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头部模型燃烧室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数值仿真研究
1
作者 陈威 陈一 +5 位作者 屈美娇 胡长淮 朱益飞 张祥 汤朝伟 侯豪豪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的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航空发动机单头部模型燃烧室进行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研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简化为动态热源,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与电火花点火对比,归纳2种点火方式下燃烧室点...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的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航空发动机单头部模型燃烧室进行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研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简化为动态热源,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与电火花点火对比,归纳2种点火方式下燃烧室点火过程中温度分布与火焰演化的规律,总结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电火花点火和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2种点火方式所能达到的平均温度峰值基本相同。在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过程中,放电功率为200 W、空气流量为25 m^(3)/h条件下,余气系数为1时,着火延迟时间为224.6 ms;余气系数为2时,着火延迟时间为324.9 ms;余气系数为4时,着火延迟时间为878.7 ms。另外,在放电功率为200 W、余气系数为1的条件下,当空气流量为15 m^(3)/h时,着火延迟时间为194.8 ms;空气流量为35 m^(3)/h时,着火延迟时间为298.9 ms。结果表明着火延迟时间随着余气系数、空气流量的增大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模型燃烧室 航空发动机 滑动弧等离子体 点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头面部装备设计的3D头部模型的标准化处理 被引量:6
2
作者 郭祖华 陈晓 周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49-1555,共7页
根据医用CT测得的头部切片的边界数据,采用傅里叶级数拟合各个切片的外形轮廓,建立了一种分层表示的3D头部数学模型·为了得到能够反映特定人群综合特点的标准头部模型,根据人类面部的主要特征定义了若干特征层,并根据特征层相匹配... 根据医用CT测得的头部切片的边界数据,采用傅里叶级数拟合各个切片的外形轮廓,建立了一种分层表示的3D头部数学模型·为了得到能够反映特定人群综合特点的标准头部模型,根据人类面部的主要特征定义了若干特征层,并根据特征层相匹配的原则,对样本进行了平均处理,构造了3D标准头部模型·作为实例,用98个样本构造了一个标准头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头部模型 参数化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颅-脑接触面对头部模型损伤状况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宋学伟 胡浩 +4 位作者 胡兴军 孙晓艳 金景旭 高振海 赵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3,229,共6页
基于第50百分位中国男性头部CT和MRI数据,建立一个用于交通事故损伤评价的头部有限元模型。分别定义颅-脑接触面为共节点、滑动不分离和滑动分离3种界面,以研究不同颅-脑接触方式对伤害结果的影响。利用Nahum颅内压和Hardy颅-脑相对位... 基于第50百分位中国男性头部CT和MRI数据,建立一个用于交通事故损伤评价的头部有限元模型。分别定义颅-脑接触面为共节点、滑动不分离和滑动分离3种界面,以研究不同颅-脑接触方式对伤害结果的影响。利用Nahum颅内压和Hardy颅-脑相对位移实验数据评价不同颅-脑接触面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颅-脑接触面类型对颅内压影响较大,其中共节点界面与实验结果吻合最好,而颅-脑相对位移对颅-脑间界面类型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模型 颅内压 相对位移 颅-脑接触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的假人头部模型质心参数设计
4
作者 颜凌波 张伟锋 +3 位作者 曹立波 汤骏 戴宏亮 张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7-793,共7页
