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中未转变奥氏体区的研究
1
作者 樊新民 刘光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5期79-83,共5页
该文用彩色金相技术显示了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中未转变奥氏体区的组织,用定量金相研究了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对未转变奥氏体区的影响,讨论了未转变奥氏体区对奥—贝球铁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奥氏体区 奥-贝球铁 球墨铸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合金非调质钢30Mn2V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形变σ-ε曲线与相变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皖菊 潘留国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共3页
研究了奥氏体未再结晶区 ,形变温度与形变速率对其 σ- ε曲线以及相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 ,峰值应力逐渐增加 ,形变抗力在很大的应变范围内开始下降或保持不变 ,曲线由奥氏体再结晶型转变为动态回复型 ;在低温... 研究了奥氏体未再结晶区 ,形变温度与形变速率对其 σ- ε曲线以及相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 ,峰值应力逐渐增加 ,形变抗力在很大的应变范围内开始下降或保持不变 ,曲线由奥氏体再结晶型转变为动态回复型 ;在低温奥氏体区 ,当形变温度为 70 0℃时 ,奥氏体是非稳态的 ,压下率达到 6 5 %左右时 ,则有可能引起形变诱导铁素体析出 ,导致形变抗力下降 ,反映在曲线上 ,为第二个弱峰值应力的出现 ;室温组织中观察到的类似于形变铁素体的组织 ,并非真正的形变铁素体 ,实际上是在冷却的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未再结晶 非调质钢 σ-ε曲线 微合金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对微合金钢晶粒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舒雄鹏 唐帅 +1 位作者 周晖 李琪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51,共4页
采用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对微合金钢晶粒细化和宏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显著影响钢材的显微组织。变形温度由1100℃降至1000℃,原奥氏体晶粒尺寸由60.0μm大幅度细化至34.1μm,细化了43.2%... 采用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对微合金钢晶粒细化和宏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显著影响钢材的显微组织。变形温度由1100℃降至1000℃,原奥氏体晶粒尺寸由60.0μm大幅度细化至34.1μm,细化了43.2%。最终获得了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铁素体晶粒尺寸也实现了显著的细化,由15.5μm细化至8.8μm,细化程度达43.2%。但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对宏观硬度的影响不大。因此,为了提高钢材,尤其是厚板的强韧性,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应适当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CP 奥氏体再结晶 变形温度 热模拟 显微组织 组织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铁素体区循环形变对X60管线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淑梅 刘雅政 徐进桥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4-47,共4页
通过调整奥氏体-铁素体区循环形变参数,研究了铁素体区变形温度、奥氏体区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冷却速度对X60管线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循环变形工艺所得到的X60管线钢的铁素体晶粒大小为3.7μm,抗拉强度为639MPa... 通过调整奥氏体-铁素体区循环形变参数,研究了铁素体区变形温度、奥氏体区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冷却速度对X60管线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循环变形工艺所得到的X60管线钢的铁素体晶粒大小为3.7μm,抗拉强度为639MPa,断面收缩率为79%,与CSP工艺下的组织相比,更加均匀细化,抗拉强度提高了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60管线钢 奥氏体-铁素体循环形变 力学性能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奥氏体化对中Mn TRI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龚敏 黄健 +2 位作者 沈玉洁 史文 李麟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1,共6页
为了提高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用盐浴法对中Mn TRIP钢进行了热处理.采用SEM、TEM、XRD和拉伸测试研究了预奥氏体化处理对中Mn TRIP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全马氏体冷轧态组织经两相区退火处理后,会析出大量渗碳体颗粒,... 为了提高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用盐浴法对中Mn TRIP钢进行了热处理.采用SEM、TEM、XRD和拉伸测试研究了预奥氏体化处理对中Mn TRIP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全马氏体冷轧态组织经两相区退火处理后,会析出大量渗碳体颗粒,随着退火时间延长,渗碳体颗粒逐渐溶解,马氏体组织逐渐转变为奥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片层状组织;而在两相区退火处理前添加两相区预奥氏体化处理后,渗碳体析出被有效抑制,双相片层组织迅速形成;相比于常规两相区退火处理,预奥氏体化处理能够提高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Mn TRIP钢 两相奥氏体 渗碳体 两相处理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含钒车轮钢中的晶内铁素体及其对断裂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姚三成 赵海 +3 位作者 刘学华 江波 邹强 徐康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92-197,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常温拉伸及断裂韧性试验等研究了奥氏体区“低过冷”预处理对中碳含钒车轮钢的显微组织、第二相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35℃充分奥氏体化后,经860~800℃过冷处理,对车轮钢最终的主体组织...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常温拉伸及断裂韧性试验等研究了奥氏体区“低过冷”预处理对中碳含钒车轮钢的显微组织、第二相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35℃充分奥氏体化后,经860~800℃过冷处理,对车轮钢最终的主体组织组成影响不大,珠光体片间距为(131±7)nm,先共析铁素体体积分数为(10.6±0.8)%;但纳米级析出相的数目与过冷温度直接相关,进而影响析出强化的强度贡献。经860~840℃过冷处理,车轮钢的强度无明显降低,而断裂韧性的均值和最小值分别相对提高10.9%~14.2%和22.1%~31.8%,获得了较好的强韧匹配;过冷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强度牺牲增大,强韧匹配出现失衡。“低过冷”预处理使原奥氏体晶内析出尺寸较大、与基体呈半共格关系的V(C,N)第二相,并在后续冷却相变阶段诱导晶内铁素体(IGF)形核,且过冷温度越低,IGF数量越多,但IGF尺寸变化不大。IGF的形成增加了显微组织内的相界面,裂纹扩展阻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表现为更高的断裂韧性。奥氏体区“低过冷”的本质是改变了钒在析出强化方面的权重贡献,协同控制铁素体的形态分布,为改善中碳含钒车轮钢的强韧匹配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钢 奥氏体区低过冷 晶内铁素体 断裂韧性 含钒第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合金贝氏体相变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武小雷 张喜燕 +1 位作者 杨延清 康沫狂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5-208,共4页
贝氏体在奥氏体贫碳区马氏体式切变相变机制为:γ→γ'(贫碳)+γ1(富碳)→x'(与y’同成分)+γ1→BF+γ1.整个相变过程受碳扩散控制.热力学分析表明,贝氏体切变形成具有热力学可能性,贝氏体相变具有阶段性特点.
关键词 贝氏体 切变 奥氏体贫碳 热力学 含硅钢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节约型Q420D钢板的生产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浩 罗咪 刘东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5-27,31,共4页
通过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将普通Q345B钢板升级为Q420D钢板,研究了不同热轧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强韧性能均能满足GB/T 1591-2008的要求;钢板1/4厚度处的组织比1/2厚度处的明显细化,且采用开轧温度为780... 通过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将普通Q345B钢板升级为Q420D钢板,研究了不同热轧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强韧性能均能满足GB/T 1591-2008的要求;钢板1/4厚度处的组织比1/2厚度处的明显细化,且采用开轧温度为780℃,终轧温度为790℃的精轧工艺处理后,试验钢的组织最为细小;随着冲击试验温度的降低,试验钢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吸收能量和止裂吸收能量逐渐减小,表现为冲击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未再结晶 大压下量 快速冷却 Q345B钢 Q420D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