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王夫之夷夏之防的思想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0,共4页
夷夏之防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个天下之大防之一,从总体倾向上看,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反映了汉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文化的角度对之做了新的阐释,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但... 夷夏之防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个天下之大防之一,从总体倾向上看,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反映了汉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文化的角度对之做了新的阐释,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但克服了传统观念中许多消极的因素。他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思想和民族观念,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防 民族主义 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湘学对“夷夏之防”和“中体西用”的突破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代湘 周接兵 《湖湘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97-102,共6页
19世纪中叶,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发动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论战,顽固派的指导思想是"夷夏之防",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 19世纪中叶,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发动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论战,顽固派的指导思想是"夷夏之防",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郭嵩焘、曾纪泽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坚持湘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突破了这两大指导思想,开维新变法之先声,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湘学 夷夏之防 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赵时期的夷夏之防与认同极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杰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2,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身份认同纷繁复杂,特别是在后赵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占居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观念。在这种夷夏之防的态势下,胡化的汉人自有其发展之路。但这种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亦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身份认同纷繁复杂,特别是在后赵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占居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观念。在这种夷夏之防的态势下,胡化的汉人自有其发展之路。但这种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亦有其极限。对于自我认同与真实身份并不一致的"汉人",如冉闵,若突破了此种极限,则会遭到少数民族的一致反对,从而失去在这套夷夏之防体系下继续扮演"胡"的资格。而这种来自少数民族集体的压力,又进一步迫使冉闵"汉"的回归,导致其做出灭胡、亲晋等系列举动。反观冉闵亲汉、亲晋的举动,或因其胡化之因素,亦未能得到晋朝积极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赵 冉闵 反胡 夷夏之防 认同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斥与凝聚: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辩内涵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东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4,共4页
夷夏之辩不仅是辨别华夷的观念,更是统治阶层处理族群关系的政治理论。在不同时期,随着民族形势的变化,夷夏之辩强调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为捍卫"中国"的政治主导地位和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夷夏之辩的理想境界并不... 夷夏之辩不仅是辨别华夷的观念,更是统治阶层处理族群关系的政治理论。在不同时期,随着民族形势的变化,夷夏之辩强调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为捍卫"中国"的政治主导地位和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夷夏之辩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严夷夏之防,将华夷固化;而是通过文化输出,"进夷狄于中国",实现华夷一体。夷夏之辩的这种开放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之 夷夏之防 一体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鸿章的自强价值观念及其价值
5
作者 汤奇学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8-43,共6页
李鸿章的自强价值观念及其价值汤奇学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总有所追求,有所选择,价值观念便是人们追求的动机和选择标准。在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作出不同的追求和选择。因此,把握住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李鸿章的自强价值观念及其价值汤奇学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总有所追求,有所选择,价值观念便是人们追求的动机和选择标准。在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作出不同的追求和选择。因此,把握住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无疑会更深刻地认识他们。本文试图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价值观念 太平军 学习西方 夷夏之防 性命之学 两次鸦片战争 西学 价值追求 传统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 被引量:21
6
作者 彭建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58-64,共7页
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彭建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境内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且随着自身的繁衍和与其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在人数上也越来越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最初为华夏... 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彭建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境内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且随着自身的繁衍和与其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在人数上也越来越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最初为华夏族)居于中原地区,而其他经济文化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观 民族政策 民族观 少数民族 对立观 夷夏之防 《晋书》 《左传》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东 《学术界》 1987年第5期66-71,共6页
在中国古代的史学领域,正统问题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为这个问题而“攘臂张目,笔斗舌战”耗尽了竹帛。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阐发和运用时,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甚至还... 在中国古代的史学领域,正统问题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为这个问题而“攘臂张目,笔斗舌战”耗尽了竹帛。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阐发和运用时,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甚至还因人而异;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论 中国古代史学 欧阳修 正统史观 史学家 政治神话 中国封建社会 司马迁 名分观 夷夏之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留良诗歌略论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37-41,共5页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吕医山人、东海夫子、南阳布衣。晚年剪发为僧,更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崇德(今属浙江桐乡)人。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又是一位诗人,有《东庄吟稿》...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吕医山人、东海夫子、南阳布衣。晚年剪发为僧,更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崇德(今属浙江桐乡)人。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又是一位诗人,有《东庄吟稿》七卷传世。他与吴之振等合辑的《宋诗钞》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影响。吕留良一生坎坷,死后受清雍正文字狱曾静案的牵连,惨遭戮尸枭首,遗著几遭禁毁,他的名声却因此大震。吕留良的民族思想和他的诗歌是一笔可贵的遗产,受到后世珍视。