基于中国人体头部尺寸参数,采用非均一线性缩放方法对混合Ⅲ型(HybridⅢ)假人头部模型进行缩放获得了符合中国50百分位人体尺寸的假人头部模型。利用该模型建立头部标定试验仿真模型,研究了假人头部模型质心设计参数对中国假人头部模型... 基于中国人体头部尺寸参数,采用非均一线性缩放方法对混合Ⅲ型(HybridⅢ)假人头部模型进行缩放获得了符合中国50百分位人体尺寸的假人头部模型。利用该模型建立头部标定试验仿真模型,研究了假人头部模型质心设计参数对中国假人头部模型在标定试验中动态响应的影响,通过与HybridⅢ假人头部标定试验响应的对比,探讨了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的假人头部模型质心参数设计依据。结果表明,缩放所得中国假人头部模型合成加速度峰值较HybridⅢ假人头部模型大8.6%;质心参数对中国假人头部模型合成加速度峰值的影响比HybridⅢ假人头部模型明显;当前HybridⅢ假人头部模型质心偏差要求不适用于中国假人头部模型质心参数设计,中国假人头部模型的生产应制定更严格的质心偏差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人头部模型 缩放 质心参数 头部标定 加速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网络个性化定制的三维参数化头部模型创建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白晓波 武凯 胡钢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0-236,共7页
为了解决头部可穿戴产品网络个性化定制设计时,数据传输速度慢、消费者头部数据获取困难、数据不准确等难题,根据人体头部特征,确定了23个用户可准确定位的特征点;依据特征点将头部三维模型分割成不同截面,提取截面的轮廓曲线,将该曲线... 为了解决头部可穿戴产品网络个性化定制设计时,数据传输速度慢、消费者头部数据获取困难、数据不准确等难题,根据人体头部特征,确定了23个用户可准确定位的特征点;依据特征点将头部三维模型分割成不同截面,提取截面的轮廓曲线,将该曲线分为三类;利用带有自由参数的Hermite插值曲线描述这三类曲线,并用Grasshopper软件建立参数化头部模型;利用带贴片的用户正交照片,计算得到用户的头部数据,并修改Grasshopper程序参数,获得用户的头部三维参数化模型。通过对3个志愿者拍摄照片验证,该方法可有效的应用于面向网络的头部可穿戴产品个性化定制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三维模型 可穿戴 个性化定制设计 GRASSHOP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扫描采集三维头部模型的精度及其对头相关传输函数的影响
6
作者 王婷婷 王业维 +3 位作者 余光正 林智源 何璞 李哲林 《声学技术》 2025年第4期583-590,共8页
个性化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头部模型在头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和虚拟听觉重放中有着重要应用。光学扫描是获取3D头部模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光学扫描方式的误差及其对HRTF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以自... 个性化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头部模型在头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和虚拟听觉重放中有着重要应用。光学扫描是获取3D头部模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光学扫描方式的误差及其对HRTF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以自主设计的3D头部模型为参照模型MO(基准),并将3D打印制作的模型作为扫描对象。选取三款代表性光学扫描设备(手持式红色激光扫描仪HandySCAN 300、手持式白光发光二极管扫描仪Reeyee Pro 2X、红外激光iPhone12手机)扫描得到对应的模型M_(H),M_(R)和M_(I)。为评价新采集模型曲面精度,对比了模型间图形偏差的色阶图和偏差距离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进一步分析模型精度对HRTF数据的影响,对比了模型间的HRTF谱误差。结果表明,图形偏差主要集中在耳廓局部细节,HRTF谱误差主要出现在高频。相较而言,模型M_(H)与M_(O)最为接近,曲面误差基本在±0.40 mm以内,超过3.0 dB的HRTF谱误差仅出现在8 kHz以上的频段,且这种误差只在少数空间方向中观察到。模型M_(R)和M_(I)相比于M_(O)的曲面误差分别达到约−0.90~1.90 mm和−1.20~3.20 mm,8 kHz以上HRTF谱误差在大多数方向均超过3.0 dB。相关研究为3D头部扫描方式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扫描成像 三维头部模型 头相关传输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图像的头部三维模型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汪丰 祁长红 +3 位作者 刘成 姜伟 倪舟 邹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快速构建人体头部的三维模型,提出了一种使用头部正面和侧面两张正交图像进行重建的方法.首先,利用Candide-3模型生成标准头部模型;然后,利用改进的主动形状模型(ASM)自动获取正面图像中68个特征点和侧面图像中35个特征点,并将获取的... 为快速构建人体头部的三维模型,提出了一种使用头部正面和侧面两张正交图像进行重建的方法.首先,利用Candide-3模型生成标准头部模型;然后,利用改进的主动形状模型(ASM)自动获取正面图像中68个特征点和侧面图像中35个特征点,并将获取的特征点与标准头部模型中的顶点进行匹配,利用匹配特征点对标准模型进行全局变形和局部变形,从而获得个性化模型;最后,对侧面头像进行仿射变换,使之与正面图像配准,并通过柱面投影和加权融合获得人脸全景纹理图,将其映射到个性化模型上以获得逼真的头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ASM算法相比,利用改进ASM算法获得的特征点定位准确度提高了13.1%;所提方法仅需约1.2 s便可重建出具有真实感的头部三维模型,并能提供较大范围的可视角度和较丰富的深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模型重建 正交图像 Candide-3模型 纹理映射 主动形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交通事故中头部损伤评估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0
