研究方法 晶体结构 析出相 优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n formation of pro-eutectoid cementite in hypereutectoid steels
15
作者 管仁国 赵占勇 +2 位作者 钞润泽 刘相华 C.S.LE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256-1263,共8页
Brittle pro-eutectoid cementite that forms along prior-austenite in hypereutectoid steels is deleterious to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pro-eutectoid cementite... Brittle pro-eutectoid cementite that forms along prior-austenite in hypereutectoid steels is deleterious to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pro-eutectoid cementite in hypereutectoid steels with carbon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0.8%-1.3% in mass fr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Pro-eutectoid cementite formation is effectively hindered by increasing th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the amount of strain. Transformation at lower temperatures close to the nose of the cooling-transformation diagram also reduces the tendency of the formation of pro-eutectoid cementite. Control of prior-austenite grain size and grain boundary conditions is important. Due to larger number of nucleation sites, finer prior-austenite grain size results in the acceleration of transformation to pro-eutectoid cementite. However, large prior-austenite and straight boundaries lead to less nucleation sites of pro-eutectoid cementite. The cooling rate and carbon content should be reduced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below 660 °C and the strain of 0.5 at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850 °C are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eutectoid cementite hypereutectoid steel hot de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