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渣油组分的受热夺氢能力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爱军 冯翠华 +2 位作者 张学军 王治卿 王宗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40,共5页
运用溶剂沉淀法和中性氧化铝柱液固吸附色谱法将2种渣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4个组分,运用密度法分析这些组分的结构参数;以氢化芳烃9,10-二氢蒽(DHA)为分子探针测定渣油组分在380℃和430℃时的受热夺氢能力。结果表明:... 运用溶剂沉淀法和中性氧化铝柱液固吸附色谱法将2种渣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4个组分,运用密度法分析这些组分的结构参数;以氢化芳烃9,10-二氢蒽(DHA)为分子探针测定渣油组分在380℃和430℃时的受热夺氢能力。结果表明:同一种渣油的组分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渣油的相同组分组成和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别;不同组分的受热夺氢能力按沥青质、胶质、饱和分、芳香分的顺序呈现降低的趋势;渣油夺氢抑制指数HAS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渣油的HAS也有差别;HAS与混炼焦化的抑焦行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渣油 组分 热处理 转移 夺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烃热裂化夺氢氢转移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爱军 王宗贤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研究了在热反应条件下石油渣油中饱和烃夺氢氢转移能力的测定方法和结果。饱和烃受热生成的自由基可从氢化芳烃四氢萘夺取活泼氢 ,由此可测定不同饱和烃的夺氢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饱和烃可剧烈裂化而具有较强的夺氢能力 ,且这种夺氢能... 研究了在热反应条件下石油渣油中饱和烃夺氢氢转移能力的测定方法和结果。饱和烃受热生成的自由基可从氢化芳烃四氢萘夺取活泼氢 ,由此可测定不同饱和烃的夺氢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饱和烃可剧烈裂化而具有较强的夺氢能力 ,且这种夺氢能力随反应条件苛刻度增大而增强。对于正构烷烃或石蜡系列 ,其夺氢能力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强。而对于不同来源石油渣油的饱和分 ,其夺氢能力的差别不大。沥青质的存在可诱导饱和烃剧烈裂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饱和烃 热裂化 夺氢能力 转移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烃促进渣油热反应初期生焦的考察 被引量:22
3
作者 郭爱军 王宗贤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研究了石油渣油饱和烃的热裂化夺氢化学对渣油热反应体系生焦的影响。对由饱和烃 供氢探针、饱和烃 沥青质组成的二元模型反应体系 ,以及由饱和烃 供氢探针 沥青质组成的三元模型反应体系 ,分别进行高压热反应 ;然后关联二元反应体... 研究了石油渣油饱和烃的热裂化夺氢化学对渣油热反应体系生焦的影响。对由饱和烃 供氢探针、饱和烃 沥青质组成的二元模型反应体系 ,以及由饱和烃 供氢探针 沥青质组成的三元模型反应体系 ,分别进行高压热反应 ;然后关联二元反应体系和三元反应体系中饱和烃夺氢能力及供氢探针的供氢量和沥青质生焦率。结果表明饱和烃夺氢能力可促进沥青质生焦 ;并且饱和烃的热裂化夺氢反应性能与饱和烃的物理沉积性能相比较 ,前者更能促进沥青质形成凝聚相而生焦。进而测定四种减压渣油的热反应生焦趋势 ,发现渣油饱和分的夺氢量与渣油热反应初期的生焦趋势密切相关 ,而较苛刻的条件下的生焦趋势主要是由原料渣油残炭值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饱和烃 热裂化 夺氢能力 生焦诱导期 热反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