8
作者 蔡志华 兰凤崇 +1 位作者 陈吉清 施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2-786,共5页
为预测与评判汽车碰撞事故中头部骨折和旋转加速度引起的脑损伤,对一位中国成年50百分位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建立了具有中国人体特征的头部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对模型仿真结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响应与本文和Nahum与Trosse... 为预测与评判汽车碰撞事故中头部骨折和旋转加速度引起的脑损伤,对一位中国成年50百分位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建立了具有中国人体特征的头部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对模型仿真结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响应与本文和Nahum与Trosseille等前人的实验结果所进行的比较表明,颅内压力分布均表现出冲击-对冲的压力梯度分布模式,且压力峰值吻合较好,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生物逼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交通事故 头部有限元模型 损伤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碰撞事故中人体头部损伤有限元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羊玢 范李晖 +5 位作者 胡敏 汤勇 肖峰 王娟 曹立波 Lee Heow Pueh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3,210,共7页
在某文献建立的头部碰撞损伤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脑脊液层,采用表面流体建模方法模拟其静液压流体腔,赋予头部各组织黏弹性材料特性,建立了改进模型,并与基准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改进模型具有较... 在某文献建立的头部碰撞损伤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脑脊液层,采用表面流体建模方法模拟其静液压流体腔,赋予头部各组织黏弹性材料特性,建立了改进模型,并与基准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改进模型具有较好的生物逼真度,在汽车碰撞事故模拟中有更好的压力响应,与修正前的基准模型相比,颅骨最大主应力增加了44%,主要与脑组织材料特性的改变有关;脑组织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增加了18%,主要与脑脊液材料特性的改变有关。通过与另一文献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有限元模型 头部碰撞损伤 脑脊液 黏弹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交通伤评估的头部有限元模型的虚拟实验验证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伟 杨济匡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5,105,共6页
使用不同冲击持续时间的两种碰撞试验数据对HBM头部有限元模型进行虚拟实验验证,比较实验与仿真中头部的动力学响应参数和颅内压力。结果表明,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参数和颅内压力与实验吻合较好,并且模型脑部压力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冲击-对... 使用不同冲击持续时间的两种碰撞试验数据对HBM头部有限元模型进行虚拟实验验证,比较实验与仿真中头部的动力学响应参数和颅内压力。结果表明,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参数和颅内压力与实验吻合较好,并且模型脑部压力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冲击-对冲的压力分布模式;模型具有较好的生物逼真度,可以用于汽车交通事故中冲击-对冲伤的损伤机理和耐受限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试验 头部有限元模型 冲击-对冲伤 交通伤评估 耐受限度 汽车交通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的通用头部网格模型的表情合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军伟 侯进 雷腾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0-1243,1247,共5页