1 吕留良出身封建官宦之家,祖父吕熯娶江西南城郡主,为淮府仪宾,吕家因而成了明王室宗亲。生父元学是明万历举人,官繁昌县令。吕留良是个遗腹子,由三兄三嫂抚养长大。三兄吕愿良是一位颇具影响的社坛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民族思想 明万历 文字狱 夷夏之防 黄宗羲 抗清 清王朝 元学 南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后期政治博弈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范世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5,共10页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与地方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博弈,对唐帝国的族群认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肃宗以降,朝廷围绕文化而设计的博弈战略冲击了唐前期"夷夏一家"的族群认同理念,进一步造成"夷夏之防"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与地方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博弈,对唐帝国的族群认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肃宗以降,朝廷围绕文化而设计的博弈战略冲击了唐前期"夷夏一家"的族群认同理念,进一步造成"夷夏之防"意识的强化,并促使族群认同产生质变。"会昌灭佛"实际上是政治博弈的产物,它标志着唐代夷夏一家族群理念的结束。唐后期政治博弈对帝国族群认同的影响既深且远,由此产生的夷夏之防意识也不时困扰中国士人,直到近百年来才逐渐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后期 政治文化 政治博弈 族群认同 夷夏之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论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家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88-91,共4页
王船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者。本文试图对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些探索。1 王船山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集中表现在当国家、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阶级利益之上。一切都要... 王船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者。本文试图对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些探索。1 王船山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集中表现在当国家、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阶级利益之上。一切都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之需要。他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则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自定也”。他认为“夷夏之防”“天下之大防”中首要之防,是“万世守之而不可易”的“古今之通义”。而“君臣之义”是“一时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爱国主义思想 《读通鉴论》 论略 狄” 古今之通义 一时之义 夷夏之防 一人之义 王夫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晚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湯奇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54-59,共6页
自1840年起,晚清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地有新发展。晚清爱国主义思想是对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为首要内容的。但是它和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又有... 自1840年起,晚清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地有新发展。晚清爱国主义思想是对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为首要内容的。但是它和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又有很大区别。首先,古代的爱国主义者反对的主要是少数民族进犯中原,晚清的爱国者清楚地以西方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为大敌。其次,古代的爱国者常把忠和爱国混为一谈,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就要忠君。又常把维护孔孟之道和爱国混为一谈,强调夷夏之防,反对以夷变夏。晚清的爱国主义者提出向西方学习,用资本主义救中国,逐渐抛弃了忠君卫道思想,把反帝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再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思想 帝国主义 爱国主义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向西方学习 资产阶级改良派 康有为 资本主义 夷夏之防 爱国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与传统观念的演变
12
作者 陈国庆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5-10,共6页
辛亥革命并不因其在政治上的失败而使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销声匿迹。在这方面的革新与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它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得到锻炼与再造,其中有些成为此后40年间中国人民战胜并驱逐外来侵略势力,推翻封建... 辛亥革命并不因其在政治上的失败而使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销声匿迹。在这方面的革新与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它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得到锻炼与再造,其中有些成为此后40年间中国人民战胜并驱逐外来侵略势力,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建设独立、富强和民主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及力量源泉。重温这些成就,将会使人们得到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期 传统观念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各民族 夷夏之防 社会观念 精神支柱 辛亥革命后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释太平天国对外关系的近代意识
13
作者 王承仁 《理论月刊》 CSSCI 1991年第3期13-17,共5页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积极向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危险敌人,中国社会处在前所未有的变局的情势下爆发的。这是以往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积极向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危险敌人,中国社会处在前所未有的变局的情势下爆发的。这是以往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历史现实。如何对待西方侵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革命 对外关系 近代意识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夷夏之防 农民战争 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传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扩张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薑斋词论略--为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作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则虞 《江汉论坛》 1962年第12期26-33,共8页
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王船山自题墓铭。王船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又是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评述这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及其在学术上各方面的成就,我认为可用他自题墓铭的... 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王船山自题墓铭。王船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又是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评述这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及其在学术上各方面的成就,我认为可用他自题墓铭的“弧忠”“正学”四个字来作为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唯物主义 思想内容 王沂孙 夷夏之防 辛稼轩 文艺理论 政治思想 爱国主义者 顾炎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顧炎武思想(上)
15
作者 华山 王赓唐 《文史哲》 1963年第2期17-23,共7页
十七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暴风雨时代,也就是黄梨洲所說的“天崩地解”的时代。所謂“天崩地解”,一方面是指伟大的朋末农民战爭,推翻了腐朽的,已成为僵尸的明王朝,另一方面是指滿族統治阶級在部分无恥的汉族地主的帮助之下,从农民軍手里... 十七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暴风雨时代,也就是黄梨洲所說的“天崩地解”的时代。所謂“天崩地解”,一方面是指伟大的朋末农民战爭,推翻了腐朽的,已成为僵尸的明王朝,另一方面是指滿族統治阶級在部分无恥的汉族地主的帮助之下,从农民軍手里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在整个中国地区建立了以滿州貴族为主的新王朝——清王朝。象这样的历史剧变,在过去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世纪 日知录 黄宗羲 明王朝 清王朝 地主 汉族文化 顾炎武 南明政权 夷夏之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