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盆环牵引的最佳牵引量生物力学分析
1
作者 李峰 富荣昌 +1 位作者 陈永浩 王槐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3-1129,共7页
目的评估头盆环牵引治疗脊柱侧弯的最佳牵引量,为临床手术的评估和康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建立包含脊髓的胸腰椎三维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对模型施加5组不同的牵引量(10、15、20、25、30 mm),通过模拟不同牵引量下脊柱的生物... 目的评估头盆环牵引治疗脊柱侧弯的最佳牵引量,为临床手术的评估和康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建立包含脊髓的胸腰椎三维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对模型施加5组不同的牵引量(10、15、20、25、30 mm),通过模拟不同牵引量下脊柱的生物力学响应,来确定最佳牵引量。结果随着牵引量的增加,Cobb角逐渐减小,尤其在15~20 mm之间,Cobb角减少量占最大减少量的50%~70.5%,主弯曲处脊柱的应力为最大应力的47.4%~67.5%,脊髓灰质和白质的应力分别为最大应力的70.3%~84.5%和68.8%~83.9%。结论15~20 mm牵引量是治疗脊柱侧弯的最佳选择。在这一范围内,可以最大化地矫正Cobb角,同时保持较低的应力水平,减少脊柱和脊髓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髓 头盆环牵引 牵引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温建清 列平 +1 位作者 黄春明 罗绍坚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0期17-18,共2页
总结 10 3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行头盆环牵引病人的护理重点 ,提出头盆环牵引中注意过牵症状的观察 ,加强牵引针的护理、预防感染和活动指导 。
关键词 头盆环牵引 脊枉侧凸 重度 僵硬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3
作者 徐贝宇 漆龙涛 +6 位作者 王宇 李淳德 孙浩林 王诗军 于峥嵘 赵耀 刘龙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5-880,共6页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cm(116~167 cm)和(154.1±9.5)cm(136~176 cm),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cm(4~20 cm),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 头盆环牵引 脊柱畸形 重度 矫形手术 矫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与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力航 陈啟鸰 +3 位作者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罗春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3-920,共8页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患者,均行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未行骨性纵裂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2...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患者,均行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未行骨性纵裂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20.33±8.11个月)。分析牵引时间,牵引前、后与矫形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身高、体重、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牵引前、后及矫形术后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FVC(%)、PO2、PCO2、三头肌皮皱厚度、血清白蛋白浓度、血清转铁蛋白浓度等指标。结果:8例患者牵引时间为22~49d(32.13±7.66d)。牵引前身高143~165cm(155.13±6.28cm),牵引后身高156~175cm(167.88±4.66cm),增高12.75±2.11cm,矫形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身高无明显变化。牵引前体重47.20±4.55kg,牵引后48.84±4.19kg,体重增加1.92±0.32kg,矫形术后49.21±4.22kg,末次随访时50.32±5.36kg,体重随营养状态改善逐渐增加。牵引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92°~176°(119.50°±15.13°),牵引后46°~66°(54.88°±5.88°),矫正率39%~68%[(53.55±7.76)%];矫形术后43°~66°(51.34°±7.47°),矫正率40%~72%[(58.54±8.87)%];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矢状面Cobb角62°~132°(91.13°±10.23°),牵引后29°~51°(40.48°±6.32°),矫正率46%~71%[(51.17±12.14)%];矫形术后30°~55°(36.11°±6.19°),矫正率47%~72%[(52.55±12.69)%];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VC为3.75±0.26L,牵引后4.20±0.04L,改善率为(12.85±7.72)%,矫形术后4.22±0.05L。牵引前FVC为3.65±0.26L,牵引后4.14±0.04L,改善率为(14.21±8.30)%,矫形术后4.16±0.04L。牵引前FEV1为3.34±0.22L,牵引后3.54±0.15L,改善率为(6.44±2.78)%,矫形术后3.54±0.15L。牵引后及矫形术后FEV1/FVC、PO2、PCO2均回归正常范围。牵引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1.55±4.60)%,白蛋白浓度改善(21.96±7.75)%,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3.13±8.51)%;矫形术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4.12±4.97)%,血清白蛋白浓度改善(23.12±7.87)%,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5.43±8.18)%。所有患者牵引中及矫形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牵引过程中均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结论: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安全有效,可避免风险更高的骨嵴切除术,不失为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后凸 头盆环牵引 截骨矫形 脊髓纵裂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