针对当前通用脸部网格模型的可操控性和逼真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网格模型合成方法,该方法基于Candide-3模型和从建模软件中导出来的模型进行简化得到的模型进行结合来合成通用头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合成出六... 针对当前通用脸部网格模型的可操控性和逼真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网格模型合成方法,该方法基于Candide-3模型和从建模软件中导出来的模型进行简化得到的模型进行结合来合成通用头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合成出六大基本表情,对输入人脸正面照片使用ASM(active shape model)算法自动提取出特征点,利用特征点和径向基函数来调整合成的通用模型得到特定的表情。实验结果显示,该通用网格模型具有良好的操控性,且能完整表示整个头部结构,还能表达六大基本表情和特定表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dide-3模型 简化模型 通用头部网格模型 表情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头部运动学参数与脑损伤关系的颅脑创伤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家瑞 杜智博 +1 位作者 柳占立 庄茁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2,共20页
由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复杂性和数据测量方式的局限性,直接根据脑组织损伤阈值来确定大脑的损伤状态往往并不可行。脑组织的损伤机制涉及复杂的力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过程,且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头部运动载荷与脑组... 由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复杂性和数据测量方式的局限性,直接根据脑组织损伤阈值来确定大脑的损伤状态往往并不可行。脑组织的损伤机制涉及复杂的力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过程,且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头部运动载荷与脑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头部运动(如线加速度、角加速度、角速度)对脑组织的影响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揭示颅脑创伤的力学机制,还为开发更有效的防护装具提供科学依据。但直接从头部的运动学测量评估损伤风险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详细总结和评述了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的冲击载荷及头部模型特点,通过综合分析头部运动学载荷与脑组织变形响应的关系,揭示包括线加速度、角加速度等载荷作用下脑组织的应力、应变响应规律,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为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预防、评估及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伤机制 碰撞载荷 爆炸载荷 角加速度 头部模型 脑组织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头盔缓冲层材料和厚度的改变对头部碰撞的影响
13
作者 石安琪 李汪勇 朱晓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47-547,共1页
目的改变运动头盔缓冲层的材料和厚度,探究相同碰撞速度下其对头部碰撞线性加速度峰值PLA的影响,为头盔的设计和佩戴人员预防损伤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基于建立的头盔-头部有限元模型,使用LS-Pre Post正向建模5种头盔缓冲层厚度(22、2... 目的改变运动头盔缓冲层的材料和厚度,探究相同碰撞速度下其对头部碰撞线性加速度峰值PLA的影响,为头盔的设计和佩戴人员预防损伤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基于建立的头盔-头部有限元模型,使用LS-Pre Post正向建模5种头盔缓冲层厚度(22、24、26、28、30 mm),其中头部模型为THMUS头部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头盔缓冲层厚度和材料属性(设置3种不同的EPS缓冲材料,材料1到材料3弹性模量依次增大)进行头部碰撞仿真分析,设置头部有限元模型左侧冲击地面,碰撞初速度为6 m/s,仿真时间为20 ms。结果(1)相同材料下,缓冲层厚度越大,PLA值越小,在30 mm时3种材料PLA均到达最小,材料1到材料3在30 mm时的PLA分别为21.02、20.32、19.08 g。(2)缓冲层厚度相同时,材料弹性模量越大,PLA越小,但厚度从22 mm到30 mm时,3种材料PLA的下降幅度不同,材料1到材料3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53、1.42、1.33 g,即弹性模量最大的材料3下降幅度最小。(3)3种材料的头盔碰撞,随着缓冲层厚度增加,每种厚度下材料3的PLA均小于其他两种材料,在30 mm缓冲层的材料3的PLA最小。结论不同头盔缓冲层厚度和材料对头部碰撞PLA有影响,一定范围内增加缓冲层厚度和弹性模量可以有效降低头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碰撞 头部模型 材料弹性模量 头部损伤 加速度峰值 头盔 碰撞速度 缓冲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盔对头部碰撞保护效果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14
作者 贾云龙 李汪勇 朱晓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7-217,共1页
目的头部损伤在运动损伤中虽然占比较少但会造成严重后果,头盔能够显著降低运动员头部在碰撞过程中的线性加速度峰值,对保护头部具有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技术与头盔碰撞实验相结合,仿真分析佩戴与未佩戴头盔冲击地面情况下不同碰撞位置... 目的头部损伤在运动损伤中虽然占比较少但会造成严重后果,头盔能够显著降低运动员头部在碰撞过程中的线性加速度峰值,对保护头部具有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技术与头盔碰撞实验相结合,仿真分析佩戴与未佩戴头盔冲击地面情况下不同碰撞位置对头部模型的影响,为头盔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提升防护性能。方法采用了丰田公司开发的成人头部有限元模型HFEM,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一款运动头盔进行扫描,将通过逆向建模修复好的模型文件导入到LS-DYNA中,,在佩戴和未佩戴头盔的情况下,使用头盔-头部有限元耦合模型顶部、后部及前部以8 m/s初速度垂直冲击地面。结果头顶部在佩戴和未佩戴头盔情况下受到的线性加速度分别为19.9、97.76 g,即佩戴头盔使头部顶部的线性加速度峰值下降了79.64%。头后部在两种情况下受到的线性加速度分别为15.5、96.94 g,下降了84.01%。头前部在两种情况下受到的线性加速度分别为14.11、109.18 g,下降了87.08%。结论对比佩戴和未佩戴头盔情况下头部不同位置受到的冲击响应,头盔的缓冲层有效吸收并分散了冲击能量,佩戴头盔时头部加速度明显降低,但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头部受伤的风险,仍需不断优化头盔设计和提高公众对头盔防护重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文件 计算机技术 线性加速度 头顶部 加速度峰值 丰田公司 头部损伤 头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的辨识与降阶研究
15
作者 朴星日 段亚 《现代电子技术》 2013年第22期31-34,共4页
针对在系统辨识过程中面临的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辨识问题,介绍了常用的模型阶次辨识方法及利用残差平方和即损失函数J估计模型阶次的原理,并基于20组试验数据开展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辨识研究。通过系统辨识获得了人体头部过载模型后... 针对在系统辨识过程中面临的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辨识问题,介绍了常用的模型阶次辨识方法及利用残差平方和即损失函数J估计模型阶次的原理,并基于20组试验数据开展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辨识研究。通过系统辨识获得了人体头部过载模型后,采用Gram阵对Hankel奇异值分解方法实施模型简化和降阶处理。通过比较降阶前后模型,表明模型降阶方法是有效和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头部过载模型 模型阶次辨识 模型降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体冲击载荷下头部损伤与防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利军 陈泰伟 +1 位作者 王天昊 蔡志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216,共9页
战场环境下士兵受到弹体(子弹、爆炸破片等)冲击的威胁,佩戴头盔不仅能防止头部产生贯穿伤,还能有效减轻头部损伤。文章聚焦弹体冲击载荷下头部损伤与防护热点问题,综述国内外科研团队在头部损伤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弹体冲击载荷下的... 战场环境下士兵受到弹体(子弹、爆炸破片等)冲击的威胁,佩戴头盔不仅能防止头部产生贯穿伤,还能有效减轻头部损伤。文章聚焦弹体冲击载荷下头部损伤与防护热点问题,综述国内外科研团队在头部损伤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弹体冲击载荷下的头部非贯穿伤机制和头部损伤评价标准。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等方面总结了现有评价标准现状,评述了各类研究方法、损伤机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与优缺点,并重点讨论了头盔防护性能等关键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战场环境下弹体冲击致头部损伤与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综述内容可为战场士兵损伤评价及头盔防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体冲击 颅脑损伤 头部有限元模型 假人模型 头部损伤准则 头盔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仿真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孙丰荣 刘泽 +3 位作者 李艳玲 曲怀敬 张梅 张运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1-784,共4页
2DShepp-Logan头部模型是CT二维医学图像重建领域普遍采用的经典模型。提出一种思路—以3DShepp-Logan头部模型作为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进行仿真实验和算法性能评价的基本参考模型。首先介绍3DShepp-Logan头部模型的设计以及仿真投影数... 2DShepp-Logan头部模型是CT二维医学图像重建领域普遍采用的经典模型。提出一种思路—以3DShepp-Logan头部模型作为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进行仿真实验和算法性能评价的基本参考模型。首先介绍3DShepp-Logan头部模型的设计以及仿真投影数据的计算,进而描述所设计的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仿真计算过程。数值实验部分给出了基于3DShepp-Logan头部模型的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仿真实例。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和模型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三维医学图像重建 仿真计算 Shepp-Logan头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行人头部保护要求的发动机罩锁扣碰撞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金华 黄向东 +2 位作者 赵克刚 杨荣山 王玉超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30,共5页
针对某款汽车发动机罩锁扣加强板区域的儿童行人保护性能,建立了儿童行人头部模型与车辆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碰撞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锁扣加强板区域各部件对行人头部碰撞的影响,对罩锁扣加强板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分... 针对某款汽车发动机罩锁扣加强板区域的儿童行人保护性能,建立了儿童行人头部模型与车辆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碰撞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锁扣加强板区域各部件对行人头部碰撞的影响,对罩锁扣加强板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刚度条件下使用新的发动机罩锁扣加强板结构,儿童HIC值可由原来的1211下降到7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罩 儿童头部模型 碰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VTK与MFC的医学模型重建方法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余伟巍 席平 何飞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30,共6页
Visualization Toolkit(VTK)是目前医学可视化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可视化开发工具,而MFC是Windows平台下使用最为普遍的界面开发工具。分析了VTK的运行原理,给出了二者集成使用的方法,并对当前主流3D模型重建算法进行分类比较。以此为基... Visualization Toolkit(VTK)是目前医学可视化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可视化开发工具,而MFC是Windows平台下使用最为普遍的界面开发工具。分析了VTK的运行原理,给出了二者集成使用的方法,并对当前主流3D模型重建算法进行分类比较。以此为基础构建医学可视化软件原型系统,利用VTK实现了Marching Cubes(MC)和RayCasting算法,完成了人体头部模型的3D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医学模型重建 医学可视化开发工具 人体头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板运动中碰撞速度对头部不同部位损伤风险的差异研究
20
作者 包涵 李汪勇 朱晓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4-474,共1页
目的滑板运动中头部损伤(14%~50%)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线性加速度峰值(PLA)是评估头部损伤风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碰撞速度下头部不同部位的力学响应,为后续头部损伤研究和头盔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THMUS... 目的滑板运动中头部损伤(14%~50%)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线性加速度峰值(PLA)是评估头部损伤风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碰撞速度下头部不同部位的力学响应,为后续头部损伤研究和头盔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THMUS的头部有限元模型(HFEM),对其设置4、5、6、7、8 m/s 5种速度进行仿真碰撞计算,得到前部、后部与侧部的PLA。应用SPSS Statistic 26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碰撞部位和速度对PLA的影响,统计学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碰撞速度(P<0.01)对PLA产生显著性影响,而碰撞部位无显著性影响。同一部位碰撞时,速度越大,PLA越大,该部位损伤风险越高。不同碰撞速度下侧部的PLA始终最大,8 m/s时达到110.20 g。前部PLA在4 m/s到6 m/s时小于后部,而在7、8 m/s时大于后部。当以7 m/s碰撞地面时,前部和后部PLA分别为84.59、80.31 g,前部是后部的1.05倍,当以8 m/s碰撞地面时,前部和后部PLA分别为109.18、96.94 g,前部是后部的1.13倍。结论不同碰撞速度对头部不同部位的力学影响不同。碰撞速度与损伤风险呈正相关,4~8 m/s时滑板运动员头侧部相对于其他部位的损伤风险最大,当碰撞速度较大时,前部损伤风险高于后部。滑板运动头盔需要加强侧部的缓冲性能,提升装备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板运动 碰撞速度 头部损伤 部位损伤 单因素方差分析 头部有限元模型 加速度峰值 损伤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